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

2015-03-02 09:09黄丽梅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二中学吉林长春130000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记忆法调动记忆

黄丽梅(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二中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

黄丽梅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二中学,吉林 长春130000)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创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创设适当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导入激发兴趣。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开始上课就照本宣科,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里,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尽可能开始上课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入手,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环节,用精彩生动的导语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为整节历史课达到良好的效果奠定基础。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通过两段凤阳花鼓词的对比:“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姑娘进凤阳。”“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然后提出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安徽凤阳县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以此导入新课,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

2.利用情感激发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语言和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当这种情感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借助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故事来调动学生,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中感知历史,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看到了当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军的较量,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和分析,很快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利用小组竞争调动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体实施办法是:把全班按学生现有的座位分成四大组,然后每一个组一个固定的代号,无论座位怎样移动,每个组员只要记住自己所在组第一次分组时的代号就可以了,这样就避免了奖励加分时加错组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并制定竞赛规则,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且使他们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二、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会很快的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2.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脉络。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内容与内容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把知识教零散了,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

3.使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记忆每一个知识点时,要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掌握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

面对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和新课程不断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责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黄丽梅,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记忆法调动记忆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超级记忆法 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