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让新闻更加立体鲜活

2015-02-28 00:19梁照华
新闻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黑河角度

梁照华

(黑河日报社 黑龙江 164300)

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所能塑造的新闻质量和新闻价值以及给受众带来的感官效果也会千差万别。只有选取“恰当”的角度才会让采写的新闻更加立体鲜活。那么怎样才能找准采写角度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找准新闻的45度角

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思考方式理应有所不同。较之常人,他们应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新闻触觉,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记者要有透过新闻表象,拓展思维,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能力。比如,同样一棵树,在普通人眼中它可能直观的表象就是一棵树,不外乎高矮、粗细,而在记者眼中,它就应该被打上诸多个问号:是什么树种?谁栽下了它?为什么栽它?长了多少年?开不开花、结不结果?和附近的树木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等等,而这些个问题每一个都可以成为反映这个树的独特视角。

大家都知道,拍照时侧面45度是公认的人脸最美角度。其实,新闻也有属于它的45度角,只不过这个角度是动态的,它可以根据宣传的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前面所举树的例子,你若想表现这棵树的经济效益,那么就可以从树的品种、果实、用途这个角度进行采写;若要表现它植物特性之外的意义,那么就可从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入手;如果只是想表现这棵树如何如何美观,那么就在树的样貌形态和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等方面着墨即可。也就是说,每个新闻事件本身都有多个值得挖掘和探究的45度角。总之,如果面对一个新闻线索,你感觉没什么亮点可写,或者没有看到你想要的内容时,不妨调整一下思路,换个侧面看看,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笔者便遇到过这种情况,作为民生类记者,很多新闻线索都要深入挖掘,反复跟踪报道,有些新闻线索甚至要跟踪好几年,如何将报道做得既出新意又避免重复?是工作中常常要面对的难题。比如,市区内的棚户区改造一直跟踪报道了好几年,所采写的这方面报道不下几十篇。然而,年终的城建盘点再次涉及该领域,如何报道?显然不能将原来写过的报道原封不动地搬上来。这时角度的变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认真思考,笔者从冬日黑河烟尘变少说起,从环境改善角度,逆向前推,追根溯源,写成了《消失中的南部棚户区——今冬最美的风景》一则报道,不但不显重复报道,反而使棚改的内容、意义得到更高的升华。同理,在其他新闻报道过程中也可采取这种“侧面迂回”的采写手段。比如,在报道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的时候,采访者就可以一改平时“就事说事”的文风,试着通过环卫工人工作强度减轻这一侧面来反映创卫成果。这样一来,不仅对新闻本身起到了极强的佐证效果,也使报道增加了趣味性、新鲜感,从而更好地渲染了创卫效果,加深了新闻事实的可信性、可读性。

二、“小”处着笔更精神

你若翻开报纸就不难发现,那些能够吸引你眼球、让你耐心读下去的新闻作品往往不是高大全的大块文章,而是那些选材直观、视角轻松的“小镜头”。这是因为小处着笔的文章往往更加生动鲜活,而且也符合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这里所指的“高大全”并非贬义,采写深度稿件,力求新闻事实全面深刻是好事,但那些经验丰富的老记者都明白,这样的新闻既不好采写又很难吸引读者。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对于大题材新闻来说,即便采写者再用心也很难窥见全貌,况且碍于版面、时效和采写者自身精力等因素的限制,采写难度相对较高且未必能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说,采写新闻不要一味贪图大而全,而应着眼细微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做到小而精,操作起来精准有效,也更容易出新出彩。即便是采写一个领域的全面工作,也最好先从小处切入,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才不至于让整篇文章看起来像枯燥的汇报材料,也更易凸显主题。比如,在总结上一年全市民生工作时,你若以“过去一年,我市民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取得XXX成果”开头,虽然帽子扣得很高,但未免落于俗套,接下来无非是一段段具体工作成果的陈述,整篇下来虽然也是一个完整的新闻稿件,但却毫无新意和亮点,读起来索然无味。但你若换个思路,从一个个成果的点入手,比如以一家人住进崭新的廉租房的温馨场景切入,然后再展开表述,那么文章便会立刻鲜活起来。不会给读者一种生硬、乏味之感。

2010年黑河日报曾组织记者采写全市道路建设工作。其中一名记者并不是按部就班地罗列一个个喜人的数据和成果,而是选取了公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为切入点,一篇《公路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不仅反映了省道建设中,为保护一处自然生态景观,加黑公路建设指挥部毅然增加工程造价500多万元,改变公路设计线路的典型案例。也将一个板着面孔的常规报道变成了鲜活生动的生态热点,使得当年的公路建设工作增色不少。该作品不仅获得了当年黑河市好新闻一等奖,也获得了当年黑龙江省好新闻三等奖。其实,就该片报道的行文来看,作者并未使用过多的渲染手段,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是选准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便让文章活了起来。

三、到新闻背后看看

很多新入行的年轻记者总会追问,如何才能获得好的新闻线索,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其实,采访写稿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不外乎是多走几步,多看几眼,多问几句,也可到新闻表象的另一头看看。

新闻的背后不一定是另一番风景,但这背后的内容却能帮助采访者判断新闻的价值和真伪,益处和弊端,能让我们看清新闻的本源,甚至发现更深层的新闻。2009年,黑河日报曾刊发过一篇《曾经森林猎神走出“新生”之路》的报道,这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高反响,曾获得2009年度黑河市好新闻一等奖,黑龙江省好新闻三等奖。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它从黑河地区的鄂伦春族聚居地——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乡民对野生动物由猎杀到保护的转变,反映了民族政策、民生改善的重大主题,具有极高的社会和现实意义。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采写其实最早只源于一张鄂伦春族护林队的照片。照片上,鄂伦春族护林队队员骑着高头大马穿梭山林之间,不为打猎只为护林。这张照片刊发后被一位“有心”的记者看到,顿时一连串的问号冒了出来:这些曾经以打猎为生的鄂伦春族群众现在不打猎了吗?不打猎他们以何为生?过得怎么样?政府给过他们哪些帮扶……带着众多的疑问,这名记者决心亲自走一趟,到“照片”后面看一看。于是,一个更深、更好的新闻线索被挖了出来,加上记者耐心细致的采访,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也随之完成。再比如,2012年冬天,黑河日报一位摄影记者在五大连池风景区拍到了两只野鸭在温泊之中嬉水的场景,本来这位记者只是想把这张照片作为自然风光刊登在环境版面,但当该版面编辑看到图片后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大冬天还有野鸭,是不是说环境改善了?如果环境改善了,其他野生动物会不会也多起来了?生态又是如何保护和改善的呢?……最终,照片的拍摄者接受了编辑的建议,再次深入到五大连池风景区,拍摄了一组反映生态改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新闻图片,并结合当地政府的保护恢复生态的系列举措,最终形成了一篇题为《生态环境美又好野生动物筑新巢》的新闻报道,不但丰富了新闻的内涵,也拓展了新闻的深度。该作品获得当年黑河市好新闻一等奖,黑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1]赵刚健.《新闻写作过程中多维角度的把握》[J].《新闻与写作》,2012.10

[2]于恒.《论新闻写作的角度选择》[J].《新闻研究导刊》,2014.5

[3]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黑河角度
神奇的角度
到张掖看黑河
黑河来到了张掖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新闻线索
黑河的孩子(中篇小说)
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