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的思考

2015-03-01 11:5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2期
关键词:多媒体微课信息技术

蔡 勤

(福州教育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的思考

蔡 勤

(福州教育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本文基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思考,探索合理地利用电脑、网络、微课等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问题,促进语文教学的效果的提高。

信息技术 多媒体 网络 微课

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里提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是有革命性的影响。何谓“革命”?就是颠覆性的改革。这源于近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越来越多地走向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方向。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应用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资源环境,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为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我们要“善假于物”,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更好地融合问题,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助力。这种深度融合会促进老师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使老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促进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强调高层次融合和主动适应,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善学乐学,这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以下三个看法。[1]

一、多媒体使用成了课堂常态

各级部门在推进着教育信息化,“校校通、班班通”的目标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实现。每个班级都配备着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通着网络。老师们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感知语言,培养语感;激发美感,渗透美育这四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多媒体使用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而且可在学习中疑难的地方,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教《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借助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使用有利于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语文阅读教学常碰到语言文字描述较为抽象的过程,或现实生活中难见到的客观现象。特别是在说明文教学时,由于文体本身的特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另辟蹊径,把影视或是自制动画引进课堂,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慢为快、化难为易、直观地再现这些事物或过程,以帮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课文。教师在教《中国石拱桥》、《宇宙的边界》这一类科普性文章时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会很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使用有利于感知语言,培养语感。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古诗文教学中对文质兼美的古诗文一定要注重语感的训练。例如教《离骚》《兰亭集序》《赤壁赋》《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等名家名篇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听读、朗读之类的语感训练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主题把握。

多媒体使用有利于激发美感,渗透美育。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教《爱莲说》、《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文章。可以通过视频把优美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是把现实生活中的美展示出来,如何在景物中抒发自己特殊的情感。[2]

二、网络化逐渐扩展教学时空

网络把世界变成地球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也逐步应用于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步由“讲授型”向“服务型”转变。网络化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变化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一个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服务。网络教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素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可获得的资源大大增加了,语文教师要摒弃旧的教育观念,打破旧的教学模式,运用高科技的现代教学设备及信息时代的教学手段,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有的老师利用网络上的班级论坛开设语文名著阅读指导课。例如在教《小圣施威降大圣》时,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各种途径查找《西游记》的相关资料,教师整合资料后,将资料推送到班级论坛上,学生上可随时随地上网调阅。上课时学生一人一台电脑,在论坛交流不同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也对人物形象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在同学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名著阅读方法,授之于渔,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的老师利用博客指导小说教学。在教王安忆的《长恨歌》时,老师与学生一起在从书上、网上搜集了不少对王安忆《长恨歌》的研究文章,下载了关于1957年的“整风运动”的相关视频,下载了《长恨歌》的相关影视视频。把这些丰富的资料在班级博客共享,在班级群讨论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学生对作品记录的那段历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客观正确的分析,进而对小说的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有的老师尝试进行网络写作教学。这种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学生写作的教与学的活动,是以网络为活动平台,利用网络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完成学生写作的指导、写作、交流、点评等步骤的教学活动。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网络写作教学展现了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有利于加快写作速度;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减轻教师评阅作文的负担等等。

网络化的教学着力的重心是“学”,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平台,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更偏向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但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常常处于异地,受到空间的限制,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缺乏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思想沟通等 。网络教学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实践,不断改进,以达到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

三、微课使语文教学不断创新

语文微课是语文学习中微行资源呈现的特殊形式,它汇集了图、文、声、箱等媒体的优势,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问题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的主要特点:短、小、精、悍。 语文微课是由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练习测试、反思与评论四个部分组成的。把四个部分的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形成一个半开放的、情景化的、动态生成的虚拟的语文在线学习与交流环境。对语文学科来讲,真正好的微课,技术是浮云。教学设计、创意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才是语文微课设计开发真正重要的东西。

首先老师要会自己制作微课。制作语文微课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实际来制作微课。微课是来源于老师的教学实际并为教学服务,那么老师在制作微课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发。语文学科的微课选材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必修教材、选修教材、校本课程、文化经典、文学名著、作文教学、经典诵读等;可以用于讲授某一文学常识;可以用于讲授某一语文知识;可以对某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对某种写作方法进行介绍……老师可不断创新,做到做到人无我有,达到更好的效果。

2.要尝试教学方法的突破。《苏州园林》的微课中引入情境创设法,针对《苏州园林》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微课借助于图像演示、写作顺序分析、景观特点探讨以及写作手法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苏州园林。这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同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议《因果分析法》的论文教学微课中引入任务驱动法,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要求完成以下任务:(什么是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三种思维具体操作步骤是什么?(运用三种因果思维操作完成命题作文。《试卷分析》的微课引入了讲授分析法。如2015年福州市高三质检中现代文阅读题目分析就制作了微课,老师将命题思路及解题思路进行讲解分析。这种微课特别受一线师生欢迎,不同程度学生可通过观看微课进行自我学习。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微课该如何为语文老师所用呢?有的老师说就和课件一样课堂上使用。这是不妥当的。微课除了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更应该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使用和课后复习时使用。课前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预习,如教《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引入微课,可以把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形象直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如何从理论层面上解释。这种做法有利于“先学后教”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实现。如果课堂中使用微课,不宜太长,不能超过5分钟。且微课内容应是有助于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课后使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也有利于课堂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补缺补漏。有学生上完课还觉得自己某个知识点理解、掌握得不够透彻,这时可以利用微课温习达到释疑的目的。语文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按照需要选择课程。这既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利于学生自我查缺补漏。语文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

总之,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无论是利用以PPT为主流的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还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实践,还是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

[1]张一山.语文“微课程”设计的三个原则[J].语文知识,2014,(4):31-32

[2]金振威,赵蔚.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课堂协作学习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4-108

猜你喜欢
多媒体微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活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