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状物散文阅读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指导

2015-03-01 08:34汪明杰钟建华
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状物榆树答题

□汪明杰 钟建华

状物散文是散文大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且是中考的一个热点。状物散文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一个重点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所谓的信息筛选,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中准确找到相应的字词句。所谓的信息整合,就是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出的字词句进行辨析、选择、重组、润色,形成最终答案。

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的考查有很多形式,如填空题、表格题、问答题等。考查的难度也有差异,简单的就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筛选能力,更难的是同时考查筛选并整合的能力,因为整合信息时需要学生具备辨别、归类、重组、概括等各种能力,对学生的锻炼价值更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几道筛选整合题,阐述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状物散文时有效地筛选与整合信息。

一、筛选与整合信息的前提——读懂文意

读懂文意是解答任何题目的前提,做信息筛选与整合题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应先指导学生能掌握状物散文的写作特点。所谓的状物散文,是通过对特定事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的描绘,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观点、生活态度的散文。莫言说: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正因为状物散文有着用“物”说“悟”的特点,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状物散文的写作规律:首先描绘物的自然特征,即肉眼可见的形状、数量、色彩、状态、重量等;然后作者要赋予物以某些人文特征,即作者主观认为的该物所具有的内在特点,为后面写人做铺垫;最后作者总要由物到人,抒写自己内心的感情或感悟。把握了这一规律,就便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筛选信息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确定筛选的范围。

二、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过程——解题步骤

读懂文意之后,就可以开始解答筛选题了。整个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审题——筛选——整合——表述。

(一)第一步: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首要步骤,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恰恰有不少学生不审题,不懂审题,或者审不清题,导致最后出现答题不全甚至答非所问的情况,白白丢了很多分。所以教师应该提醒学生重视审题,并指导学生学会审题。那么该怎样审题呢?应该做到三审:审答题范围,审答题要求,审表述要求。

1.审答题范围。所谓审答题范围,就是通过对题目的解读,明确该题目所需的答案应该在文章哪个范围内寻找。如下面的两个筛选题:“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向一棵树鞠躬》)“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一棵小桃树》)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问题中的“第二段”“第1段”并非范围要求,而“根据文意”“结合全文”才是范围要求,要求学生在全文范围内筛选答案。

2.审答题要求。所谓审答题要求,就是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筛选整合的对象是什么。如上述两题,要能准确找到它们分别要求答的是“这棵树‘不同寻常’的表现”“小桃树‘可怜’的表现”。一般来说,状物散文要求答的,比较多的是关于所写之物的“特点、表现、内涵、原因”等几个方面的信息。“特点”一般指物的自然特征:色彩、数量、形状等;“表现”即所作所为或遭遇等,应着重找动词;“内涵”自然是人文特征,是作者赋予物的内在品质;“原因”则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这样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在筛选信息时有的放矢,更快地拨云见日。

3.审表述要求。所谓审表述要求,就是要明确最后呈现的答案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如上述两题中,“简要”一词要求答案不能详详细细,所以就应告诉学生不能照抄文中的某一句或一段来回答。“哪些”一词则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点,最少有两点。“分点”则要求学生能用序号或分号使答案更有条理。而“方面”则是要求答案不能是以“点”的形式,而要以“面”的形式呈现,这就要求学生在整合的过程中能够把筛选出的要点进行合并归类。“分析”则是要求最后呈现的答案中不仅有结果,还要有得到答案的依据。

(二)第二步:筛选

具体分为两个环节:圈定范围——筛查挑选。

1.圈定范围。散文因为“形散”,所以信息比较分散、隐蔽,给筛选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外加阅读时间有限,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圈定正确的范围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经常发现学生的答案丢三落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圈定范围时就已经出现了问题。要想能圈定正确的答题范围,一是要先读懂文意,能区分文中所写之物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二就是根据题目分析来明确答题范围。

2.筛查挑选。筛查挑选,即通过排查扔掉没用的信息,留下有用的信息。筛查挑选要紧扣问题要求,如《向一棵树鞠躬》要求找“这棵树‘不同寻常’的表现”,那么就要分析这里的“不同寻常”是指文中的榆树与普通的榆树比较而言的不同之处;而“表现”又是指动作行为等,应该找动词。所以我们应该在文中圈划榆树的特别的举动和特点。这样,一些词句就会从文中跳出来。

筛查挑选,必须做到全面而准确。如果不能找全,那么就会出现漏答的情况;如果找得不准,那么就会出现错答的情况。因此,筛查挑选需要注意方法。比如找“特点”,可以关注两种不同的词;如果是找事物的自然特征,那么就应该圈划描写该事物形状、色彩、数量、状态等的形容词;如果是找事物的人文特征,那么就应该圈划那些既可形容物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品性的词语。又如找“表现”,则应该圈划那些形容事物的状态、经历、行为的动词;而找“原因”则可以关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三)第三步:整合

整合是所有步骤中最核心的一步,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辨析——合并——重组。

1.辨析。辨析,是指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辨别,分析其真伪。尽管之前我们已经针对答题要求小心细致地进行了筛选,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对所筛选出的字词句进行再次的辨别。比如《向一棵树鞠躬》中要求说说树的“不同寻常”,有同学筛选出下面一句: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这是不是“这棵树‘不同寻常’”之处呢?粗粗一看好像是的,但仔细一想,其实任何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因此,这并不是我们需要的信息。

2.合并。合并,是指把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归类。这是重要的工作,也是很多学生不懂或不会的一步,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在合并时,学生可以自问“哪些词句讲的是一回事情”,然后把它们归在一起。比如《向一棵树鞠躬》筛选出六点信息,可以归为三类:①⑤讲的是一回事,就是写榆树生存所需的条件不好。而②③④⑥中则交叉包含了两类信息:一是写榆树的形态特征——高度一米多、枝杈稀疏、长成了灌木丛、主干粗矮、枝叶小而多;二是榆树的内在特征——固执顽强、节衣缩食、根拼命往下扎。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去辨别信息之间的关系,学会判断它们的关系,从而顺利加以合并。

3.重组。重组,是指把归类后的信息进行重新编排,以形成答案。散文阅读的考查强调原文意识,所以应向学生强调尽可能选取原文中的关键信息来答题。但是题目中又常提出“简要回答”的要求,所以又不能完全照搬原句来答题。而且还有题目提出诸如“方面”等的要求,须要学生能够做到在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综上所述,重组信息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如《向一棵树鞠躬》中筛选出的①⑤两点信息:①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⑤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在重组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提取出关键的词语:“砖垛、贫瘠、难以供应、不屑一顾、寻觅不着”,以这些词为基础组成通顺的语句:榆树扎根的砖垛太贫瘠,雨水和露珠不眷顾它。结合题目要求从“方面”角度“简要”回答,那么我们再从“点”到“面”地对答案进行概括,砖垛和雨水露珠是榆树生存所依赖的环境,可概括为“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四)第四步:表述

表述就是用恰当的语言呈现答案。答案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做到语句通顺,更高的要求是有文采。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表述时首先必须做到要点齐备,语言顺畅。一般的表述格式是“什么事物做了什么(怎么样)”。其次是最好能运用比较生动的词句对答案润色。

三、筛选与整合信息的保证——答案检验

大部分学生都会遗忘对答案的检验,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由于受到解题时间或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学生都会出现答案要点不全、偏差甚至错误的情况,因而对答案进行检验绝对是必要的。检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根据“审题”的要求自问自答:“我的答案是不是在问题所提示的答题范围中找到的?”“我的答案是不是回答了答题的要求?”“我的答案是否完全符合表述要求?”只有满足这三个要求才是真正所需的答案,否则必然会答题失误。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考查的是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拥有这种“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必然要求,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高效的方法不断训练才能养成。教师在训练时必须不断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法可依,在长时间的不断练习中掌握筛选与整合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最终形成科学而严密的思维,以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找到所需信息,并学会按要求整合、表述信息。

[1]朱良松:《吹尽黄沙始到金——文学作品信息筛选题解答方法略谈》,《湖北招生考试》2007(2)。

[2]高秀凤:《文本阅读中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解题技巧例谈》,《现代语文》2012(3)。

[3]刘艳丽:《人与物的对话——状物散文阅读规律探微》,《语数外学习》2013(2)。

猜你喜欢
状物榆树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如何写好状物类文章
思维可视,让“写清楚”有迹可循——以教学状物作文“我的植物朋友”为例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
老榆树下的等待
状物篇:写一种植物
榆树盆景的制作与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