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分析提取蚀变信息及其找矿实践
——以甘肃岗岔金矿为例

2015-02-23 03:31彭自栋申俊峰曹卫东刘海明李金春张兆宇
中国地质调查 2015年3期
关键词:伊利石结晶度矿物

彭自栋, 申俊峰, 曹卫东, 刘海明, 李金春, 张兆宇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 惠天然矿业有限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00)

近红外分析提取蚀变信息及其找矿实践
——以甘肃岗岔金矿为例

彭自栋1, 申俊峰1, 曹卫东2, 刘海明1, 李金春2, 张兆宇1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 惠天然矿业有限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岗岔金矿位于秦岭造山带西段北侧之夏河—礼县成矿带西段,属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目前探明储量已达中型。采用近红外矿物分析技术对矿区蚀变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从远矿到近矿(矿体)存在3个明显特征:①远矿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高岭石+地开石+蒙脱石±伊利石,近矿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白云母+伊利石±次生石英;②1 400 nm结晶水特征吸收峰、1 910 nm吸附水特征吸收峰和2 200 nm Al-OH特征吸收峰均表现出由远矿至近矿峰型变浅的趋势;③普遍存在的蚀变矿物伊利石,在近矿位置其结晶度高,远矿位置结晶度低。上述分带特征对于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红外矿物分析; 矿物吸收光谱形态; 特征峰; 伊利石结晶度; 岗岔; 甘肃

近红外光是指波长位于780~2 526 nm之间的电磁辐射波,它是人类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当红外光照射矿物时,由于矿物晶格中化学键的弯曲和伸缩表现为对某些频段红外光的吸收,产生光谱的特征吸收峰。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识别矿物及其结晶度,因而在地质找矿特别是提取蚀变信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上述原理开发的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可以区分层状硅酸盐矿物(如各种粘土矿物)、含羟基的硅酸盐矿物(绿帘石、闪石等)、硫酸盐矿物(明矾石、黄铁钾矾、石膏等)以及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此外,矿物的结晶度不同,其近红外光谱的吸收峰特征也不相同。基于红外光谱特征差异提取蚀变信息对于寻找内生金属矿床具有实际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矿业较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南非、智利和欧洲等的许多矿业公司已将近红外分析仪作为一种常规勘查工具而广泛使用[1,2]。连长云等2005年首次将其用于新疆土屋斑岩铜矿床和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的蚀变矿物研究,建立了PIMA找矿模型,用于指导找矿,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近红外矿物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大都集中于蚀变矿物的识别、蚀变矿物相对含量的确定以及蚀变带的划分上,对于同种岩性不同蚀变程度的样品以及不同岩性同一类型蚀变的样品的近红外吸收光谱之间差异性的研究往往关注甚少,这些差异性的研究对于找矿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是以甘肃合作市岗岔金矿为例,采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制的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BJKF-1),在识别蚀变矿物及其组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远矿和近矿条件下近红外光谱峰型特征的差异以及伊利石结晶度的差异,进一步挖掘了蚀变信息,为矿区找矿提供重要依据。

1 区域地质

岗岔金矿位于秦岭造山带碌曲—成县逆冲推覆构造带西侧北缘,属于夏河—礼县成矿带西段(图1a),该区内矿床种类多、类型复杂,已发现矿床(点)100余处,以Cu、Au、Hg、Sb为主。其中较大的有早子沟金矿、寨上金矿、礼县金矿、德乌鲁铜金矿床、阿姨山铜钨矿床、完尕滩铜矿床、西沟河汞矿床、年木耳铜砷矿床、岗以铜矿床、老豆金矿床等。这些矿床大都受控于NW—NWW向深大断裂,同时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3-5]。

图1 西秦岭金矿分布略图及区域地质(据文献[5-8]修改)Fig.1 Sketch map of the gold deposits in West Qinling region and regional geologic map (modified from reference [5-8])1. 新近系甘肃群;2.三叠系隆务河组;3. 二叠系大关山组;4. 石炭系巴都组;5. 印支期花岗岩类;6. 工作区;7. 临夏—天水逆冲推覆构造带;8. 夏河—礼县逆冲推覆构造带;9. 碌曲—成县逆冲推覆构造带;10. 迭部—武都逆冲推覆构造带;11. 郎木寺—南坪逆冲推覆构造带;12. 构造线;13. 行政区划;14. 金矿点

1.1 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有石炭系巴都组(C1bd)、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三叠系隆务河组(T1l),以及新近系甘肃群(NG)等(图1b)。其中,石炭系巴都组(C1bd)岩性主要为杂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及灰岩,偶夹安山质角砾熔岩;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岩性主要为浅灰—黑灰色灰岩、砂岩、粉砂质页岩、凝灰质砂岩、砂板岩、炭质板岩;三叠系隆务河组(T1l)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含角砾安山岩、集块岩、凝灰岩、角砾凝灰岩;新近纪甘肃群(NG),其岩性为灰绿色—砖红色泥岩(局部含石膏),底部为砾岩。

1.2 构造

西秦岭是经历了长期多旋回、不同构造体系演化的复合型大陆碰撞造山带。其主体为西秦岭南带,突出以中上部构造层次为特征[6]。区域构造线以北西向为主,规模较大的由西秦岭南带南北边缘断裂:武山—天水断裂(F1)、玛曲南坪-略阳断裂(F2)和发育在这两条边缘断裂之间的夏河(合作)—岷县—两当断裂、舟曲—成县—徽县断裂和郎木寺—武都断裂,将西秦岭从北到南划分为冶力关—礼县(北亚带)、碌曲—成县(中亚带)、迭部—武都(南亚带)、郎木寺—南坪4个逆冲推覆构造带(Ⅱ级构造单元))。上述断裂一般北倾,是逆冲推覆构造带主推覆面,断裂之间平行发育派生的次级走向断裂,并密集于南北两个亚带,横断层发育相对较少(图1a)。在上述大地构造背景下,通过多期次构造、岩浆和热液成矿作用的演化,由断裂带围限的构造单元中极有可能形成内生金属矿床系列[7]。

1.3 岩浆岩

岩浆岩在区域上与断裂构造共同形成显著的构造—岩浆岩带。主要有美武岩体、德乌鲁岩体、卡儿寨岩体、阿米山岩体、吉利岩体等(图1b)。主要岩性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中酸性侵入岩,研究表明[8]其年代主要为168~245 Ma,侵入时代以燕山期为主,与本区的金成矿时空关系密切,大部分金矿产出于花岗岩体的附近。

2 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以三叠系隆务河组(T1l)为主,其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局部出露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地层,其岩性为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砂板岩、炭质板岩。矿区西南部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晚期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图2)。

矿区岩层总体上为一北西西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局部地层受褶皱影响倾向北东。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且金矿脉产出明显受控于断裂构造(图2)。其中断层F1、F2、F3、F4、F5、F7、F9走向大致呈北西向,断层F6、F8大致呈北东向展布。

矿体赋存于印支晚期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体外接触带,三叠纪隆务河组火山碎屑岩及其下伏二叠纪大关山组凝灰质砂岩、砂板岩中,呈脉状、网脉状产于构造破碎带内。矿体倾角均较陡,一般都大于50°。区内矿脉自西向东依次为Au-1号脉、Au-2号脉、Au-3号脉、Au-4号脉、Au-5号脉(图2),矿体沿走向膨缩变化、尖灭再现现象明显,目前已获探明储量近中型。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假象结构等、次为交代残余结构、乳浊状结构、填隙结构、反应边结构等。

Au-3号金矿脉是矿区最大的矿脉,矿脉呈近南北或北北西走向展布,倾向西或南西西,倾角为50°~70°,地面走向延伸超过1 km,厚度0.83~8.04 m,平均厚度约2.91 m,厚度变化系数为242.23%,矿石Au 和Ag的平均品位分别为2.99×10-6和 8.64×10-6。

Au-3号金矿脉矿石物质组成较复杂,金属矿物中氧化物主要有赤铁矿、褐铁矿;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毒砂次之,偶见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斜长石、及少量黑云母、绿帘石和绿泥石等。矿石结构多为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它形晶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假象结构、包含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

矿区未开展过系统的蚀变研究,经野外观察对矿区的蚀变发育情况认识如下:地表普遍发育褐铁矿化,局部可见粘土化;钻孔岩心样品近地表段以褐铁矿化为主,局部发育黄铁矿化,深部(-200 m以下)无矿段蚀变以弱褐铁矿化、弱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粘土化为主,含矿段蚀变主要为绢英岩化、黄铁矿化,局部硅化。

图2 岗岔矿区地质图Fig.2 Geological map of Gangcha gold deposit1. 第四系冲洪积层(Qh);2. 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3. 三叠系隆务河组(T1l);4. 印支晚期岩体;5. 金矿脉及编;6. 实测断层;7. 勘探线及钻孔

3 工作方法

采用近红外矿物分析技术开展矿床蚀变研究主要包括3个步骤:(1)野外样品采集,(2)样品处理及测试,(3)测试结果解译。其中测试结果解译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3.1 样品采集

测试样品均采自钻孔岩心,采样间距为非矿化(或无明显蚀变)段采样间隔2~5 m,矿化(或蚀变较强)段采样间隔1~2 m,样品大小约4 cm×4 cm×4cm。取样钻孔包括ZK07-4、ZK07-6、ZK27-1共3个钻孔(钻孔位置见图2),共采集样品460件。

3.2 样品处理及测试

样品测试采用南京中地仪器公司研制的BJKF-1 型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仪器光谱波长范围为1 300~2 500 nm,分辨率小于8 nm,光谱采样间隔2 nm,信噪比大于60 dB,单个样品扫描时间小于1 min,工作环境温度-20~50 ℃,随机带有标准矿物数据库[9,10]。

样品测试前需先清洗浮层并干燥,然后选择样品新鲜面进行扫描测试。考虑到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及样品内部矿物成分分布的不均匀性,每块样品至少选择3个不同方向的新鲜面进行测量。此外,由于不同样品的吸收率存在差异,需酌情调整扫描速度,对吸收较差样品降低其扫描速度。

3.3 数据处理与解译

本次测试共获得近1 400条光谱曲线,曲线解译采用随机携带的矿物光谱分析专家系统MSA(Mineral Spectral Analyses)软件进行解谱,参照软件自带的标准矿物近红外光谱曲线,同时参考之前在该矿区工作获得的区内各类岩(矿)石的近红外光谱曲线进行蚀变矿物组合的判别、选取,进行自动和人工反复对比,最终选取相对实际测试曲线拟合度最高的矿物组合,并根据曲线特征提取矿物特征识别信息(特征峰、峰强比、峰位移等)。

4 结果与解释

4.1 蚀变矿物种类及组合变化规律

对矿区460件样品近1 400条光谱曲线分析表明:区内识别出的主要蚀变矿物(相对含量大于5%)有白云母、伊利石、地开石、高岭石;次要矿物(小于5%)有蒙脱石、方解石、白云石;仅个别样品检测出石膏、绿泥石、绿帘石等矿物(图3)。

结合近红外矿物分析结果及野外观察和室内镜下观察表明,钻孔岩心蚀变矿物组合变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从远矿至近矿,蚀变矿物组合由高岭石+地开石±蒙脱石±伊利石,逐渐转化为白云母+伊利石±次生石英。后者属典型的绢英岩化蚀变矿物组合,这一结果与目前对同类型其他地区的蚀变岩型金矿认识相符合,即矿体大多数位于绢英岩化带内[11]。

4.2 光谱曲线变化特征

前人[12]研究表明,同一类型的蚀变岩其近红外吸收光谱波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征吸收波段一致,但其特征吸收强度并不相同,而是随着蚀变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图4 ZK27-1钻孔柱状图及样品特征光谱曲线Fig.4 Histogram of the drill hole ZK27-1 and the spectrum of samples

本次对岗岔金矿区460件样品光谱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同种岩性下,在同一蚀变带内(近矿绢英岩化带,其蚀变矿物组合为白云母+伊利石±次生石英),距蚀变中心(或矿体)不同距离的样品其近红外吸收光谱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蚀变较弱处或稍远离矿体段样品其1 400 nm处结晶水吸收峰、1 910 nm处吸附水吸收峰、2 200 nm处Al-OH特征吸收峰深度明显较深,且峰形较为尖锐;蚀变较强处或靠近矿体的地方1 400 nm处结晶水吸收峰、1 910 nm处吸附水吸收峰、2 200 nm处Al-OH特征吸收峰深度明显较浅,且峰形较为平缓(图4—图6)。此外,蚀变较强处或距矿体较近的样品,其近红外光谱吸收曲线主吸收峰(1 400 nm处结晶水吸收峰、1 910 nm处吸附水吸收峰、2 200 nm处Al-OH吸收峰)之间呈锯齿状,表明有很多弱吸收峰的存在,这与远离蚀变中心样品光谱有显著差异,后者光谱整体较为平滑,在1 400 nm、1 910 nm、2 200 nm特征吸收峰之间未见有锯齿状吸收峰(图4—图6)。

对于上述现象的成因,笔者认为可能是不同空间热流体温度差异导致热液蚀变差异所致。即,含矿地段热流体较为活跃或更接近热液流体的中心相,该处发生高温蚀变且多形成高温蚀变矿物组合,同时温降也相对较慢,矿物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结晶,所以蚀变矿物结晶度高,晶格缺陷相对较少。当这类蚀变矿物接受红外光照射时,表现为吸收弱,因此其光谱曲线1 400 nm处结晶水吸收峰及2 200 nm处Al-OH特征吸收峰相对较浅。另外,远矿段与近矿段样品1 910 nm处吸附水吸收峰的差异可能是由样品吸附水含量差异所致,即近矿段蚀变反应温度较高,吸附水更易失去,因此矿体段样品吸附水吸收峰变浅甚至消失。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矿体段样品的光谱主吸收峰之间的曲线大多呈锯齿状,推测可能是由于热液中心相蚀变反应更为复杂,可能会产生更多种能够吸收近红外光的官能团,因此矿体段样品主吸收峰之间会出现更多小的锯齿状的吸收峰。

图5 ZK07-4钻孔柱状图及部分样品光谱图Fig.5 Histogram map of drill hole ZK07-4 and the spectrum of samples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更直观反映钻孔中距矿体(或蚀变中心区域)不同距离样品1 400 nm处结晶水特征吸收峰、2 200 nm处Al-OH特征吸收峰的差异,以钻孔ZK07-4部分样品为例,对其光谱特征峰进行了量化计算比较,具体做法见图7。

表1 ZK07-4钻孔部分样品吸收峰深度值对比

图6 ZK07-6钻孔柱状图及样品特征光谱曲线Fig.6 Histogram of the drill hole ZK07-6 and the spectrum of samples

图7中H36号样品为远矿样品,H50、H64号样品均为近矿样品,H58号样品为矿体样品,假定样品1 400 nm处吸收峰深度和2 200 nm处吸收峰深度分别以DA和DB表示。将H36号、H50号、H64号3个样品的1 400 nm处吸收峰深度值、2 200 nm处吸收峰深度值分别和H58号样品对应的吸收峰深度值相除,其具体结果详见表1。

图7 ZK07-4钻孔部分样品光谱对比图Fig.7 Spectrum comparison diagram of samples from drill hole ZK07-4

结合图7、表1可见,远矿段及近矿段样品1 400 nm、2 200 nm处吸收峰深度均大于矿体段相应吸收峰深度,且离矿体越远样品1 400 nm、2 200 nm处吸收峰深度越大,这些数据很好地印证了根据光谱曲线所总结的规律,即矿体段样品1 400 nm处结晶水吸收峰、2 200 nm处Al-OH特征吸收峰均较浅,对近红外光吸收较弱。

4.3 伊利石结晶度变化分析

伊利石作为在中、低温(100~300 ℃)热液蚀变环境、埋藏成岩及低级变质作用中普遍存在的粘土矿物,其形成是一个由反应动力学控制的水/岩反应过程,其生成受温度、时间、流体性质等因素制约。而且热液环境中形成的伊利石只要不经受后期变质作用,即使在表生条件下也与其他粘土矿物(如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高岭石等)易发生风化的性质不同,表现十分稳定[13]。因此伊利石完全可以用于热液矿床的研究[14]。

此外,多数学者[15-17]认为,在热液蚀变条件下,靠近热源中心形成的伊利石,其XRD结晶度(简称XRD-IC)较高;远离热源中心,其XRD结晶度较低。Pontual等[18]研究认为,短波红外仪也可以测试并计算伊利石结晶度(short wavelength infrared illite crystallinity,简称SWIR-IC),即伊利石的SWIR-IC值等于其2 200 nm处短波红外吸收峰深度除以其1 900 nm处短波红外吸收峰深度(图8);而且计算表明[19-21],温度越高,伊利石结晶度越高,其SWIR-IC值越大。显然,伊利石短波红外结晶度变化对于热液蚀变矿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不同岩性样品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有差异,为避免这一因素的干扰,以2 m为间距,均匀选取矿区ZK07-4钻孔、ZK27-1钻孔同一岩性类型(ZK07-4钻孔样品均为凝灰岩,ZK27-1钻孔样品均为凝灰质砂岩)且均有金品位化验数据的82件样品,进行短波红外扫描,光谱去背景处理后,提取各样品伊利石单矿物吸收光谱分析表明:矿体段伊利石2 200 nm处Al-OH特征吸收峰较深,1 900 nm处吸附水特征吸收峰较浅;而远矿段样品的2 200 nm处Al-OH特征吸收峰与1 900 nm吸附水特征吸收峰深度则差异不大。在此基础上,进行短波红外结晶度(即SWIR-IC)计算,各样品SWIR-IC计算结果及样品对应的金品位变化情况见表2、表3及图9、图10(图中H1、H3、H5等为样品金品位化验编号)。

图8 伊利石短波红外结晶度计算图(据文献[21],有修改)Fig.8 Calculation diagram of illite’s short wave infrared crystallinity(modified from reference [21])

结合图9、图10中折线分析可知,两个钻孔样品金品位变化与伊利石短波红外结晶度变化有以下规律:金品位高的样品其短波红外结晶度也相对较高,反之金品位较低(或无品位)的样品其伊利石短波红外结晶度也相对较低。分别对ZK07-4钻孔、ZK27-1钻孔金品位变化曲线和伊利石结晶度变化曲线进行趋势拟合(图9、图10中虚线),可看出两者在趋势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这表明在岗岔矿区,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对于金的找矿勘探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表2 ZK07-4钻孔样品伊利石SWIR-IC计算表

注:部分样品3个方向新鲜面获得的伊利石结晶度不同,采用算术平均值。

表3 ZK27-1钻孔样品伊利石SWIR-IC计算

续表3

注:部分样品3个方向新鲜面获得的伊利石结晶度不同,采用算术平均值。

图9 ZK07-4钻孔部分样品短波红外结晶度及金品位折线图Fig.9 The SWIR-IC and gold grade line chart of samples from drill hole ZK07-4

图10 ZK27-1钻孔部分样品短波红外结晶度及金品位折线图Fig.10 The SWIR-IC and gold grade line chart of samples from drill hole ZK27-1

综上,在对矿区进行野外调查及对矿区样品进行室内镜下分析、近红外分析并提取蚀变信息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以下规律:首先,从远矿到矿体蚀变矿物组合上有明显变化;其次,近矿蚀变带绢英岩化带内随着距矿化中心(矿体)距离的变化,岩(矿)石光谱曲线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此外,伊利石作为在整个近矿蚀变带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矿物,随着距矿化中心距离的差异,它的短波红外结晶度也呈现出近矿及矿体段大,远离矿体段变小的规律性变化。

5 结论与建议

由于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及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对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对工作区地质情况详尽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得到更为可靠的分析结果。此次采用近红外矿物分析技术在岗岔矿区的工作共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热液蚀变矿床区域,采用近红外矿物分析技术进行蚀变矿物分类及分带性研究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结合野外观察及对矿区样品显微镜下观察、近红外分析,表明矿体主要位于绢英岩化带内,其矿物组合为:白云母+伊利石±次生石英。矿体外围蚀变矿物组合变为:高岭石+地开石+蒙脱石±伊利石。

(2)对于矿区同一岩性(凝灰岩或凝灰质砂岩)、同种蚀变类型(绢英岩化)的样品分析表明:蚀变中心相样品近红外吸收光谱与蚀变边缘相样品近红外吸收光谱有明显差异,表现为蚀变中心相样品1 400 nm附近结晶水吸收峰及2 200 nm附近Al-OH吸收峰较边缘相样品浅,且中心相样品近红外吸收光谱的主吸收峰之间有很多锯齿状的小吸收峰,这可能与蚀变中心相反应更为复杂,生成了更多能够吸收近红外光的矿物相关。由于目前认识程度有限,具体有哪些矿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作为在矿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热液蚀变矿物伊利石,其结晶度变化与金品位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即伊利石结晶度较高区域,对应金品位也较高,反之亦然。

(4)结合本次工作分析及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不同矿区(产地)的同种蚀变矿物或同一岩性的同种类型蚀变的岩(矿)石,其近红外吸收光谱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在对工作区典型样品蚀变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针对该工作区的蚀变矿物(岩石)标准光谱库,这对矿区进一步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感谢甘肃惠天然矿业公司在野外工作过程中给予的热心帮助,感谢师弟李杰、王书豪、王冬丽、杜佰松、徐立为在野外采样工作中及样品测试工作中给予的帮助。

[1] 章革,连长云,元春华.PIMA在云南普朗斑岩铜矿矿物识别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4,12(4):460.

[2] 连长云,章革,元春华,等.短波红外光谱矿物测量技术在热液蚀变矿物填图中的应用——以土屋斑岩铜矿床为例[J].中国地质,2005,32(3):483-495.

[3] 周会武,王伟,张发荣.甘肃夏河—合作地区近矿特征及找矿思路[J].甘肃地质学报,2003,12(1):63-69.

[4] 周俊烈,随风春,张世新.甘肃省合作市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地质特征[J]. 地质与勘探,2010,45(5):779-786.

[5] 王峰.甘肃老豆村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形成机理浅析[J].甘肃冶金,2004,26(2):16-23.

[6] 张国伟,张宗清,董云鹏.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5,11(2):101-114.

[7] 王靖华,张复新,于在平,等.秦岭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大陆造山带构造动力学背景[J].中国地质,2002,29(2):192-196.

[8] 骆必继,张宏飞,肖尊奇.西秦岭印支早期美武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地学前缘,2012, 19(3):201-211.

[9] 修连存,修铁军,陆帅,等.便携式矿物分析仪研制[M]//陆婉珍,当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6:193-202.

[10] 修连存,郑志忠,俞正奎,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蚀变矿物鉴定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7,81(1):1584-1590.

[11] 赵利清,邓军,原海涛,等.台上金矿床蚀变带短波红外光谱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8,44(5):58-63.

[12] 相爱芹.短波红外技术在矿物填图与遥感岩性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13] Pollastro R M.Conside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llite/smectite geothermometer in hydrocarbonbearing rocks of Miocene to Mississippian age[J].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1993, 41(1):119-113.

[14] 章金东,朱金初,季峻峰,等.成矿流体对德兴斑岩铜矿床中伊利石结晶度的控制作用[J].矿物岩石,1999,19(4):5-9.

[15] Duba D, Williams Jones A E.The application of illite crystallinity, organic matter reflectance, and isotopic techniques to mineral exploration: A case study in southwestern Gaspe, Québec [J].Economic Geology, 1983, 78:1350-1363.

[16] Frey M.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of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M]//Frey M. Low 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Glasgow:Blackie and Son,1987:9-58.

[17] 王河锦, 陶晓风, Rahn M.伊利石结晶度及其在低温变质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地学前缘,2007,14(1):151-156.

[18] Pontual S,Merry N,Gamson P.Spectral interpretation field manual, Arrowtown,New Zealand[M]. AusSpec International Pty.Ltd.Unpublished manual,1997,1:1168.

[19] Chang Z S, Hedenquist J W, White N C, et al.Exploration tools for linked porphyry and epithermal deposits: Example from the Mankayan intrusion-centered Cu-Au district, Luzon, Philippines [J].Economic Geology, 2011, 106:1365-1398.

[20] 徐庆生,郭建,刘阳,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帕南铜-钼-钨矿区蚀变矿物填图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2011,47(10):107-112.

[21] 杨志明,侯增谦,杨竹森,等.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在浅剥蚀斑岩铜矿区勘查中的应用——以西藏念村矿区为例[J].矿床地质,2012,31(4):699-717.

Short Wave Infrared Spectral Analysis Extraction Alteration Information and Prospecting Practice-A Case Study of Gangcha Gold Deposit, Gansu

PENG Zi-dong1,SHEN Jun-feng1,CAO Wei-dong2,LIU Hai-ming1,LI Jin-chun2,ZHANG Zhao-yu1

(1.SchoolofEarthSciencesand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2.HuiTian-ranMiningLimited,Lanzhou,Gansu730000,China)

Gangcha deposit, a medium-size structure controlled alteration type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ection of Xiahe-Lixian metallogenic belt of West Qinling Orogen. In order to study the alteration mineral of the deposit, short wave infrared spectral mineral analysis technology was applied, and two alteration zones had been identified from wallrocks to ore bodies. In this study: we ① identiied the compositions of muscovite+illite+secondary quartz were close to ore bodies, and kaolinite +dickite +montmorillonite ± illiten were far away from ore bodies; ② found the trends of 1 400 nm, 1 910 nm and 2 200 nm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 turned to be shallow as it closed to the ore bodies; ③ found the crystallinity trend of illite was better when it closed to ore bodies. These provided new ideas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Gangcha deposit.

short wave infrared spectral mineral analysis technology; shape of mineral absorption spectrum; characteristic peak; illite crystallinity; Gangcha; Gansu

2015-01-12; 改回日期: 2015-0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072070)项目资助。

彭自栋(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研究。Email:pengzidong2007@126.com。

申俊峰(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研究。Email:shenjf@cugb.edu.cn。

TP79; P618.51

A

2095-8706(2015)03-0028-12

猜你喜欢
伊利石结晶度矿物
伊利石对Cd(Ⅱ)的吸附特性研究
伊利石有机改性研究进展*
诸广南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伊利石矿物学和稳定同位素特征
伊利石对煤泥水过滤机制的影响研究
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蚕丝针织物盐酸-蒸汽脱胶工艺的实验研究
对我国矿物加工工程技术的研究
基于NAIRS和PCA-SVM算法快速鉴别4种含铁矿物药
彩棉纤维的成分和结构分析
X射线衍射技术及其在材料表征实验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