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施工人员不同海拔高度和居住时间氧疗前后微循环变化

2015-03-12 01:54陈建华郑必海万荣辉严亦平李生惠郑健保
武警医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氧疗

陈建华,郑必海,万荣辉,严亦平,郭 军,李生惠,郑健保

1.330000 南昌,武警水电第二总队医院特诊科;2.850000 拉萨,西藏军区总医院高干科

论著

高原施工人员不同海拔高度和居住时间氧疗前后微循环变化

陈建华1,郑必海2,万荣辉1,严亦平1,郭军1,李生惠1,郑健保2

1.330000南昌,武警水电第二总队医院特诊科;2.850000拉萨,西藏军区总医院高干科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施工人员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时间氧疗前后微循环的变化。方法选取2000名高原施工人员,在不同海拔,监测并分析3、7、15、30、60、90 d、1年吸氧前后微循环变化。结果吸氧组微循环血流、血管形态、红细胞聚集、管襻形态、襻顶淤血、襻周出血、乳头下血管丛等变化明显优于不吸氧组 。吸氧前血液流态积分显著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管周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积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5 000 m以上吸氧后较吸氧前管周状态积分增高非常显著(P<0.01)。其他积分和总积分虽有增高或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循环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尤其是血管清晰度、血液流态流速、血管变异、红细胞聚集等方面。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氧疗;微循环

中国图书分类号R446.11;R821.2

Microcirculation changes in construction personnel in different altitude and for different residential time before and after oxygen therapy

CHEN Jianhua1,ZHENG Bihai2,WAN Ronghui1,YAN Yiping1, GUO Jun1, LI Shenghui1,and ZHENG Jianbao2.1.Special Clinic of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Hydropower Second Team, Nanchang 330000, China; 2 Cadres Ward, Tibet Military Commad General Hospital, Lhasa 85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nge of microcirculation in construction personnel residing on different altitude and for different time before and after oxygen therapy.MethodsMicrocirculation changes in 2 000 plateau construction personnel in different altitude, 3, 7, 15, 30, 60, 90 d, 1 y before and after oxygen therapy were observed. ResultsIn oxygen groups, microcirculation blood flow, blood vessels,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tube loop, loop congestion, loop bleeding, vascular plexus under nipple, were better than in no oxygen groups. blood flow integral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efore oxygen,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was sigmticantlg different (χ2=6.48,P<0.05), comparison of pipe weeks state bot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4.36,P<0.05),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at an altitude of more than 5 000, oxygen status before the oxygen tube weeks after integra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Other integral and total integral was higher or lower, witho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sMicrocirculation changes a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in groups without oxygen, especially the clarity of blood vessels,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variation,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blood vessels, etc.

【Key words】high altitudes; oxygen therapy; microcirculation

高海拔地区是指平均海拔在3 000 m以上的地域,由于特殊环境使得高原低气压、缺氧条件对微循环变化的影响,已经引起高原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并对此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但对施工人员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时间微循环变化及氧疗对其改善变化等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高海拔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居住时间施工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氧疗前、后微循环变化观察,以期获得变化规律,为将来高海拔地区国防、卫勤保障、训练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2010-06至2013-12期间为高海拔地区重点工程任务现场施工人员2000名,抽样选取海拔高度大致分3000、3500、4000、4500、5000 m及以上5个高度,每个高度各选400名。其中男1846例,女154例,年龄20~45岁(20~30岁992名,49.6%。30~40岁767名,38.35%,40~45岁241名,12.05%)汉族1224名,回族306名,彝族256名,藏族214名。所有人员均在上高原施工(上线)前、习服3~7 d后进行全面的体检,排除各种不宜高原的基础疾病。每个海拔高度随机分为吸氧和对照组,两组均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例数一致,年龄、民族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依据高原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I=3T+7M(1+K)、心率、工程施工劳动强度分级,海拔每升高1000 m,劳动强度增加一个强度等级,中重度1458名,重度542名。

1.2方法仪器采用徐州光学仪器厂生产wx-6型彩色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每个医疗所安排专人全程统一培训学习,统一测量左手中指甲皱微循环记录数据。所有调查对象要求在检查前24 h内无剧烈运动,17 h内不得食用含酒精、咖啡因等食品,禁烟。对上线3、7、15、30、60、90 d、1年检查者予以5~8 L/min流量吸入浓度达93%灌装氧气,1~2 h间断吸氧,1~2次/d,持续吸氧1个月,间断持续1年,吸氧前后选择测试时间固定为上午10:00~12:00,数据记录从被检查者进入检查室适应环境30 min开始,检查室固定恒温(20±2)℃。

2结果

吸氧组微循环血流、血管形态、红细胞聚集、管襻形态、襻顶淤血、襻周出血、乳头下血管丛等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

2.1颜色分类呈现为淡红色或红色,吸氧组为876名,占87.6%;对照组124名,占12.4%。呈现为暗紫色或灰暗色,其中吸氧组为121例,占12.1%,对照组879名,占87.9%。观察结果对照组暗紫色者较吸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6,P<0.05)。

2.2血液流速、流态血液流速正常吸氧组占843名,对照组为118名,吸氧组线流 684名,线粒流77名,粒流23名,粒缓流9名,絮片状1名。对照组线粒流146名,粒流327名,粒缓流646名,絮片状38名。两者比较差异明显(χ2=6.48,P<0.05)。红细胞聚集424名。

2.3血管形态吸氧组血管迂曲8名,走行异常36名,网状结构2名,囊状扩张4名。管襻排列整齐938名,不齐8名,不清4名。对照组血管迂曲112名,走行异常236名,网状结构153名,囊状扩张104名。管襻排列整齐463名,不齐112名,不清425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P<0.05)。

2.4管襻周围状态吸氧组渗出23名,出血48名,乳头下静脉丛97名,管周水肿12名。对照组渗出 69名,出血138名,乳头下静脉丛477名,管周水肿43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36,P<0.05)。海拔高度改变、居住不同时间微循环加权积分值的变化见表2、3。吸氧前血液流态积分显著降低,管周状态积分显著增高(P<0.05),海拔5 000 m以上吸氧后较吸氧前管周状态积分增高非常显著(P<0.01)。其他积分和总积分虽有增高或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高原施工人员吸氧与不吸氧组微循环变化比较 (n;%)

表2 高原施工人员不同居住时间微循环观察结果加权积分变化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表3 高原施工人员不同海拔高度微循环观察结果加权积分变化比较 ±s)

注:吸氧前后比较,①P<0.01, ②P<0.05

3讨论

生活在高海拔地区(3000 m及以上)的人群,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氧分压下降明显,组织和微循环为适应高原缺氧,微血管会发生纡曲、盘旋、走行异常,出现网状结构和微血管增生囊状扩张[1];因而可观察到微循环清晰度普遍下降,管襻形态异常增多,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等多项指标明显改变。笔者对3000~5000 m,上线3、7、15、30、60、90 d、1年吸氧与否微循环变化观察结果为:对照组以上线3~5 d微循环变化最重,出现血色暗紫色789名,血流

缓慢,血管管襻变细,与孙正启等[2]观察结果相似,可能与机体为适应高原缺氧应激反应有关。第7天后逐渐减轻,到第15天机体“亚习服期”微循环再次出现早期改变。30 d后微循环变化趋于稳定,管襻直径变化不大,但血流缓慢例数增加。60~90 d高原施工者随着劳动强度、海拔高度改变,耗氧增加,低氧更明显。微循环改变以管襻周出血,微血管囊状扩张明显。1年左右由于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血液成分相对稳定,血液流变性不再发生更大变化,以红细胞聚集明显。

目前,使用最便捷、最广泛,效果最直接、明显的改善高原缺氧的方法为“氧疗”,研究发现在海拔4000~5000 m每增加氧浓度1%可减少海拔高度300 m,而提高氧浓度5%则可以降低相等海拔大概3000 m,从而减少氧分压随海拔变化而加重缺氧反应对微循环变化影响,即每天1~2 h吸入93%浓度灌装氧气,流量控制在5~8 L/min间断吸入[3,4]。本研究发现,微循环变化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吸氧组微循环变化尤其是血管清晰度、血液流态流速、血管变异、红细胞聚集及加权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可能吸氧减少对骨髓和肾脏损害,使得骨髓造血减慢,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释放生成减少,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大为改善,加上吸氧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低氧性增压、增率反应”(低氧可以引起机体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等反应),促使微循环障碍得以改善,从而达到“脱适应”。

【参考文献】

[1]周其全.我国高海拔地区人群微循环研究概况[J].中国微循环,1999,4(3):187-190.

[2]孙正启,岳基峰.高原藏汉族青年甲皱微循环状况的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4(4):50-51.

[3]孔亮,车杰,张建鹏,等.在3 992 m海拔高度吸氧及局部增压对高原缺氧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7(8):392-395.

[4]陈建华,郑必海,严亦平,等.氧疗对高原地区施工人员血压、心率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3,24(1):32-34.

(2015-03-30收稿2015-07-16修回)

(责任编辑岳建华)

作者简介:陈建华,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E-mail:15807910036@139.com

猜你喜欢
氧疗
不同氧疗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中的疗效研究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联合氧疗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效果及护理分析
长期家庭氧疗对缓解期COPD患者的影响
氧疗联合三乙醇胺、芦荟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加温湿化高流量氧疗治疗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病例报告1例
红光照射联合氧疗并泡沫型敷料在压疮中的应用
温湿化氧疗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吸氧中的应用效果
氧疗联合造口粉及安普贴的使用治疗失禁性皮炎疗效观察
氧疗对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意义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