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辨证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2015-02-22 09:53张大成赵先锋关建国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肾衰利水肾衰竭

张大成,赵先锋,李 良,关建国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肾内科,广西 柳州545001)

两型辨证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张大成,赵先锋,李 良,关建国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肾内科,广西 柳州545001)

目的:观察两型辨证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压、纠正贫血、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根据有无消化道症状分2型(1型无消化道症状,2型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分别给予肾衰I号方、肾衰Ⅱ号方口服。对照组给予爱西特。治疗 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肌酐、尿素氮指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型辨证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效果较好。

慢性肾衰竭;两型辨证法;对照治疗观察

笔者根据关建国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采用两型辨证法治疗慢性肾衰竭8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160例,均为2008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男9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1±15.7)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09例、高血压肾小球动脉硬化症5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中“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1]。

纳入标准:Scr 133~500mL/L,Ccr15~80 rnl/min。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夜尿增多、腰酸痛等,或有恶心、纳差、呕吐等。病情稳定,非透析患者。

排除标准:伴发严重感染、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高血压等加重因素未得到控制, 消化道出血,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肾移植后。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基础治疗:①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必需氨基酸,蛋白质摄入量每天给予0.8 g/kg,主要为优质动物蛋白;②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及水与电解质紊乱;③控制血压为125/75~135/85mmHg;④有心、脑血管并发症或合并症者,及时给予对症处理;⑤纠正贫血,皮下注射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5000U,1周1次,并补充铁剂、叶酸、VitB12等造血原料。

治疗组另用中药汤剂。无恶心欲吐及明显纳差者予肾衰I号方(生地12g,山药15 g,丹皮10g,山茱萸12 g,茯苓15 g,黄芪18 g,杜仲15g,枸杞子15g,泽泻12g,丹参15g,淫羊藿10g,熟大黄6g,甘草6g)。浓煎200ml,每日1剂,分2次服用。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予肾衰Ⅱ号方(党参12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法半夏12g,生姜10g,苏叶1g,黄连3g,代赭石15g,熟大黄6g,淫羊藿10g,砂仁6 g,甘草6 g)。浓煎200ml,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对照组给予爱西特4~6粒,1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食欲增加,Scr下降大于等于30%。有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Scr下降10%~30%。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肾功能指标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Scr(umol/L) UA(umol/L) BUN(mmol/L) Hb(g/L)治疗组 80治疗前 341.53±164.16 481.19±88.05 14.14±8.98 93.8士21.0治疗后 264.67±119.21**△429.12±93.09*△8.97±7.56*△111.3士19.1△对照组 80治疗前 339.78±165.19 483.18±90.06 14.26±8.13 93.7士20.6治疗后 330.08±121.67 460.56±91.01 12.07±7.58 105.4士19.6

5 讨 论

在慢性肾衰的不同阶段均以本虚标实、虚实互见为病机特点。一般病变在进展过程中多以邪实为主,病变较稳定时则以正虚为主,治疗应遵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扶正为主的标本兼治和以祛邪为主的标本兼治。

肾衰I号方、Ⅱ号方是我院关建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方。关老将慢性肾衰竭根据有无消化道症状简单分为2型论治。慢性肾衰竭不外脾肾亏虚,三焦雍塞,气机升降失调。治疗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正治。肾衰I号方针对无明显消化道症状患者设立,体现以扶正为主的标本兼治。方中黄芪甘温,善入脾肾诸经,具有健脾益气之功;山药味甘、性平,入脾、肾等经,具有补脾养胃、补肾涩精之功,《本草纲目》谓其“益肾气,健脾胃”。 生地黄、山茱萸滋少阴,补肾水。四药共用,益肾补脾,以达养后天、补先天之效。丹参苦微寒,性平,祛瘀通络之功佳,兼有一定的补血之功。《本草汇言》曰其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泽泻味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利水作用较强,具有利水消肿、渗湿泄热之功,主治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茯苓味甘,甘从土化,土能制水,故用以制水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丹皮气味苦辛,微寒,寒能胜热,苦能入血,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枸杞子滋补肾阴。杜仲、淫羊藿补肾壮阳,阴阳互补、阴阳互根互用,正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肾衰Ⅱ号方针对消化道症状突出的患者而设,体现以祛邪为主的标本兼治。恶心呕吐,提示脾胃虚弱、中焦气机阻滞,其邪必盛。治疗当祛邪为主,但又要顾护正气,以防攻伐太过,过犹不及。方中生姜散寒和中止呕,为“呕家之圣药”;半夏辛散降逆,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为止呕之要药,二药相伍,增强和胃降逆之力。苏叶味甘辛而气芳香,有行气宽中、和胃止呕之效;黄连清热燥湿,苦寒以降上冲之浊邪,二药一升一降,以理脾胃升降之机。黄连苦寒败胃,用量宜小,故配以代赭石重镇降逆、加强平胃降冲逆之气。党参甘平,主在健脾补气。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重在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且具有燥湿利尿之功,《本草通玄》谓其“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二药共奏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之效;茯苓,甘淡,既能渗湿利水,又能健脾益气,且补而不峻,利而不猛,为利水消肿之要药,《药品化义》谓“茯苓最为利水除湿之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四药共用达到理气健脾,利水化湿之功。而脾肾关系密切,“肾如薪火,脾如鼎釜”,即所谓“健脾仍勿忘本”,只有脾得肾阳的温煦,其运化功能才能正常,故加淫羊藿以补肾阳之本。砂仁芳香醒脾,化湿开胃,温脾止呕,快气调中,通行结滞,以助血运通畅。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要药,具通腑泄浊、清热解毒、破血行瘀之效;二药合用,即可降利浊湿,又可和中化瘀血。甘草为使,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全方补泻兼施,攻不伤正,补而不滞,配伍合理,体现以祛邪为主的标本兼治。

临床观察,血肌酐大于500umol/L患者用此辨证方法治疗效果未必理想。

两型辨证法治疗慢性肾衰可使血肌酐、尿素氮显著下降,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9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1辑.1993:167-170.

R259.925

B

1004-2814(2015)05-0391-02

2014-12-24

猜你喜欢
肾衰利水肾衰竭
何复东运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虚损性疾病经验
张建伟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Wnt/β-catenin通路在肾衰康灌肠液抑制HK-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肾衰合并心血管病血液透析治疗40例临床护理
骆氏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回顾性分析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