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演进与有偿私人服务发展

2015-02-20 10:44江光友司汉武
关键词:有偿分工劳动力

江光友,司汉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一、引言

在整体上,西方国家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社会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直到2012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占比仍不足45%,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仍不足40%。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高传胜等将中国服务业发展悖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称为“中国悖论”[1]。面对中国服务业发展悖论,经济学界兴起了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张月友博士梳理了这方面的研究,认为这些原因分析大致可以分为需求论、供给论、制度体系论等。对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供给和需求层面,并且忽视服务业是一个类型复杂的综合性经济部门[2]。继续拓展和深化对中国服务业发展原因研究,是推动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社会学研究必须回应“迈向服务经济”社会,因为经济社会的嵌入性,分析服务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能够为服务社会学的建构提供问题条件。

二、社会服务的本质和类型

对社会服务的研究集中在公共政策和经济学领域。经济学认为,社会服务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发挥经济功能的金融、运输、物流等服务业。关于公共政策领域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倪明胜博士做了梳理。倪博士认为,国外对社会服务的理解有两大方面:“一是指针对弱势群体的需要进行的干预和公共援助;二是指社会福利、公共服务或社会工作。”而国内对社会服务的研究“仅限个别专家学者围绕社会服务所做的专题性研讨”[3]。总的来看,国内对社会服务的理解有以下三方面:一,社会服务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包括市场组织提供的有偿私人服务、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公益性服务[4];二,社会服务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它的基本特征是福利性,服务对象是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的主体是作为主导力量的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5];三,在“强政府弱社会”的中国,由于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社会服务主要由国家力量主导,因此,将社会服务等同于公共服务[6]。

已有社会服务认识有两个不足:一是根据社会服务的主体进行定义,不能适应社会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现实,会造成一定的认识混乱;二是囿于社会实体性思维,屏蔽了“通过劳动来理解社会”的可能。针对社会服务认识混乱问题,这里从社会领域分化、融合视角对社会服务进行类型学考察。从内涵来说,社会服务是人类社会变迁中呈现出的劳动形态;从外延来说,社会服务包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和有偿私人服务。

(一)公共服务

对公共服务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领域发生分化,界限清晰,这一时期,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体;第二阶段是社会领域出现融合,界限模糊,这一时期,公共服务的主体不再仅限于各级政府,而是呈现多元化趋势。公共服务,指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社会公众输出服务,分为基础型、经济型和综合发展型公共服务。基础型公共服务是指满足社会公众基本生活和安全需求而输出的服务,如水、电力、气象等;经济型公共服务是指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输出的服务,如科技推广、金融服务等;综合发展型公共服务是指以社会综合发展为目标而输出的服务,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

(二)社会公益服务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化,国家和市场二元格局的形成,特别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领域融合发生,领域间界限变得模糊,为第三部门兴起和社会公益服务发展提供了条件。所谓第三部门,是相对于作为第一部门的政府和作为第二部门的营利性组织而提出的概念,指非营利、非政府、自愿性质的社会组织。社会公益服务,指以第三部门为主体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

(三)有偿私人服务

有偿私人服务发生在私人领域,在这里市场原则起决定作用,人们通过市场交换追逐各自利益,满足需求和欲望。有偿私人服务,指个人和企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向私人、市场组织输出的服务,分为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是指直接用于满足生活需求的服务,如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是指用于再生产而输出的服务,如金融、交通运输、咨询服务等。

三、市场演进分析框架:市场扩展、劳动分工与劳动自由

市场最朴素的意思是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发生的场域,其核心是交换。市场演进,形式上是指进入市场的个人和组织数量增多,市场交换空间不断扩大,以及虚拟市场交换空间的出现和伸展,可表述为“小市场”到“大市场”的扩展;实质是劳动自由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市场扩展:从“小市场”到“大市场”

从小市场到大市场,市场演进对有偿私人服务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更多个人和组织进入市场,有利于市场客观形式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稳定市场结构,推动市场公平发展,为有偿私人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张维迎认为,市场经济是最平等的制度[7]。那么,最为平等的市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张维迎没有回答这一问题。齐美尔(Georg Simmel)小群体形式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透彻的回答。齐美尔认为,在二人群体中不存在超个人结构;而在三人群体中,第三者可以采取策略行动:谋利、结盟、离间,客观形式(客观目的、策略、普遍规则等)得以发展。

第二,更多个人和组织进入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有利于社会创造力发展。现代市场竞争再不是简单地以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创造力在市场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社会需求结构从“必需品”、“舒适品”转变为“闲暇”、“欲望”之后,仅以生产力追赶欲望是不可欲的,必须发展创造力。另外,关于社会创造力的社会原因,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著名的假设:劳动分工可以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斯密认为:“……成年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在许多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结果。”[8]19-20

(二)市场发展:劳动分工的深化

经济学有关市场和劳动分工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在一定意义上,市场发展即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劳动分工对有偿私人服务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分工作用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8]7-8现代经济学对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相互关系研究验证了斯密的这一假设。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对劳动分工、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对生产率的提高的综合作用做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考察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劳动分工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为技术进步提供充分的可能。”[9]

第二,劳动分工的深化,形成和扩大了“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差距,使个人对社会的功能依赖加强,为有偿私人服务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个人从事多项活动,掌握的知识虽较宽泛却十分粗浅,结果是社会掌握的知识同样有限,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容量相差无几。所以,个人对社会的需求十分有限。随着分工的演进,个人从事的活动变得极为有限或单一,专业化和技术化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个人知识变得精细,且社会知识容量迅速增大,引起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差距不断加大,使得个人对社会的需求快速增长。

第三,劳动分工为有偿私人服务发展提供经济和社会基础。分工的深化使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功能依赖不断加强,并且形成社会有机团结纽带,成为经济社会整合和发展的基础。孔德(Auguste Comte)认为,“劳动分工并不只是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社会生活最本质的条件”。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人或多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10]在《劳动分工论》中,涂尔干通过对作为社会表象的法律的类型学思考,论证了劳动分工的社会团结功能。在他看来,分工之于现代社会的整合功能,犹如“集体意识”之于传统社会。

(三)市场演进的实质:劳动自由的扩展

市场演进的实质是劳动自由不断扩展的过程。森(Amartya Sen)认为,市场发展最大的成果之一是“用自由的劳动契约和不受限制的人身迁移制度,来取代人身依附性劳动和强制性劳工体制”[11]。劳动自由,指个人对其劳动力的占有。所谓占有,不仅指个人是其劳动力的所有者,更为重要的是指劳动是个人意志的延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成为个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自由集中表现为劳动力商品化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1.劳动力商品化与有偿私人服务

劳动力商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劳动力商品化,使劳动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在哪里工作,从事什么工作,以及以什么方式工作。这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并有助于开发劳动者的潜能。再者,劳动力商品化,使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最后,劳动力商品化,使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成为可能。劳动力商品化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从而为有偿私人服务发展提供条件。

2.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与经济增长

关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学有不少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如李芝倩(2010)、贾伟和辛贤(2010)、齐明珠(2014)等。虽然存在“服务业与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悖论”,但是,这不能否认经济增长为有偿私人服务发展提供条件:经济增长引起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改变,从而推动有偿私人服务发展。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在继承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指出:随着经济增长,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和劳动力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呈上升趋势,劳动力占比变化不大,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呈上升趋势。

3.国际间劳动力流动与有偿私人服务

随着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有偿私人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有偿私人服务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问题。如韩国餐饮、宾馆清洁等行业缺员高达50%。而在经济欠发达、落后地区和国家,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等原因,使得有偿私人服务发展面临技术型劳动力缺乏问题。国际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解决劳动力缺口问题、促进有偿私人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4.劳动力流动与社会时间再安排

以时间为视角,以家庭为分析单元,现代经济发展是“工作时间”挤压“闲暇时间”的过程。“工作时间”挤压“闲暇时间”的结果不只是工薪阶层所说的“没有买菜的时间和做饭的力气”,由此推动快餐业、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快速发展,重要的是“闲暇时间”成为存在。在农业社会,不可能出现人对“闲暇时间”的意识,“闲暇时间”是工业化的产物,只有“工作时间”作为一项社会制度被确立之后,才有可能形成“闲暇时间”的社会观念。“闲暇时间”的经济社会结果是闲暇商业化:演唱会、电影、博彩等消费性服务快速发展。所以,同社会生产力提高和购买力增强一样,“闲暇时间”观念是推动有偿私人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是“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联动的过程,而实现二者联动的社会条件是作为对社会时间进行再安排的劳动力流动。

四、结果与讨论

市场不是作为一个静止不变的“常数”作用于有偿私人服务发展,而是作为“自发秩序”,其臻备的过程为有偿私人服务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并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里对有偿私人服务的发展,仅从市场演进的形式和实质——市场扩展、劳动分工、以及劳动自由三个框架做初步分析,市场演进对社会服务发展更为全面、深入的影响,尚未也无法在这里广泛涉及。

作为制度基础,市场经由技术进步和劳动分工对有偿私人服务的作用,不仅可以从经济增长方面来衡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从经济社会结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方面来衡量。这样,关于社会服务的研究,就不单纯是一种经济学研究,而是综合的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厘清经济社会演化和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原理和路径,也可以为制度建设和改革,以及政府社会政策的调整、改革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 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8,(3):110-116.

[2]张月友.中国服务业悖论:研究进展、述评与化解[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78-81.

[3]倪明胜.社会服务概念辨识与路径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2,(2):210-211.

[4]郑杭生.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服务[J].中国民政,2011,(5):4-6.

[5]王思斌.对社会服务的理解[J].中国民政,2011,(5):7-8.

[6]赵孟营.从理论到现实:创建中国特色民政社会服务体系[J].中国民政,2011,(5):12-14.

[7]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亚当·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9]韦森.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从斯密动力与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理论谈起[J].东岳论丛,2006,(4):421-422.

[10]涂尔干.劳动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有偿分工劳动力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名师要带头抵制有偿家教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企业排污步入“有偿”时代
我国已关闭63家“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网站
实行工业企业取水权有偿取得势在必行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