论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职能作用

2015-02-12 17:16胡燕玲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通识图书馆专业

胡燕玲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

论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职能作用

胡燕玲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开展情况的分析比较,剖析了现阶段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通识教育高等教育图书馆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它超越了自由教育,是对现代高等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实践。通识教育理念旨在强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以及为促进这种个性发展进行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

“通识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界近几十年来高度探讨的一个话题,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是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召开“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之后。通识教育中课程的分类与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理论与实务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但通识教育与图书馆建设受到的关注则较少。事实上,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图书馆建设为出发点,推动通识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外通识教育的比较

1.1美国通识教育

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的通识教育已经融入了整个大学培养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风格和特点。美国通识教育与核心课程的学习基本采用必修与选修的方式进行,学校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这些课程并不是按照学科开设,而是打破了学科界限,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博雅教育进行,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达到学校预设的目标。以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

耶鲁大学将整个通识课程体系分为4组:①语言与文学、英语与外语、古代与现代;②建筑、艺术、古典文明等;③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语言学等;④天文、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针对通识教育要求,一年级学生必须修满第一类或第二类中的两门课程的学分和第三类或第四类中的两门课程的学分。到二年级结束,学生至少修满每一组中两门课程的学分。

斯坦福大学更是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该校规定学生在下列9个领域中选修11门课:①文化、观念及价值;②世界文化;③美国文化;④数理科学;⑤自然科学;⑥科技及应用科学;⑦文学及艺术;⑧哲学、社会及宗教思想;⑨社会及行为科学。其中前3个领域为文化核心课程,后3个领域为人文及社会科学核心课程,中间3个领域为自然科学核心课程。

1.2国内通识教育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采取“专业化”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虽说近20多年进行了教育改革实践,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缺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问题。当前我国很多大学都以哈佛大学1978年模式为蓝本推行通识教育,尽管已经推出几大类别的“素质教育通选课”,并提出了建设百余门可选修课程的宏大计划,但基本上很难深入实质。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尝试减少本科教学课时,但公共必修课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类课程所占比重极大的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改善,因而通识教育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仍只能为学生提供捡学分和发散兴趣的机会,离国际高等教育界公认的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精英人才这一目标相距甚远。

其次是师资队伍的缺乏。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教学兴趣浓厚的教师及教辅人员,但在当前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形势下,加之多年来专业教育的局限,高校在这方面缺乏足以胜任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因而通识教育在一段时间内仍无法摆脱“专业概论、就业指导”的困境,与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文化传承及素养课相差甚远。

2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需求分析

2.1哲学范畴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哲学是智慧的结晶,融合了人类伟大的思想家对于自身以及世界的思考。它能够使人明确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把人从思想的迷茫和混乱中解救出来。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子而言,他们已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受不良风气影响变得浮躁,这种哲学上的启蒙与引导犹如指路明灯。所以,恰当的哲学范畴通识教育是高校学生迫切需要的。

2.2中西方文化的底蕴教育

课业的繁重使学生总是有一种紧迫感,偏重专业成绩考核的人才评价机制也在不断推进着“专才”的培养。然而,社会上的评价体系,却更重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从毕业生求职和公务员考试来看,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推理、思辨能力,还要通晓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学生需要不断弥补和积累中西方文化知识。

2.3有效信息获取及其价值判断能力教育

大学生入学后,不了解如何利用高校现有的各种数据资源,他们总是用综合性搜索引擎来获取专业知识,往往事倍功半。还有很多学生初入高校时就开始关注专业期刊,但却因缺乏指导,而误选低质量刊物,影响了学习效果。为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他们希望能够掌握信息有效获取的方式、策略,并了解判断信息价值的标准。

3 图书馆教育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针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种类繁多的数据库资源,比较普遍的有CNKI、万方、超星、阿帕比Wiley one-line library、Springer、Elsevier、Web of Knowledge等电子数据库。在电子图书馆的设置中,各种数据库资源都配备使用说明。而图书馆员也会为全校新生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有限的课时只能讲解最常用的几个综合性数据库的使用方法[3]。无论哪一个专业开设这类课程,基本授课内容都是一样的。这种泛化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缺乏专业针对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专业授课内容的深入,学生们更希望深入了解与掌握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显而易见,对于图书馆来说,多途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势在必行。

3.2忽略深入“经典著作”的导读

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通识教育经典文库的建设,文库包含的内容也很丰富,既有中西方文、史、哲经典,又有各专业的通识类著作,而且文献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提供多复本借阅和有权限的数字阅读服务。通过支持学生社团开展读书征文大赛、读书月等活动,并为活动提供文献资料和教师指导。为学生提供名著深入导读的活动,通过微博、论坛、Blog、QQ等网络手段,定期发布阅读主题,分享阅读经验等,帮助他们分析著作中那些深层次的内涵和要义。可见,注重发挥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导读作用,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是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3.3有限资金制约通识教育资源

围绕通识教育来进行经典著作的购置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采购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尽可能放宽采购的范围,引入更多潜在的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提供商,放宽资源采购时的限制条件,如出版时间、出版机构。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必须依靠学校更多资金的投入才能逐步得到解决。这一点对图书馆实现通识教育的阅读资源保障意义尤为重要。

4 高校图书馆实施通识教育的措施

4.1建立经典文库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基地,应发挥在上述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引导,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因此,根据通识教育的内容框架,结合馆藏资源,我们提出了构建通识教育经典文库的设想。该文库将系统收集通识教育的相关经典文献,包括原著、译著、阐释类文献相关网络资料、数据库平台、参考工具书等,整合文本、图像、视听资料、展览和新闻等多种类型信息,做好相应的经典导读书目推荐,使之成为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阅读和学习文库。

4.2制定图书馆阅读新知计划

建立通识教育经典文库的同时,更重要的工作是引领和吸引读者阅读好书,为此加强经典作品的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是图书馆进行通识教育工作的重点。

大学期间可能是阅读数量最多、阅读时间最为集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时期也是青少年逐渐成长为成年人,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阅读至关重要。大学生在图书馆场所的阅读行为,其实正是未来社会阅读的基础。

为此,高校图书馆要展开丰富多彩的读书推广活动,为全校学生营造优美良好的阅读环境。以每年4月“世界读书日”为媒介,举办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如专题讲座、推荐书目、专题展览以及朗诵会等。严谨精良的图书导读和推荐,如同涓涓细流,对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阅读爱好的培养,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能帮助学生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4.3馆院系合作,增强通识教育的针对性

图书馆应与各个院系经常沟通,特别要充分发挥分馆的作用,及时了解各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尤其是对于信息获取能力培养方面的通识教育。图书馆应在不断普及综合性数据库的使用之外,增加专业数据库使用方面的深度培训。此外,要注重介绍各专业开放存取数据资源获取途径,以便学生在固定IP地址之外,也能利用其他信息途径获取专业内容。另外一方面,图书馆还应发挥其教育职能优势,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优秀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及各专业范围内质量较高的刊物,并使其能够清楚地了解SCI、SS⁃CI、CSSCI、A&HCI和北大中文核心等期刊评价标准。在具备一定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图书馆应进一步开展科研方法论方面的通识教育,使学生端正科研态度,遵守科研规范,掌握科研方法,学做科学研究,并了解如何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等。

4.4充分发挥馆员作用,推进通识教育

图书馆员是开展通识教育工作的核心及人才保障,他们完全有能力针对某一专业主题,开展深入浅出的通识教育。教育形式可以是主题报告会,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开展的辩论研讨会。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各专业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兴趣,扩展其学科视野和研究角度,增强其对于知识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配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准确、高效地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情报意识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推进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不仅承载着收藏人类文化精品的职责,还肩负着开展通识教育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实施通识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应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发挥其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扩展他们的学科视野。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5-133.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

[3]王文华.耶鲁大学通识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7(1):76-77.

[4]郭德红.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6-121.

[5]杨莉,郭晶.图书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3):71-74.

[6]唐静,刘桂丽,张涛.论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职能的趋势性和可行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256-257.

胡燕玲女,1961年生,副研究馆员。

G258.6

(2015-09-02;责编:王天泥。)

猜你喜欢
通识图书馆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图书馆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