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早期肾血管性高血压43例观察

2015-02-22 09:53易建革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西药血府逐瘀汤肾动脉

易建革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1400)

中西药合用治疗早期肾血管性高血压43例观察

易建革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1400)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服缬沙坦,治疗组加服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服药8周。结果:两组治疗后AngⅡ水平均有所下降,血压亦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疗效显著,能降低血浆AngⅡ的含量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功能,通过改善血管内血液的循环而降低收缩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西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肾动脉口、主干或其主分支狭窄而引起肾实质缺血而产生的继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总数的50%[1]。致病主要机制为肾动脉狭窄造成肾内血流减少,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增加[2]及血管紧张素异常增多,使血管收缩,并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血压升高。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笔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43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患者。男39例,女4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4岁,病程1~6年,肾动脉狭窄11例、肾动脉粥样性硬化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1]及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2007年TAS的《外周动脉病治疗指南所制定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影像检查示肾动脉主干和一级分支狭窄大于等于50%,狭窄两端收缩压差大于20mmHg或平均压差10mmHg。高血压持续性增高、多数达Ⅱ或Ⅲ级,小于60岁多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但老年患者可仅有收缩压升高,对血管性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反应敏感、降压幅度大;肾动脉狭窄解除后血压明显下降。病变侧肾发生明显血流下降,肾小球过滤率下降,甚至肾萎缩。病变侧肾因缺血诱发肾素分泌明显增加,可导致继发性高醛固酮血症。排除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缬沙坦80mg,1日1次,口服。

治疗组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30g,黄芪30g,益母草30g,川牛膝15g,丹参15g,川芎15g,地龙15g,柴胡15g,钩藤15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2g,生地12g,杜仲20g,白芍20g。热重者加栀子、黄柏各15g,痰湿盛者加制半夏10g,尿血者加蒲黄、大蓟各15g。日1剂,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煎40min,分2次温服。

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服药4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3 观察指标

测量治疗前后血压,测定血浆中AngⅡ水平。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AngⅡ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AngⅡ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AngⅡ水平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值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值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值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治疗组 43 164.67±8.09 160.29±10.39 146.54±11.37 122.36±13.26*△对照组 43 163.54±7.92 163.32±10.82 148.37±10.99 136.69±15.34*

5 讨 论

中医认为,肝、胆、肾阴虚导致气滞血瘀而阻滞血管脉络是本病的根本病机,血瘀是重要病理产物。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丹参[3]、桃仁、川芎、仁花、赤芍活血化瘀,当归、益母草养血活血,牛膝贯通血脉、与黄芪配伍益气行血逐瘀。诸药合用,即可养血活血又可行气化瘀,降低血管内脂质水平和增加血管内血液流量,使RAS中生物效应分子AngⅡ下降,缓解和消除血管的收缩。方中钩藤,地龙对肾血管有保护作用及降压作用,能使血压明显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及减少心输出量而降低血压。特别是钩藤的降压机制涉及到神经节、神经中枢、周围神经外周血管、心脏等各个环节[4]。地龙、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具有很强的扩管作用,可使肾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增加血管内的血流量并且可明显的降低血脂,使血管内血清总胆固醇、血脂、三硝酸甘油等含量降低,对肾动脉斑块可能有一定的逆转作用。通过扩管、降脂、增加血流量,可阻抗RAS的激活,AngⅡ水平下降,改善肾血管微循环促使肾血流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致使血压下降。方中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配伍钩藤、地龙[5]又可平肝息风。栀子、黄柏清肝泻火,与牛膝、川芎配伍又可化湿祛浊。观察表明,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肾血管性高血压可降低血浆中AngⅡ的水平,阻止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从而使收缩血压下降,保持血压稳定。

[1] 黄颂敏,刘先蓉.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63.

[2] 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4-175.

[3] 方文贤,宋崇顺,同立孝.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99-904,820-824.

[4] 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现代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6-238.

[5] 辽宁中医学院.方剂学教学参考资料[M].沈阳:辽宁中医学院出版社,1978:424-408.

R544.1

B

1004-2814(2015)05-0411-02

2014-12-15

猜你喜欢
中西药血府逐瘀汤肾动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羊瓣胃阻塞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中西药治疗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多支肾动脉
乙肝患者的中西药纠结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
肾动脉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血府逐瘀汤治疗酒精性肝病并失眠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