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新模式特征研究

2015-02-12 22:50程竹梅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9
图书馆 2015年10期

程竹梅(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武汉 430079)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新模式特征研究

程竹梅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武汉 430079)

〔摘 要〕在世纪之交,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单一的印本书传递互借发展为印本书互借和网络文献信息自由存取并重,由文献资源布局模式发展为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联盟。文章对这些新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图书馆合作中应当注重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合作模式 藏书建设 图书馆联盟 集群管理 文献信息传递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图书馆从印刷型图书馆向复合图书馆转变,正当将新提出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准备付诸实行之时,新的信息环境开始显现,图书馆人在新的网络信息存取中隐约观察到文献资源建设的崭新路径。在实践中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逐步形成各种适应新信息环境的图书馆联盟。文章通过对这些图书馆合作新模式的重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应重视的问题,以推动我国图书馆合作的健康发展。

1 从文献资源布局走向新型图书馆联盟

20世纪80年代是图书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注重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领域的合作。

1.1 从藏书建设向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获得了优先发展,表现为图书馆入藏文献大量增加,馆藏建设研究迅速发展,从藏书布局到三线制藏书、馆藏发展政策、藏书复选理论、藏书级别标准、贮存图书馆理论等等,这些涉及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受到广泛关注,藏书建设逐渐向馆际合作发展。这是由于50年代我国图书馆曾在“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期间开展过全国范围的合作,并取得过较好的协作协调效果,有效提升了其为科研服务的水平。1986年年末,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南宁召开文献资源布局学术讨论会,提出并讨论了“学科布局”、“系统布局”、“区域布局”、“三级布局”等各种模式和方案。1987年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成立,负责领导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协作协调工作,并开展图书情报机构文献资源调查,力求摸清家底。

1.2 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合作新模式

正当文献资源调查获得大批数据和研究成果之时,一种文献信息网络存取新形式出现在图书馆和社会生活之中,从而使文献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传递,文献分布的地域区别不再是布局中重点解决的问题。随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网络存取对我国文献资源协作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大范围讨论,由此文献资源协作的新形式应运而生。这些新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为代表的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一种是以上海中心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之城和东莞图书馆集群为代表的区域图书馆联盟。

1.2.1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是三级结构体系,第一级为CALI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和4个全国性学科文献信息中心(分别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二级为8个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分别是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7个地区性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第三级为未设全国中心或地区性中心的省级中心和进入“211工程”以及未进入该工程的所有高校图书馆。现在,参加CALIS项目建设和获取CALIS服务的成员馆已超过500家。

同类型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还有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这样的机构,其作用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要,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开展服务。

1.2.2 上海中心图书馆等区域图书馆联盟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区域图书馆联盟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区域“图书馆之城”、“图书馆集群”、总/分馆管理等多种形式的联盟得到发展。

1994年,上海市成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主要承担书刊采购协调和文献馆际服务两大协作任务。1995年10月,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科技情报所合并,建立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享信息平台;1999年5月,成立了由上海市副市长为组长的文献信息共建共享领导小组并制订了1999-2001年三年行动计划,拨专款支持全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2000年9月,在逐步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为实现新的资源共享目标,将三年计划升级为上海中心图书馆计划。

上海中心图书馆的合作围绕文献资源要素展开,其体系为跨系统的组织。高校图书馆的合作主要解决外文书刊联合采购的问题;专业图书馆的合作则包括联合采购网络资源,共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字图书馆体系;而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则体现在全面联网,实行一卡通,各成员馆实现通借通还。由于各分馆原有的基础不同,运用现代技术的起步不尽一致,在推进一卡通时需要统一解决各馆的技术整合问题。为了解决管理的问题,在共享中做到互惠互利,上海中心图书馆曾先后推出协议市、区县、街镇三方签约机制,制定了三级财政持续投入制度等。上海中心图书馆的总/分馆已达105个,在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人员、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标[1]。

1.2.3 其它图书馆联盟

随着各大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中心和智慧集散地,视野逐渐开阔,馆际协作的积极性日益提高。除上述典型的系统图书馆联盟和区域图书馆联盟之外,还有大量的联系较松散的图书馆合作形式,如覆盖较大区域范围的图书馆协作网络,有长三角图书馆文化圈、珠三角区域图书馆合作、粤港澳图书馆联盟、联合体。其次是覆盖省级区域的图书馆协作网络,如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再次是覆盖城市区域范围的图书馆协作网络,如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等。

2 图书馆合作新模式的主要特征

综上所述,世纪之交以来,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呈现多样性,许多已经超越出原来的布局模式。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发现,在多样性背后,也有一些特征是它们所共同具备的。

2.1 由为科研服务到与实现人的阅读权利相结合

从50年代“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期间的协作到80年代的“全国文献资源布局”,从80年代的文献资源布局到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合作,可以发现其目标皆是“为科学研究服务”。那时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选择参与协作的图书馆都是藏书具有特色的大型图书馆,而不选择藏书无特色的中小图书馆就是由于其对科学研究不具备重要作用。在50年代到80年代,图书馆经费相对较少,其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相对有限,有限经费只能用于满足科研需求。到了新的信息环境,即网络信息环境,文献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和复本问题都迎刃而解,网络文献信息的自由存取成为可能,图书馆不但可以满足科研的需求,也可满足广大读者的普通阅读需求,满足人的基本文化权利,从而使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合作模式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2.2 从计划配置资源到计划配置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印本书时代图书馆合作的重要特征是其资源配置的计划性。但是新的信息环境使这种按计划配置资源的模式受到冲击,新的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合作建立在自愿和相对自由的基础上。如东莞图书馆集群网络平台是开放式的系统,提供以书目为中心的、丰富的交互性的图书馆协作平台,重点解决多个图书馆的协调管理、联合目录、馆际互借、资源整合等业务工作问题,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予以揭示和提供服务。此外,该平台还妥善解决了图书文献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问题,能够区分文献资源的原始所属馆和所在馆,即使图书资料在协作馆内通借通还,各馆的财产帐依然清晰,对成员馆资源使用情况有明确记录,为图书馆合作引入市场机制打下了基础。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的方式愈来愈多样化,并在馆际联系中愈来愈多地引入了市场激励机制。新时期的图书馆联盟亦保留着传统的管理痕迹,如上海中心图书馆就是典型例子,中心图书馆由市政府直接领导,其在管理中出现一些跨系统的合作问题便易于解决。

2.3 文献资源整合与其它资源整合相结合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全面合作,突破了传统的限于文献资源的框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合作在整体目标上有新的发展,目光从文献资源的单一目标发展到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等协同要素的综合统筹。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个地方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长项选择一至二项要素获得整体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如上海中心图书馆是选择文献资源作为突破口;东莞图书馆之城是选择技术为突破口;而苏州则选择管理为突破口,文献资源、技术、管理分别是三个地区图书馆的长项。待整体突破后,再通过综合统筹,获得整体协同发展,使合作的范围扩展到文献资源、馆舍、设备、人员和服务项目等。在服务的整合上大大扩展,如参考咨询等水平较高的服务,各馆能够合作共享[2]。

2.4 由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整合带动图书馆全面合作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的主题是发挥技术在合作中的作用,用技术网络带动图书馆网络。东莞图书馆的实践说明,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但技术是最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合作正经历深刻的变化。由于区域图书馆群具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考虑其合作时必须统一采用能够满足集群式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和管理功能的系统软件。东莞图书馆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采取了“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以资源整合和技术开发为突破口,从多资源整合的理念出发,将馆舍、设备、人员、技术、书刊、数字文献、网络条件等视为资源,统筹进行有效整合,综合利用,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馆舍、设备、人员、业务服务的全面协作协同。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整合,具有较好的可复制性,这从东莞的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软件在全国的推广可得到证明,目前这个系统已在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各个区域推广应用4000余个,受到广泛好评[3]。

2.5 合作模式的多样化特征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的动力还来自基层,是自下而上的合作。由于合作是自愿自发的,因而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易于解决;此外,由于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合作的形式多样化,既有系统与区域的合作,亦有系统与系统的合作、区域与区域的合作,使合作的机率增多,从而使图书馆整体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

3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存在的问题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新模式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中对传统图书馆合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但是由于人们对新信息环境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加之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合作是自下而上的,因而新的合作模式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造成新的合作模式不完整,图书馆整体建设中重复率较高,整体效率低。

从50年代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到80年代的“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研究,图书馆合作皆为自上而下的协调。50年代首先成立国务院科学发展规划委员会领导的“图书小组”,由“图书小组”制定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具体规划,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全国第一、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各大区分别建立协调机构。80年代则是在全国文献布局的研究发展到高潮时,于1987年成立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规划和协调全国图书馆的合作,随即开展了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调查,获得了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大量数据,并对之进行科学分析。

与上述两次大规模的图书馆合作活动相比,新信息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合作是一次影响更深刻的协作协调,其将目标单一的为科学研究服务发展为既为科学研究服务又为大众服务,由于其信息技术环境的复杂性,使图书馆合作这一系统工程的复杂程度升级。作为系统工程,其整体效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顶层设计的优劣和顶层控制的效率,而新信息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合作最主要的缺陷显然是顶层设计和顶层控制的缺失,使得合作的整体水平不高,文献信息资源重复率高,整体效益难以达到理想目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图书馆基本服务的均等化也就难以实现。

(来稿时间:2015年4月)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中心图书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2009(1)

2.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3.冯玲.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路径选择与实现方式——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为例.图书馆建设, 2007(3)

〔分类号〕G25

〔作者简介〕程竹梅,女,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New Library Cooperation Mode under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heng Zhumei
(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s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attern of library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from a single printed book transfer borrowed each other’s development as the book borrowed each other’s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literature access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by the litera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various forms of library alliance. 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se new model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librar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Library cooperation model library construction union cluster management literature information.

〔Key words 〕Library cooperation model Collection development Library alliance Cluster management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