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视纪录片的配音

2015-02-28 00:19赵丽君
新闻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语言

赵丽君

(安定区广播电视台 甘肃 定西 743000)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视听传播影响力的节目形态,它运用客观再现的手法将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等真实地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崭新的时代特征决定了电视纪录片越来越人文化、平民化、社会化的特征。新时期电视纪录片配音的语言特征应该以还原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为创作原则,追求真实、朴质、大气、自然、贴心的创作风格;在有声语言技巧的运用和把握上,要以语势稳健、语言流畅、语感平实为主要特征,顺利实现电视纪录片配音的“声音软着陆”。

以下是笔者对电视纪录片配音的几点见解。

一、电视纪录片配音的作用

1.传递信息,补充画面

大家都知道,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的实现是由电视画面、音乐、同期声、电视配音等方面合力完成的。电视画面传递的是动态直观、真实展现的影像信息,音乐传递的是旋律优美、映衬主题的艺术信息,同期声传递的是赋予生命、直击现场的语言信息,而电视配音则是将电视纪录片更多的细节信息通过有声语言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得以充分表现,使得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旨能被广大电视观众比较便捷地接受和理解。电视传播是时间的艺术,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画面的播出频度和数量也是有限的,而有限的电视纪录片画面自然也只能体现出部分的传播内容,这就无疑增加了电视观众全面理解和把握电视纪录片内涵的显示难度,而与此同时,如果有了高质量的配音,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一方面配音可以进一步解说画面,让画面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配音还可以弥补电视画面的不足,把电视画面没有条件展示或者没有时间展示的信息由配音来补充完成。

2.抒发情感、烘托主题

电视纪录片的类型和内容虽然各有差异,但是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初衷都是希望电视观众在收看后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这里的情感体现为电视观众对电视纪录片的审美愉悦、感情认同抑或是感同身受,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配音员就需要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注意情感的抒发。比如,《百年小平》中配音的主题情感就应该是体现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赤子之情、人民群众对于邓小平同志光辉业绩的敬仰之情、外国友人对于邓小平同志敢为人先的钦佩之情。每一部电视纪录片都有其主题思想,而每一部电视纪录片的主题思想都需要准确无误、情感到位的配音创作去渲染和烘托。

3.顺畅衔接、有机统一

电视纪录片是由一系列画面构成其影像特征的,而这些画面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电视纪录片原创拍摄画面,二是具有价值的影视片画面以及其他影像资料画面,三是服务主题的采访画面,这三类画面穿插交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接,最终形成一部电视纪录片的完整画面。但是,即便这一系列画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倘若没有充分的画外配音加以串联,电视观众接收起来则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为转瞬即逝的电视画面在切换过程中并不能实现较为完美的起承转合,从而导致电视观众无法准确理解剪辑在一起的画面究竟是要表达怎样的主旨内涵和深刻立意。这时候就需要电视纪录片配音加以注解和说明,用画外音的形式将一系列画面真正顺畅地衔接起来,使电视观众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画面编排初衷和创意的理解和感受。比如说,在一些电视纪录片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电视换面,前一个画面为对亲历者、专家、学者等的人物采访,而与此画面进行承接的是在人物采访中出现的场景或事件,这时候,配音中会有诸如“现在观众朋友看到的就是刚才某某谈话中所提及的某某”出现,类似的配音语言对于前后画面的衔接和融合均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

二、电视纪录片配音的创作原则

1.对解说词内容的整体把握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常规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其在电视传播效果方面实现的传播价值却是巨大的。通过一部内容丰满、立意深刻的纪录片,便可以加深受众对纪录片中所表现的特定历史、人物、事件的本质性把握和全方位认知,从而实现电视纪录片本身的创作初衷。而如何能让电视观众对纪录片本身所映现的主题有全面而深刻的领会呢?可以说,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长期从事电视纪录片有声语言创作的配音员,还是刚刚涉足此领域的初学者,都必须有这样的创作共识:面对表面上“形散”但实际上“神聚”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内容,作为配音主体的配音员务必要做到前后兼顾、理解到位,不能片面关注、粗浅掌握,这是下一步进行电视纪录片有声语言创作的基础性工作,大家必须从一个具有相对高度的层面上阅读、体会、理解解说词,必要时应将自己对于解说词的理解和定位与纪录片解说词的撰稿人、电视配音导演及时沟通,以加深自身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正向解读。

2.对纪录片构成元素的整体把握

对于从事电视纪录片有声语言创作工作的配音员而言,能够高水平完成难度较大的电视纪录片配音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最为关键的突破点就是在配音员接到创作任务后,能否迅速进入准配音状态、快速找到出精品的感觉。若想要恰如其分地进入“状态”并找准“感觉”,除了要求配音员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正向理解和准确把握之外,还需要配音员对电视纪录片的其他构成元素进行整体把握,比如说电视纪录片中主旋律音乐和纪录片画面的整体认知。电视纪录片的主旋律音乐是重要的主题表现符号,配音员应该试图运用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激发自身的配音情绪,加深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和渲染;同样,电视纪录片中的丰富画面也是重要的思想表现元素,配音员也应该试图用编导精选的画面来强化自身的配音感受,增强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立体体现,以弥补由于配音员直接感受不足而使得在配音过程中有声语言创作没有具体指向和支撑的问题。

3.对创作播出背景的整体把握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和播出一般与纪录片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在政论类、人物传记类以及历史文化类的纪录片中都多有体现。对于这一点很多有经验的配音员都有所把握,他们注意和电视纪录片主创人员的沟通,注重调动自身对于当时人物、事件、文化的历史与社会背景的了解,以加深自身对于纪录片主题思想的把握,从而指导在配音创作实践中更为恰切地确定基调、调动情绪、调整语气。

4.对配音语言风格的整体把握

在前面,笔者多次提到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的难度就在于大部分电视纪录片的制作篇幅较为宏大,现在很多电视纪录片是一系列的十几集甚至于几十集,配音员很难在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内完成创作过程,有的纪录片配音环节的创作周期可能需要持续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的时间,这就对配音员语言风格的统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验丰富的配音员在完成大篇幅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时,能够较好延续自身的灵感,始终保持着一种较为均衡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仅体现在音质音色的物理统一性上,更是体现在其内在品质的延续上,从纪录片的开篇第一句到收尾的最后一种语气虽然具有客观存在的历时性,具有一定的时空和心理距离,但是让电视观众听起来仍就是顺畅、完整、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不会让观众产生前后不一致或者零散之感。■

[1]张颂.《中国播音学(修订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

[2]聂欣如.《纪录片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5

[3]付程主.《实用播音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1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语言
语言是刀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创作随笔
我有我语言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