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不如导之以渔
——以《丑奴儿》例谈发现式教学

2015-02-13 15:36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顾建美
语文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者诗词诗歌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顾建美

授之以渔,不如导之以渔
——以《丑奴儿》例谈发现式教学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顾建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这是新课改之初有识之士援引道家名言匡正填鸭式教学的经验总结。时至今日,“授渔”之法已被不少教师奉为圭臬。但其中的弊端也日益呈现,亟须明辨和纠正。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向广大师生推介一个新理念——“导之以渔”。下面,笔者以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为例,比较这两种教法的优劣,继而谈谈如何实施“导渔”之法——发现式教学。

近来,笔者观摩了以这首《丑奴儿》为题的两节同课异构课。总体上讲,这两节课分别体现了“授渔”与“导渔”的特点,现摘要表述和评论如下。

先谈“授渔”式的课。这节课的主线是教者传授诗词鉴赏方法“前偏后重”——上片铺陈渲染,下片突出主旨;然后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鉴赏本词运用的对比手法,品味词人的无尽之愁;接着教者再提供辛弃疾的一首创作心境和手法类似的词《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让学生巩固。

再谈“导渔”式的课。教者没有刻意介绍诗词鉴赏方法,只是引导学生以词作内容为研读对象,要求学生“三品”:一品基本内容,二品词作行文技巧,三品词人思想情感。之后,教者引导学生思考诗词鉴赏方法;接着,要求学生就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去任意鉴赏一首未学的诗词;然后,教者再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并交流展示;最后,教者进行了非定性的小结,鼓励学生继续探求诗词鉴赏方法。

审视“授渔”式教学,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从很大程度上去除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但不容忽视的是,这里面已经滋生出新时期变种的“填鸭式”元素。也许,不少教师会以古代诗词难懂为由,以为学生还不完全具备深入鉴赏诗歌的能力,就先行教他们鉴赏的方法。以上面的第一节课为例,教者就以“前偏后重”的方式导引学生品鉴对比的效果,进而从中理解“而今识尽愁滋味”的主旨。明智之人应能敏锐地发现其中“牵引”而非“导引”的痕迹,这个步骤乃至后面的课堂巩固练习都像是教者在做一道证明题,而非以学生为主体做“探究题”。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以“授之以渔”的教学从实质上讲,还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真有换汤不换药之感。但很可惜,事实上,有不少教师在评课之时对此是持赞许态度的,认为教师给了学生诗歌鉴赏的“拐杖”。更可怕的是,在平时的访谈中,不少学生也表达了对获得语文学习窍门的期许。可以想象,还有不少教师在对这种传授方法或经验的做法乐此不疲,因为他们认为这很有“市场”,符合学生需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远未达到师生共同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必须着力改变这个漠视学生主体全力参与的“授渔”做法。

《荀子·权修》中有句富有深意的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树人之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现实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急躁心态。教师想尽快教给学生解题法宝,学生希望立即获得类似马良的解题“神笔”。其实,这时最需要教师平定心态,以“百年”的耐心,以“树人”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自我乃至自然、社会、人生的要义和规律——这就是笔者倡导的以发现为主要特征的“导渔”式教学。

那么,怎么开展这种“导渔”式教学呢?笔者以为,至少要开展以下两步工作。

一、发现学生的价值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尊崇学生的价值。陶行知有诗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每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禀赋”,不管你有没有发现,它都客观存在。而从教育的角度看,发现这种“禀赋”是所有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骨子里小瞧、漠视学生价值的。他们固执地以为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基础薄弱,需要教师全力、持久的教育。就拿这首《丑奴儿》为例,笔者听过不少教师讲授这节课,但大多数是教师“扶着”甚至“牵着”学生行走在诗歌鉴赏园地里。要么直接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去“咀嚼”失去精髓的文本;要么含蓄地点出上下片的不同,让学生去领会……其实,这节课的教学可以如上文第二位教者那样,放手让学生研读文本,加之以各位学生自由的理解和交流。因为唯有是自由的,才是合乎其“禀赋”和基础的;唯有是率真的,才能有教师后续教学最可靠的起点。就拿这节课来说,就有学生点出上片少年时的“不识愁滋味”反衬如今的“识尽愁滋味”,这就自然引出“反衬”和“对比”的比较教学,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其次,学生要发现自身和同学的价值所在。学生身处校园、家庭、社会,或受各类传媒影响,无论怎样都会受到教育、感化,得到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濡染和提升。对诗词,学生不可能一无所知,他们最需要做的是梳理现有基础并以此展开力所能及的鉴赏。例如,对这首词,有学生知道抓住关键词“愁”“强”“尽”“好”;有学生抓住“独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从景物描写中揣摩人物心境及其发展变化……这些都应该是学生能自我发现的基础,如未发现,教师要帮助他们清晰地发觉这些优势基础。孔圣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师未必是眼前的教师,也可以是身边的同学。例如,有的同学想象能力突出,有的同学表述能力出众,有的同学人物分析细腻、深刻,有的同学意境分析能力非凡……这些都是同学之间理应发现和彼此学习提高的地方,借助彼此的力量,这就是“渔”道,而且是易为学生接受并易于运用的方法。

二、开展比较式发现活动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用常规方法难以起到预期效果。它需要读者潜心阅读,用心品鉴。为此,教者同样不能被所谓进度牵引,失去诗歌教学所特别需要的沉稳心气。实际上,从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填鸭式”教学,还是“授渔”式教学,都不能使学生真切地培养起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需要反思并作出切实转变,笔者以为,可引导学生开展三种类型的比较式发现活动。

1.文本比较发现。对于同一作者而言,他的写作风格相对稳定,这就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基于作者层面的意义认同。例如,在学习这首《丑奴儿》之前,可以像前文提到的引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这首词与《丑奴儿》有着相似的创作背景,此时,词人正值43岁被罢官归里。从创作手法来看,两首词都用了前偏后正之法,都是在前文铺陈的基础上得出词作的创作主旨,这就需要教者耐心等待学生的比较发现。

2.自我比较发现。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情况至关重要。其中,学生自我的比较发现又显得非常必要。例如学习《丑奴儿》,学生要在文本阅读层面检索以往所用方法是否有用,情景交融手法、渲染烘托手法是否在运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比较已有知能基础与现时文本之间的契合程度,在错误中顿悟,在顿悟中提升。

3.师生比较发现。聪明的学生总能极大程度地从教师身上发现更高层级的知识和能力,并努力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总是将诗词理解的重心定位于下片乃至最后一两句,并且领会教师品鉴诗词时常用的术语“卒章显志”,之后就沿用这一方法去理解诗歌,而且效果较好。一般而言,教师的鉴赏角度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和高度,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果在个人自主发现之后,学生再敏锐地发现、接受和挑选教师的方法,那么这样的学习必将跃升至更高层次。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课堂教学是一门恒久的艺术,教师需历经千辛万苦,帮助学生根据各自的禀赋,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发现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历练的积极因素,不断发现客观存在的各种真谛,才能使其去除黄沙,金光熠熠。

猜你喜欢
教者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诗词之页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