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应用术语研究

2015-02-20 10:44
关键词:术语框架语境

王 蕾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昆明 650500)

一、研究概况

应用术语学研究包括术语词典学、术语标准化、术语翻译、术语编辑和术语数据库等在内的各种术语实践活动(孙寰,2006)。实践活动应当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同时为理论提供反馈,促成理论的发展。然而就目前国内的术语学研究情况而言,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应用术语学的发展。

从理论来看,术语学大致可以分为规范取向和描述取向,代表着对术语的不同看法,也决定了术语应用的主要方向。规范取向下,术语在概念内涵、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被视为一个“问题”,对知识传递和交流之中的效率和准确性造成干扰。因此,术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规范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描述取向下,术语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则被视为一种“资源”。根据交际目的、使用环境的不同,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这就决定了术语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对这种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呈现,从而为具体应用,如翻译、技术写作等活动提供支持。

应用术语学应以描述取向为主。在实际应用中,概念术语本身的成熟有一个过程,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演变,这种变化既反映有认知发展的情况,也反映着社会接受程度对其的影响。因而,对概念和术语的讨论应当置于不断变化的认知和社会环境之下,从其发生的语境对之进行定义和调整。这方面的调整意味着对术语发生的语境和情景的重视,因而工作的核心应当是“描述性管理”(Antia,2000)。即便是以规范为主的规范性工作仍然可以看作术语数据库的一类应用,建立在对术语充分描写的基础之上(Wright & Budin,2001)。

这里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对面向应用的术语学理论进行梳理。L’Homme &Leroyer(2009)指出,在实际应用中,术语实则是语言的一个子集,通过语言的使用和调和,术语得以实现两类基本功能:一类是认知功能,另一类是交际功能。现代术语学理论的探讨,基本上也可以大致分为这两个类别。例如,社会术语学(ISO/TR 22134:2007,5)和交际术语理论(Cabre,1999)侧重的是交际维度;社会认知术语学(Temmerman,2000)和基于框架的术语学(Faber,2003)侧重的是认知维度。以下主要对认知维度上的术语学研究进行综述。

二、术语的认知基础

(一)从客观存在到心理表征

Meyer等(1992)是最早从认知的角度看待术语架构的研究者。在此之前,术语的编撰是以客观主义(Objectivism)为中心的,术语指向的都是概念的外部表征。Meyer等则开始从认知的角度考虑术语的组织结构,认为术语库如果能够更加地接近概念的心理表征结构,那么概念和指称之间的连接会更有意义,其用途也会更加广泛(Meyer,Bowker &Eck,1992:159)。在此基础上 Meyer提倡把“术语库”(Terminological Base)建设成为“术语知识库”(Terminological Knowledge Base),以更好地反映术语在认知系统里的存储情况。

术语知识库里的内容,不仅包括概念系统,也包括语言系统。例如,在传统术语学的“类属-具体”与“部分-整体”概念关系之外,术语知识库增加了原因-结果、目标-功能等语义关系分类,使得术语之间,不仅有了概念上面的联系,也有了意义之间的联系(Bowker & L’Homme,2004)。也就是说,术语知识库试图模拟人们认知系统里知识存储的状况,使得术语表征方式与认知因素联系起来。

(二)多维性

多维性(Multidimensionality)是术语的一个重要属性。多维性是指属于某一领域的对象/事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属性(Bowker,1997:137)。一个概念抽象系统可能根据对特征的选择方式不同,以及优先级的不同,其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单一主题领域之内,概念也有可能因其特征和关系的不同,出现在不同的网络关系之中(Meyer,Bowker and Eck 1992;Bowker and Meyer 1993)。例如,借用Picht(1985)的例子,在对玫瑰种类进行定义的时候,花农会采用“色彩”作为分类依据,而植物学家的首选依据则是花的形状。外形与色彩分属不同维度,为术语定义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正视术语的多维性,意味着正视术语的认知建构性和情境性。传统的认知理论所持有的观点是,知识是确定的,存储在语义记忆系统之中,独立于大脑感知、行动和反思等其他系统,因而较少受到感知系统与感知环境的影响(Barsalou 2008:618)。然而建构认知观则认为,认知加工实际上涉及感知系统和现实世界的互动。认知系统并不是被动地接收概念的进入,而是以一种加工整合的方式对之进行吸收,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前,术语概念其实存在一种不确定性,其意义有着多重的可能性。

(三)语境

术语具有多重的意义潜势,其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消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Rogers(2004)认为,语境在术语的意义识解过程之中,起到了视角定位(perspectivising)的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之中,概念表征的不同维度得到激活,或是与其它概念的不同关系得到建立,这时候术语的定义就渐渐趋向于确定。

传统意义上的语境是静态的和客观的,包括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次。其中语言语境亦称上下文,指语篇自身的结构及逻辑连贯;情景语境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及参与者;文化语境则是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术语意义确定中所涉及的语境,更多指向的是认知语境,即系统化和认知化了的语境(熊学亮,2004)。认知语境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建构性的心理结构。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心智和经验在构建语境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经验密切相关,属于心理现象的领域,与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直接联系。正如Langacker(1997:235)所指出,词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们“激活”了多种知识和经验领域。说话人对语境的全部领悟构成语言意义的基础,因为语境的任何方面都可能被激活起来,成为词语的实际语义值的一部分。术语多维性所带来的意义的不确定性,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得到消除。

术语作为心理构造,其表征与认知系统密切相关;而多维性的特征,揭示了术语认知层次的复杂性。与这种复杂性相对应,认知学派的学者认为术语库中的概念表征应当是情境化的表征(Faber,2007),概念结构的具体组织形式,应当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各种意义潜势及其相关语境。这使得认知框架下的术语研究方向与认知语言学在某些方面高度重合。认知语言学是少数试图对知识表征进行解释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并且重视概念化,认为语言结构反映着概念结构,而意义是在情景、语言与激活知识三者之间的互动之中建构起来。因而,认知框架下的术语学研究,不论是社会认知术语学所提出来的原型结构,还是基于框架的术语学采用的类似框架的结构,都可以看到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三、主要的认知术语学理论

(一)社会认知术语学

作为认知术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认知术语学(Termmerman,2000)研究的核心,是术语的认知潜势,以及术语在语篇和交际情境之中发生变化的情况。社会认知术语学试图在认知、社会和语言的框架之下探讨术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认知语义学的观点,把认知语义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原型理论、隐喻等引入了术语研究。

社会认知术语学途径首先对术语定义方法进行扩展。Temmerman(2000)认为,传统对概念进行定义的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术语实践。如果概念能够用逻辑或者本体方式进行分类,那么其可以采用传统的内涵式定义进行描述。但是,如果对概念本体本身并没有架构起来,概念内部特征也难以区分,那么,可以借用原型理论,采用“典型性”(Typicality)对概念进行分类,考察两个概念在多大程度上相似,或者是距离原型中心的远近,从而决定它们之间的类属关系。

Temmerman把通过“典型性”方式进行定义的概念称为“理解单位”(unit of understanding,UOU)。“理解单位”体现了术语的认知建构属性。它意味着一个自下而上的本体建构过程,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认识,是从局部和个体开始的,在特定语境中发现与其它概念的联系、激活的特征,而随着语料的积累,概念之间的联系日益丰富和多元,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概念本体完整得多,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专家的直觉。换言之,社会认知术语学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工作途径,首先建立文本语料库,通过提取术语的语言特征(如共现和搭配)与概念特征,逐步搭建概念本体。概念的定义实际取决于一系列参数,包括概念的类型(实体概念、行为概念或特征概念等)、交际双方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术语数据库的使用者,等等。

术语作为“理解单位”所带来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正视概念的进化性或发展性。概念自身发展有一个过程,而对其的理解也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模型起到了重要作用。Lakoff(1987)提出我们的知识是围绕理想认知模型(ICM)组织起来的,类别和原型等概念是这种组织架构的副产品。每个ICM都有四种结构组织方式:述谓结构(如fillmore的框架)、意象图式结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原则(王寅,2006)。在这四种组织方式之中,Temmerman et al.(2000)特别重视隐喻认知模型,认为其能够连接语言系统和外部体验,辅助认知扩展,并且按照功能把这种隐喻推理分为两类:以认知功能为目的的ICM,以及以交际功能为目的的ICM。认知功能ICM与创造性思维相关,在新概念出现的过程中,隐喻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与此相同步的术语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带有隐喻的特征。正如Lakoff指出,语言的隐喻性,根本在于概念本身就具有隐喻性(王寅,2006)。而交际功能的ICM则与知识的传递相关,即在新兴概念已经出现之后,为了促进有效的传播,使用者采用隐喻的语言,从而更易得到理解和接收。

近年来,社会认知术语学途径朝着与本体建构融合的方向发展,Temmerman采用“术语本体编撰”(Termontography)一词对之进行概括。这一方式是把本体建构的方法结合到术语分析的过程之中而来,通过与特定领域专家的合作,进行本体分析,自上而下建立初步的类际框架,在这一个框架下,研究者对语料库进行人工或半自动知识提取,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语料的逐渐增加,自下而上搭建的语义关系网络则越加丰富和精细,语义附加信息、语境信息、类际信息不停得到扩大和调整。

(二)基于框架的术语学

基于框架的术语学理论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采用词汇语法模型阐明概念术语的组织形式(Faber,2009)。词汇语法模型认为,术语概念单位同时具有横组合和纵聚合的结构,也就是说,术语不仅代表专业概念,也有着自身的句法或搭配特征。在纵聚合轴上,通过选择的方式,概念术语归纳在层级式的领域和次领域系统之中。而在横组合上则能够体现词汇的搭配特征。通过这种方式,术语作为概念和术语作为语言组织,这两种关系得到同等的重视,研究者不仅可以从语义的角度观察术语单位,也能够通过观察其句法表现,对概念表达上的差别进行分辨。很多时候,术语概念在使用时所侧重表示和传达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句法表现、搭配所表现或激发出来的。

基于框架的术语学的另一个理论来源,则是框架语义学(Fillmore,1982,2006;Fillmore and Atkins,1992)。概念结构的确定一直是术语学中的核心问题。普遍术语理论主张采用从概念到术语的方式,因而在概念结构确立方面不涉及认知心理问题。社会认知术语学认为概念结构具有原型的特征,但是没有做更详细的阐述;Faber(2005)认为其在操作方面随意性较强。基于框架的术语学(Faber et al.,2005;2006;2007)则借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框架”的概念,提供定义模型,呈现术语与概念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

框架作为定义模型的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和灵活性。框架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结构或事件系统之中,在特定的情景之下得到激活。就术语而言,每个术语对应着特定领域的一个知识单位,这一知识单位和其他知识单位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并且共同组成知识网络。换言之,术语可视为知识网络的节点,其意义的激活,必须结合其所存在的系统来看,不仅包括领域知识系统,也包括语言搭配系统。术语的这种定义方式使得术语编撰更多地向着知识表征的方向发展。术语编撰者试图通过模拟人类认知系统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对人类知识存储方式进行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高度情境性,而这种情境性又与动态性密切相连。概念作为动态过程或事件的一个部分,以一种动态的方式与其他概念相连,而其意义最终的决定,取决于具体的情景变量。这种情景不仅包括传统术语学对层级/纵向关系(如类属关系和部分-整体关系)的描述,也包括对非层级/横向关系(如因果、目的、方式等语言逻辑关系)等的描述。

基于框架的术语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术语知识库中非语言信息的表述形式。基于框架的术语学采用的是最宽泛意义上的语境,认为其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概念,既包括外在的因素(上下文、情景和文化语境),也包括内化了的、认知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最终使得意义得以凸显。在此背景下,Fabre(2007)提出多模态(Multimodal)表征方式,认为在语言描述概念之外,图像或视觉信息能够更大限度地深化和扩展人们对于概念和概念关系的认识(Faber et al.2007),因而,可以作为语境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在术语库之中,促进概念的传播和理解。既然图形信息在术语知识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表征方式就有了进一步探讨的必要。Faber(2011)认为,在大部分现存的术语库中,图片的选择和呈现都是随机的,基本上是依靠术语编纂者的直觉,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针对这个问题,Faber等(2011)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提出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的概念,类似语言在词、句、意等各层面进行分析,视觉信息也可以用相似性、抽象性和动态性三个特征进行分层,再根据术语编撰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Faber(2011)等所主导的术语知识库Ecolexicon,就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结论和展望

从认知潜势看待术语的表征方式,是认知视角下术语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为了充分呈现这种认知潜势,不同的理论可能采用不同认知模型,例如社会认知术语学采用原型,而基于框架的术语学采用框架。尽管这些认知模型有所不同,但是在更大层面是相通的,即不仅重视概念,也重视语言和意义;术语的表征不是单独地进行的,而是通过概念和意义的连接完成的;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动态呈现的。

我国在术语标准化方面做的工作较多,但是在术语库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则相对滞后。国际上术语学研究经历过两个大的转向:首先是语言转向,确立了术语的语言本质和应用本质,从而使得术语工作重点由规定性转向描述性,术语工作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标准化,而是与知识表征联系在一起,为翻译或技术写作等提供支持;认知转向则使得人们意识到术语表征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外部概念知识组织的过程,而是和人们的认知系统密切相关,因而是建库过程中必须重点综合考虑的内容。目前我国面向应用的术语库建设研究刚刚起步,希望这里能够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国内学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1]Barsalou,L.W.Grounded Cognit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8:617-645.

[2]Bowker,L.Multi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s and terms[C]//Sue ElIen Wright & Gerhard Budin.Handbook of Terminology Management.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7:131-143.

[3]Bowker,L.&Ingrid Meyer.Beyond ’textbook concept systems:handling multidimensionality in a new generation of term banks[C]//Klaus-Dirk Schmitz.TKE’93:Terminology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Frankfurt:Indeks,1993:123-137.

[4]Bowker,L.& Marie- Claude L’Homme.2004.Ingrid Meyer.Terminologist(1957-2004)[J].Terminology,2004,(10):183-188.

[5]Cabré,M.T.Terminology Theory,Method and Application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

[6]Cabré,M.T.Theories of Terminology:their description,pr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J].Terminology,2003,(2):163-199.

[7]Faber,P.,Pilar Leon Araúz,Juan Antonio Prieto Velasco,& Arianne Reimerink.Linking image and words:the description of specialized concep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7,(20):39-65.

[8]Faber,P.Terminographic definition and concept representation[C]//Maia,B.Training the Language Services Provider for the New Millennium.Oporto (Portugal):University of Oporto,2002:343-354.

[9]Faber,P.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and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J].Research in Language,2003,(1):95-117.

[10]Faber,P.,C.Márquez Linares & M.Vega Expósito.Framing Terminology:A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J].META,2005,(4):121-146.

[11]Faber,P.,S.Montero Martínez,M.R.Castro Prieto,J.Senso Ruiz,J.A.Prieto Velasco,P.León Arauz,C.Márquez Linares & M.Vega Expósito.Process-oriented termi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domain of Coastal Engineering[J].Terminology,2006,(12):189-213.

[12]Faber,P.,P.León Araúz,J.A.Prieto Velasco & A.Reimerink.Linking images and words:the description of specialized concep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7,(1):39-65.

[13]Faber,P.The Cognitive shift in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translation.[J].MonTI,2009,(1):107-134.

[14]Faber,P.Dynamics of speci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J].Terminology 2011,(17):9-29.

[15]Faber,P.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of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language[M].Mouton de Gruyter,2012.

[16]Felber,H.Terminology manual[M].Vienna:Infoterm,1984.

[17]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C]//Linguistics Society of Korea.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Hanshin,1982:111-138.

[18]Fillmore,C.J.and B.T.S Atkins.“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and its neighbours.”[C]//Lehrer,A.and E.Kittay.Frames,Fields and Contrast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92:75-102.

[19]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TR 22134:Practical Guidelinesfor Socioterminology[S].Geneva,2007.

[20]Langacker,R.W.The contextual basis of cognitive semantics[C]//Nuyts & Peferson .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7.

[21]L'Homme,M &P.Leroyer.Combining the semantics of collocations with situation-driven research paths in specialized dictionaries[J].Terminology,2009,(15):258-283.

[22]Meyer,I.& D.Skuce & L.Bowker & K.Eck.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Terminological Resources:An Experiment in Building a Terminological Knowledge Base[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O-LING’92)Nantes:France,1992:956-960.

[23]Pearson,J.Terms in Context[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8.

[24]Rogers,M.Multidimensionality in concepts systems[J].Terminology,2004,(10):215-240.

[25]SAGER,J.A Practical Course in Terminology Process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0.

[26]Temmerman,R.Questioning the univocity ideal.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ocognitive Terminology and traditional Terminology[J].Herms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7,(18):51-91.

[27]Temmerman,R.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0.

[28]孙寰.术语学内部的不同研究方向[J].中国科技术语,2006,(4):4-7.

[2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0]吴丽坤.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术语学研究概况[J].中国科技术语,2001,(3):34-37.

[29]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术语框架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框架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跟踪导练(三)2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