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以陕西地方高校为例

2015-02-28 10:49邹满星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以陕西地方高校为例

邹满星

(西安文理学院 艺术学院,西安710065)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以提高艺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区别于艺术专业,要体现开放性、基础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和教学实践,确立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递进式课程模式,开发体现地方学校特色的艺术课程,开发以大文化为背景的跨学科课程并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艺术资源共享课程,这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构建研究(SGH13202);西安文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构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三层两面”体系模式研究(12A003)

作者简介:邹满星(1973—),男,陕西凤翔人,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理论研究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1-0094-03

文献标志码:A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和任务,是一个学校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学特色的体现。作为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促进审美发展为目标的公共艺术课程,要区别于艺术专业,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结构上要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内容上要立足传统、辐射现代,做到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既有知识性又有技巧性。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基础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特点。

一、确立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递进式课程模式

按照教育部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意见和当下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参照国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理念,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上应确立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递进式课程模式。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的艺术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同一平台上接受无差别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师资情况和硬件条件,提供数十门甚至更多门次的艺术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自由选择。这种课程模式,既照顾了课程设计的均衡,又兼顾了个性发展的自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系列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目标上应该有明确的差异。必修课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主力军,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其首要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普及,具有强制性。所以不管在课程开设还是教学形式上,应具有对象的大众性,课程的基础性、规范性和操作的简易性。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普及,课程应以教育部公布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舞蹈鉴赏》《美术鉴赏》《艺术导论》《影视鉴赏》《音乐鉴赏》《戏剧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为主。在此基础上,可扩充同类性质的课程,如《民族器乐鉴赏》《中国传统建筑鉴赏》《民间美术鉴赏》《现代艺术鉴赏》等课程。目标设定为以知识普及为主,课程开设既要浅显易懂,又要富有启发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给学生搭建一个通向艺术殿堂的桥梁,交给他们一把进入艺术大门的钥匙。

选修课程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为已经完成必修课学习任务或本身已具有一定艺术修养,仍有提升个人艺术修养需求的学生而开设的,不具有强制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与必修课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同时应具有内容的丰富性、艺术修养的提升性和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各学校应在此环节鼓励教师依据地方资源和研究特长,开设不少于10门次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选修课程以理论课、实践课为主,同时配合一些学术讲座来完成。在理论课方面,应远远超出传统观念中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课程范畴,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开设一些专题性质的课程,可以将学术前沿介绍给学生,也可以将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与高深莫测的艺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审美价值观。此类课程如哈佛大学的《艺术和文化中的种族性》《宗教幻象和生命力》,牛津大学的《美丽公主为何出自达芬奇之手》,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加州大学的《设计与工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裸体艺术与人类文化》,清华大学的《审美的历程》,北京工业大学的《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等。作为地方院校,可以开设《民乐与外来文明》《艺术美学》《中国山水绘画与道家》《中国人物绘画与儒家》《敦煌与佛教艺术》《如何理解现代艺术》《音乐与生活》《艺术与文明》等课程。在实践课方面,开设一些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如小型乐器、乐理与视唱、合唱、绘画与绘图、速写、国画、摄影、形体等课程。通过实践课教学,可以使绝大多数没有任何吹拉弹唱、棋琴书画基础的学生,初步掌握一门或奏、或唱、或书、或画技能。选修课目标针对学生艺术爱好、兴趣和需求多样化问题,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艺术教育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开发体现地方、学校艺术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地方课程取决于特定的地域资源(民族、传统)与文化,地域性是地方课程的最主要特征。校本课程取决于各校教师的研究方向、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的最主要特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国家课程的补充,具有特色化和民族化,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助于个性成长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时应格外关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并根据各学校主客观条件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能体现本地区文化艺术资源、本校教师资源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使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成长的社会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体会美,让艺术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如哈佛大学的《巴洛克剧院的场景和布景》《艺术家和建筑家》《伊斯兰艺术与建筑中的关键问题》,麻省理工学院的《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和声与对位》,剑桥大学的《美》,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导论》《老庄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复旦大学的《苏州评弹》,同济大学的《昆曲》,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京剧艺术》等,都是极具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陕西是一个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丰富的地方,剪纸、刺绣、泥塑、皮影等,都极具地域特色和较强的操作性。结合我们当地的艺术资源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内容,逐步形成体现陕西地方文化特点和风格的公共艺术课程。如《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艺术》《法门寺与佛教艺术》《唐代墓室壁画》《唐乐与外来文明》《马踏匈奴与汉代艺术》《青铜艺术》《黄土画派》《剪纸与民俗》《刺绣与民俗》《凤翔泥塑》《皮影》《关陇民间艺术》等,这些课程不再停留在艺术流派、作品、风格的简单介绍上,而是强调学生与本土文化的感性接触,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也能够对本地区文化起到传承作用。

三、开发以大文化为背景的跨学科课程

艺术教育的跨学科课程是指把相邻的艺术学科或艺术学科的主要艺术要素进行结合, 利用绘画、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不同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去启发学生而形成的具有综合艺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课程,达到艺术与艺术、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建立起以大文化为背景的多元化课程群,以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学生知识层面不断扩充的需求。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是现代教育多元化的产物,学科边界的模糊和跨界学科的出现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公共艺术课程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形势,课程内容要充实丰富、扶优劣汰,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发包容性更强、信息量更大的综合课程群,建立完整的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背景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使学生全面掌握并能真正感悟艺术。美国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滕守尧教授提出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1],就是要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补,提倡学科间的沟通与对话,增强彼此的互补性,即强调综合全面。

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符合现代教育趋势,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教育体系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序的开发大文化背景下的跨学科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更为有效的学习保障。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将音乐的节奏、历史的背景、语文的意境、科学的想象、化学的奥妙和艺术相融合,既可以扩展学生艺术表现的手段和空间,又能让学生充分领略科技之美。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与科技中的感觉和想象》,对艺术和科技中的创造力进行研讨,包括阅读哲学、心理学和文学。斯坦福大学的《对话》,通过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与广告执行主管理查·希尔斯坦的对话,将商业和管理训练融入传统的工程和产品设计教育中。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音乐与大脑》,由一系列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及专题展示组成,重点在于介绍近年来涌现出的一系列关于音乐与大脑的研究。在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的《作为协调“关系”的设计思维方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的《音乐美术中的数学》,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工程》《音乐文学》《音乐治疗》《艺术嗓音医学》等课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艺术资源共享课程

所谓资源共享课程,就是为了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辐射范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之间的共建共享,而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开发的课程。目前国家教育部相继推出的此类课程主要有以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的中国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开放,以普及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为数不少的艺术课程。如北京大学彭吉象的《艺术概论》、朱青生的《艺术史》,清华大学李睦的《东西方现代艺术》, 中山大学冯原的《视觉文化批评》,浙江理工大学孙颖莹的《设计与生活》,西安交通大学韩鹏杰、黎荔的《艺术思维与方法》,浙江大学孟絜予的《西方视角的中国传统艺术》,苏州大学周秦的《昆曲艺术》,湖南大学何人可的《设计的力量》等。这些课程角度新颖、语言丰富、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网络上深受学生好评。建设与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不但能够丰富艺术课程资源,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完善课程体系,而且对促进教师良性竞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带动整个公共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资源共享课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分认定,打破各学校之间的壁垒,开发通用的选课平台,使通过网络进行共享课程的学习得到认定,这是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的前提。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带有战略性、基础性和长期性任务。通过以上措施,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最大化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朱小琴]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on Public ArtsEducation in Shaanxi Local Universities

ZOU Man-xing

(SchoolofArtDesign,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bstract:Public arts education, for all the students on campus, aims at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ies. Its syllabus should be set up differently from other course syllabus designed for art majors. Its prominent features are opening up, divers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in this paper on how to establish and practice public art education courses in Shaanxi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public arts; teaching reform; the syllabus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