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价值

2015-03-02 23:06宣云凤
江淮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修己道德修养孔子

宣云凤 江 学

(1.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 210013;2.河海大学,南京 210098)

“为仁由己”思想是孔子提出的,载于《论语·颜渊》。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72“为仁由己”不仅突出了孔子仁学思想在实践层面的要求,同时它还强调了道德主体内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即强调了进德修业的自主、自觉、自为。另外,“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还需要进一步向外扩展,推己及人,达到“天下归仁”的崇高境界。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价值,以便在当下的各项道德活动中更好地借鉴。

一、“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认知价值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仁”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更是儒家圣哲先贤的道德理想。朱熹在解释“仁”时说:“仁者,本心之全德。 ”[2]冯友兰也认为“仁”在大多时候“泛指人的所有德性”[3]。可见,“仁”属于道德范畴。然而,在儒家那里,“仁”并不是简单地属于道德范畴。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172“天下归仁”就突显出“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即使身处乱世,孔子依然“以仁为己任”,守死善道,以至终身坚守不渝。他的一生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强调“为仁”的关键在于“由己”。对美德自觉自愿地推崇和信仰,能够唤醒人的道德主体意识,促进人们对自身价值的确认,激发和调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不断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品质。

首先,道德认知的基础是把握道德的内涵。道德是指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52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所思所为都是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间必然冲突不断;相反,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在不会对他人、社会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在符合道德和道义的范围内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因此,“为仁由己”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把握道德的精髓,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其次,道德认知的途径是内化道德规范。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1]294在孔子的心目中,礼是人生一切行为的规范。不懂得道德规范,便失去了立足社会的依据。孔子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111,人的行为依礼而行则中规中矩,不由礼则百病丛生。可见,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然而“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1]257,明知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却不学习礼仪规范就会流于愚蠢。所以,提升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礼”的他律过程,更是自愿认可、主动吸收、积极内化道德规范的道德自律过程。“为仁由己”思想启迪我们要自觉认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动学习和吸收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以此来正确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

再次,道德认知的境界是培养道德信仰。孔子认为“为仁”是建立在对道德理想高度信仰基础之上的。他在谈及选择居住环境和做人的道理时说:“里,仁为美。”[1]48这相对来说是一种感性认知,即在感觉上喜欢和选择善人善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民情习俗。当谈及个人道德修养时,他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217孔子以千里马喻有才干的人,有才干的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美德。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1]33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即使多才多艺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喜欢道德上,还要主动学习和践行道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15孔子认为不仅是个人修养,在治国为政方面同样是以德为先。从感性的喜好到理性的推崇,无不体现了孔子对道德的崇高信仰。因此,“为仁由己”思想引导我们正确认识道德的价值,努力将自身的情感、智慧、意志道德化,自觉培养和树立起自身的道德信仰,由此我们的一切道德认知和行为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最后,道德认知的关键是挖掘道德主体的价值。“由己”一方面强调了个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主体的自由和价值,明确了“‘为仁’的对象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所以,个人在成己成物的过程中,要依靠自己而不是外在的力量”[4]84。 突出“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不是要否认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关键是强调主体内心的自觉,即追求从被动地遵守道德规范转变为形成内心强烈的道德需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105可见,在进德修业的过程中,主体的自觉和能动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253虽然他没有直接道出人性的善恶,但他认为人先天的素质是相差无几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积极主动地修习仁德,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235只有作为主体的人主动修养道德,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才能将道德发扬光大,而不是被动地等着道德来廓大人。由此可见,“自觉和主动体现了‘为仁’中的主体性价值,是对行为主体自身价值的确认,说明了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4]84。

二、“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实践价值

“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就不会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仅有道德认知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为,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良好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5]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的体认和感悟,我们才能不断更新已有的道德认识,进一步深化道德情感和强化道德意志。

“为仁由己”思想不仅强调了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它也突出了孔子仁学思想在实践层面的要求。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实践内容,例如“修己爱人”、“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等等,这些都对我们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

首先,“为仁”的前提是“修己爱人”。当樊迟问及何为“仁”时,孔子直接回答说:“爱人。”个人在“为仁”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爱人”。孔子所讲的“爱人”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济众”、“施道”的社会道德实践。如果一个人连“爱人”的心胸都没有,又何谈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遑论“济众”、“施道”。 然而,“仁”的根本在于孝悌,所以“爱人”便始于“爱亲”。其中,“爱父母”主要体现在“孝”道上。孔子认为“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孝养父母必须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1]19在孔子看来,只供养父母还不能算是孝,真正的孝,必须是敬养。二是不让父母为自己的行为担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1]19言下之意,就是说除疾病外,一切不让父母担忧。即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做使父母担忧的事,自觉立志于立身修道,行善事,弘善德。三是必须维护父母的声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18。 孔子认为父母在世时,尽量不要违逆父母的意愿,如果我们觉得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要合理地婉言相谏。父母去世后,必须按礼法安葬、祭祀。总之,我们要时时注意维护父母的名声,为父母争光。“爱兄弟”则表现为“悌”。孔子所讲的“悌”并不是单方面的指敬爱兄长,它既要求幼从长,也要求长护幼。就是说兄要像兄,弟要像弟,兄弟之间要有“长幼之节”。

孔子认为“爱人”始于“孝悌”,却不终于“爱亲”,它还必须由家庭扩展到社会,即要“泛爱众”。这里的 “泛爱众”不仅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 “亲亲”、“爱人”,还要求我们积极地付诸行动,努力做到 “修己以安百姓”[1]221、“博施于民而能济众”[1]90。其一,我们必须以“修己”为前提。如果自身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何谈 “爱人”、“济众”。其二,我们要在物质上尽可能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帮助百姓生活得很好。其三,我们还要在百姓间广泛地弘扬“仁道”,教授他们“为仁之方”,激励他们立身修道,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所以,“爱人”是一个个人逐渐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它的着力点在于其社会性,体现的是道德主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其次,“为仁”的方法是“克己复礼”。孔子认为若想实现“仁”,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私欲,使其始终保持在道德和道义的范围内,也即“克己复礼为仁”。其中,控制自己的言行主要是指道德主体要时刻做到忠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的道德修养观尤其重视表里如一,且他所强调的表里如一主要包含两个境界。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境界,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忠实笃信。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1]212意思是指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做到也就困难。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行为可耻。夸夸其谈、光说不练是极不可取的。因而,孔子主张个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时刻记得“言忠信,行笃敬”[1]226,努力做到谨言慎行、言出必行。第二个境界,则是要追求“文质彬彬”。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85。 我们也许可以说“质”是内在美,“文”是外在美,当然这里的“外在美”并不是指人容颜的美丽,而是指人仪表、言行的优雅大方。《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假设一个人满腹经纶,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同样很令人遗憾吗!因此,要实现仁德,不仅要做到言行一致,还要追求文质彬彬。一个人只有内心充满仁德,言行一致,仪文优雅,内外兼美,方可称其为君子。

控制私欲主要是指道德主体在面对自身欲望和外在诱惑时要侧重修己求仁。孔子并不主张否定和消极对待一切欲望,关键在于要合理地追求欲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4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97-99所以,“克己”并不是“灭人欲”,而是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把欲望控制在合乎‘仁’的范围内。二是要将欲求作为积极入世的动力,激励自己成为‘仁’道的体现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6]45正如孔子对子贡是否卖玉的问题,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1]128话急而意决,透露出了孔子救世的热切衷肠。三是要做到“知足常乐”,做欲望的主人。孔子非常欣赏颜回的安贫乐道,他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82所以,因为知足,功名利禄就构不成对人的诱惑;因为知足,人也就不会受欲望的驱使而患得患失。只有这样,人才能保持自主性,人格才能真正独立。

最后,“为仁”的目的是“推己及人”。即孔子所强调的“忠恕”之道,它包涵了两层含义:“一是‘为仁’在于‘忠’,由忠于己进而忠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二是终身不违仁在于‘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45

孔子认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于他人身上。只要我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当自己看待,就能做到恕。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私心,就容易变得自私自利,哪还能顾及他人的感受!由此看来,“律己”实在就是实行“恕”道的一种方法。我们只有先控制住自己的知、情、意、行,时刻保持自觉自律,才有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律己”以敬。“敬”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专一、行为负责的精神。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194孔子教育弟子无论何时何地,言行举止都要端庄有礼;在外做事应该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待人接物,务必诚恳、忠厚,不可华而不实。二是,“律己”合礼。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72即要求我们谨言慎行,一切依礼而行。三是,“律己”有恒。偶尔的“为仁”、“律己”一点也不足为奇,可是要做到终身不违“仁”就着实让人敬佩。 所以,“为仁”、“律己”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131如果立志成仁,便要坚守初衷,决不动摇,持之以恒。四是,“律己”宽人。一要胸怀坦荡,二要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善待他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31

推己及人并不局限于“律己”,它的真正价值在一个“推”字上,即孔子所讲的“立人”。孔子提倡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179君子修己利人,心胸坦荡,故常成人之美;小人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故常成人之恶。可见,“立人”一是要“存仁”,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美德。二是,“立人”还需“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4所以,“立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由己及人、由近及远逐渐扩大爱的范围,广泛地爱众人。三是,“立人”就要“助人”。曾有一名难说话的互乡人来向孔子求学,孔子欣然接纳了他。面对弟子们的不解,孔子说:“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1]104对于一个想要求仁的人,我们只要称赞他想要向善的心,并帮助他上进,不该让他自甘堕落,至于他过去怎么样我们不必管。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时,绝不能袖手旁观。要时刻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四是,“立人”必须“施仁”。推己及人是以个体修身为基点而以社会修道为指归的,其最终目的是社会的和谐安定,世界的和平大同。因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当仁,不让于师”[1]237-238,即要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广泛地推行“仁道”。孔子一生“诲人不倦”[1]93,追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73的伟大理想,希望普天之下的人都能求仁修道,最终实现“天下归仁”的太平盛世。

三、“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评价价值

道德实践的过程是人们道德认知明朗化、道德情感深化和道德意志强化的过程,也是道德认识证实和外化的过程。但是,我们的认识和道德活动并不止于道德实践,它还需要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纠正错误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观念,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道德实践。“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两种基本方式——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来进行的。”[7]

“为仁由己“思想主张以人的内心信念为基点,依据社会的道德标准,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它还主张自觉认同社会评价,以更好地发挥社会舆论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作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首先,个人要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客观评价。《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124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杜绝四种弊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然要杜绝“意”、“必”、“固”、“我”这四种毛病,不能靠外界的力量,而是全凭自己的自觉和努力。因此,我们要作出客观正确的道德评价,就必须:

一要自觉认可和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勤知而不臆测。只有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道德知识,才能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克服主观、臆测的缺点。子曰:“君子不器。 ”[1]23即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而才能广泛,且要海纳百川,胸襟宽广,不要像器皿一样处处受限制。

二要与时俱进,变通而不武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51客观事物是处在变化之中的,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也是随时代而不断改变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学会灵活变通,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合理地进行道德评价。

三要全面分析,谦虚而不固执。无论知识多高,我们都要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1]101,所以,我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要尽量全面分析,集思广益,善于从别人的意见和经验中提取“精华”,修正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四要平等待人,自知而不自我。我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应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利益出发,进行客观分析和正确评价。同时,我们更不能自以为是。孔子觉得颜回比自己更接近仁德境界,子贡比自己更善于辩论,子路比自己更勇敢。所以,我们为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进行道德评价。

其次,要学会自我反省,面对过错,要自觉寻求内因并加以改正。当个人严格依据社会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后,如果呈现的结果较好,他就会自然地产生满足感,并以此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反是,人们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以我们社会中存在的凑够一撮人就可随时过马路的现象为例,当面对质疑时,有的人根本不以为然,已然将其视为正当行为。有的人则直接将责任推给他人或社会,却很少有人反躬自省,不再违反交通规则。由此可见,自我评价的关键就在于“自省”。

在儒家那里,自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对照他人反省自身。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01孔子认为见到贤德的人就要将其视为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努力赶上;见到德行不好的人则应将其视为反面教材,并学会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孔子认为我们身边的人,都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良好的品德行为时,就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好的行为时,也要向内找找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错误或类似的行为,若有则改之。

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可见,“内省”最务实的方法就是针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加以反省,精益求精。且,“内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改过。《左传·宣公二年》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1]74改过的第一步是端正认错的态度。只有深刻自省、明析不足,改正错误才有了可能。但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235,所以,改过的第二步便是勇于改正它。 “小人之过也必文”[1]280,可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284。 最后,我们还要努力追求改过的更高境界——“不二过”。

最后,个人要自觉认同社会评价,将道德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统一起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1]10孔门认为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推行和应用,目的都是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的向导,充分体现并传播了社会的根本道德准则,所以社会评价的作用也就相当于这里的“礼之用”。个人“为仁”、“修己”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个人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认同和遵从道德的社会评价,时刻将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但是“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0。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10这里的“和而不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强调的是人心“和”,强调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也必须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正视社会的各种“不同”,倡导大众献计献策。如今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同样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它允许且提倡不同声音的存在,坚决杜绝表面上的敷衍“附和”。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认同道德的社会评价,同时,也要学做“君子”,如果有更好的意见必须直言不讳,正言直谏。因此,我们要坚持道德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围绕着和谐社会这一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孔子“为仁由己”思想是以个体修身为基点的,它强调了个体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因而,它对于我们的整个道德活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等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并不否认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且非常肯定“礼”在个体修身和社会修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须强调的是,“为仁由己”思想的真正价值并不止于“修己”,它的价值在于其社会性,即启迪人们“修己”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服务社会,“修己”是服务社会的前提和手段。所以,我们要把握住“为仁由己”思想的精髓,结合当下的社会道德要求和时代特点,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96.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38.

[4]李永华.“为仁由己”的主体性道德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08,21(1):83-85.

[5]王玺威.论实践对道德认知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0:252-253.

[6]周秀红.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理路[J].理论探索,2013,(5):43-45.

[7]贾宝萍,熊春兰.道德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统一[J].齐鲁学刊 2001,(2):119-121.

(责任编辑 吴 勇)

猜你喜欢
修己道德修养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