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如何加速抢占媒体话语权

2015-02-28 00:19牟维宁
新闻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广播受众

牟维宁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哈尔滨 150090)

过去的2014年,国内外传媒业出现多起标志性事件,为因改革而备感煎熬的传统媒体人思考改革方向和发展路径再次推波助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上海报业集团新闻晚报停刊、“澎湃新闻”上线,全国各地纸媒整合开始,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转型;《纽约时报》数字时代转型大幕开启,实现从“生产丰富的数字内容报纸”,向“出版丰富的数字公司”战略转变……在网络与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今天,号称“第五媒体”的移动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即时性、覆盖域等特性,正在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传统媒体“变法”势在必行。

一、打造“内容工程”,发出“有思想的声音”

内容决定新闻媒体生存与发展,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1.由部门“板块状”向“链条状”转变

自媒体时代,传统的内墙割据格局严重禁锢了广播媒体新闻竞争力,各频率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资源浪费明显,生产效率不高。为破除部门壁垒,应重组内部组织结构。目前,国内多家省级广播媒体先后组建新闻中心、新闻指挥中心和新闻应急指挥系统,实行新闻联动机制、核心策划机制,同时完善相应制度建设和考评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架构中,新闻中心担任“总指挥”、“总调度”,各频率则作为“行动实现者”,部门间协调一致、紧密配合,通过“网状布局”快速辐射,新闻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利用。通过生产流程重构,实现了新闻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广播需要这样的内容生产流程的转变,使之与传统媒体的资源人才优势匹配协调,产生效益最大化。在流程改变的同时,还需要加大信息流量,提升报道速度,并与新媒体高度融合。

2.由新闻“描述者”向“解读者”转变

自媒体时代,每一名受众都可能成为新闻制造者,传统媒体抢抓“第一时间”变得愈加困难。从提供内容到提供观点,由新闻“描述者”向“解读者”转变,是广播新闻未来的生存之道。新媒体时代,听众对分析类、意见类等观点信息需求强烈,迫切需要主流媒体权威声音引导舆论。未来,广播应重点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议程设置能力,以建设性的心态关注热点、引导难点,并用鲜明的观点吸引黏住受众。

二、打造“情感工程”,发出“有温度的声音”

作为主流媒体,广播应始终把正确导向贯穿到媒体融合发展全过程,通过活动载体创新和宣传平台拓展,发挥媒体示范引领作用,使主流价值观在广大听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感传播是广播媒体的固有优势,在自媒体时代下,应借助这一优势,通过典型报道引领、爱心活动跟进、公益广告推广、多种手段深化等方式,由广播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转变、由以宣传与产业为基础向增加社会活动载体和引导示范功能转变,实现主流媒体有效传播时代主旋律的使命。

去年,中宣部等部门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通过演讲,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新闻一线从业人员“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新的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更需要这样的担当,带着“温度”去观察思考、记录实践,传播正能量,释放人文关怀。正如商品售卖重视用户体验一样,与新媒体的“温度体验”竞争,更值得广播媒体重视。从新闻报道细节体验受众的体温、与受众同心,更容易引爆受众情感,让他们得到情感满足,从而提升媒体认可度。

三、打造“助力工程”,发出“有责任的声音”

与新兴媒体偏重于问题曝光不同,传统媒体新闻宣传,应更加突出“助力”功能。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不仅要设置话题,影响舆论,更要助力解决问题,做到“帮忙不添乱”。广播媒体需深度参与经济生活,不断推出深度经济报道,精心策划,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脉络设置选题,强化对本土经济现象、经济发展优势及短板分析的关注。可设置“权威专家访谈”把脉支招,提供智力支持;“先行先试报道”典型引路、示范辐射带动;“公益背景解读”提炼精髓,加深受众认知。还可以通过“记者体验式报道+听众体验活动”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增强受众参与性和助力宣传效果。区域间的广播媒体,也可以利用各自优势,策划地区之间的大型经济互动活动,为地方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这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

同时广播还应创新《行风热线》等监督服务类广播节目的内容形态,节目由“线”延展到“块”,将监督问政平台下沉延伸到基层,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并开办节目,主动聚焦城市生活热点焦点问题,对百姓疑难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和权威解答回复。与此同时,官方网站增加服务功能,由新闻网站转变为新闻与服务相结合的综合网站,通过从“提供信息”向“提供服务”转变,以助力政府民生工作开展。

四、打造“融网工程”,发出“有活力的声音”

针对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广播媒体应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做到“两个理念转变”:从单一媒体到多元媒体的转变;从机构传播到社会观点的转变。采编人员树立“跳出广播、追求全媒”理念,所有策划传播都以音频、视频、网络传播统一融合为目标;新闻产品内容适应新媒体“微”传播特点,尝试碎片化播出;加强网站、手机广播、微博、微信、客户端、数据库建设;主动融入社交类应用和技术,促进社交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有效对接。包括频率节目,应尽快扭转“以制作的节目和提供的信息吸引受众,让受众自己找上门来消费新闻产品”的传统理念,迅速完成从机构传播到社会观点的转变,更多地尝试主动走到有可能消费新闻内容的人群中,通过网络渗透到个人,渗透到各个群体;主动立足于社交平台,跟公众实施直接对话,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更多新闻线索、更多分析角度、更多资料来源,集纳社会观点,形成机构传播外的舆论场。

当下,广播媒体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不断提高信息传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互联网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谁都可以利用,传统的广播媒体利用互联网,同样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新媒为用,广播为体,通过互联网聚拢人气,推动本体发展,是广播媒体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而在未来,广播也将与互联网互为表里,形成统一的整体。

五、打造“智库工程”,发出“有品质的声音”

新媒体层出不穷,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核心产品,新媒体也会迅速沦为旧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年代,广播应该守住什么?坚守新闻高品质和媒体自身特色,在专业性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广播媒体应重点构建两个战略——“精品战略”和“人才战略”,构建“专家人才库”,吸引国内省内顶尖业界专家参与助阵,从全球视野审视当下热点,推出一大批有文化品位、有道德素养、思想水平较高的精神产品,通过这些思想性强、观点鲜明、制作精良的新闻作品,有效提升节目品质和影响力,以及与新媒体共存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广播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