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寺溯源

2015-02-27 06:38文丨王尧礼
当代贵州 2015年16期
关键词:嘉庆文史贵阳

文丨王尧礼

编者按:扶风山在贵阳城东,是贵阳人文荟萃之所。嘉庆年间,最早修建扶风寺,数年后于寺右建阳明祠,民国初年于寺左建尹道真祠,构成扶风山二祠一寺的建筑群落。本期介绍虽名为寺,却并不供佛而是文字崇拜场所的扶风寺。

扶风,即是扶植风水。寺庙也因之称为扶风寺。扶风寺在贵阳的佛教界没有什么名声,虽名为寺,世人并不以佛寺视之。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贵筑知县王湛恩偕郡人何泌、翟翔时,在何鹤川清淑阁的基础上扩建。王湛恩《字冢记》只说在阁左增字冢,字冢之上构瓦屋数椽,称惜字院,提督学政洪亮吉为题额。仓圣楼、昙云精舍、训翠亭、假山、苹池也应该是这次所建。因为扩建历时四年余,至嘉庆四年(1799年)暮春才竣工。

如果仅是修字冢与惜字院,不应该花这么长的时间。可能是原计划只修字冢与惜字院,后来才陆续添其它。因为带有些随意性与偶然性,所以连碑记也没有。王湛恩作《字冢记》《惜字歌》,何泌作《惜字规条》,均刻石立于院中。另有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贵州巡抚定长所立禁采石碑。

重建、扩建后的建筑并不供佛,而是文字崇拜的场所。盖缘其地原有寺,新建殿宇也托寺僧代管,故人们沿称为寺。所谓约定俗成也。

修建者王湛恩,字涵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任贵筑知县,与扩建扶风寺相始终。何泌,字邺夫、素园,贵筑人,清淑阁的修建者何鹤川之孙。其父何德新、叔何德峻都是举人出身、贵阳著名的文士。他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改庶吉士,官翰林院编修。后乞归,主讲贵山书院。翟翔时,字审庵,号悦山,原籍毕节,客居贵阳。与何泌为乾隆丁酉科乡试同年。大挑得本省教职,官至贵阳府学教授。与何泌友善,相继任贵山书院山长。《贵阳府志》说:“泌持躬甚严整,与乡试同年生翟翔时相友善。泌主讲,翔时为监院,两人咸以躬行实践教人;又皆博览文史,工诗文。钱塘王湛恩知贵筑县事,亦以敦厉儒素立治,三人极相得。于是教法修明,学校整饬,士人之不肖者,惟恐两先生知。士行蒸蒸日上,文学、科名亦日盛,贵阳人士冠于西南。”

扶风寺一景 (贵州图片库供图)

嘉庆十九年(1814年),满洲镶黄旗人庆保巡抚贵州,政事之馀携僚属登山览景,说此处是省龙发脉之所,不应该有缺陷,于是捐资增修殿堂五楹、山亭一区。这五楹殿堂,即是现在扶风寺最高一排房舍的前身;山亭即半山亭,上世纪五十年代毁。

道光年间吴振棫著《黔语》,卷上云:“出城东二里许,过扶风云路坊,又里许,即扶风山。山半有亭,曰环翠,可以小憩。在上为僧寺,近寺之冢累累,宿草残碑,苍凉满眼,是以昔人云‘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也’。寺中室宇完好,有小池,苹花鲜净可喜。下有训翠亭,蓄孔雀二。至昙云精舍,则三面之山,青接眉睫,城中烟树万家,历历可数,此佳绝处也。”他所见到的扶风寺,还是嘉庆年间的原貌。

至民国年间,惜字院已塌,训翠亭已无,池已干涸,惟环翠亭尚存。至上世纪中叶,环翠亭也被拆除。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政府依原貌重修扶风寺。最上一排房屋是重檐硬山顶架梁式,五楹二层,砖墙。用来陈列贵州傩戏面具、木雕。昙云精舍是重檐歇山顶,三层,更名为松巅阁,改作茶室、棋苑。

(作者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文史丛刊》副主编 责任编辑/杨 仪)

猜你喜欢
嘉庆文史贵阳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高速通到我的家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教皇帝说话
找朋友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贵阳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亮点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