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机制探究

2015-03-16 03:53
关键词:载体美学培育

王 凤 志

(浙江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浙江 杭州 3100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机制探究

王 凤 志

(浙江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浙江 杭州 310023)

美学路径是新时期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立足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根据美学的实践性发展趋势,遵循心理学、美学及艺术规律,满足作为现实的人对美的需要和对价值的追求,符合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逻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和设计美学路径的载体,发挥美学路径的调控作用,探索美学路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顺利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学路径;培育;机制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意识,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1],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对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积极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施路径,提高大众的接受效果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紧迫问题。本文开辟多维视角,从美学及艺术理论的角度,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结合笔者曾经提出的美学路径主张,阐述了美学路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可能性。不仅如此,我们有必要详细探讨其动力基础和实现机制,保证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顺利实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动力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为探究美学路径提供了源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和表达,是新时期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及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我国公民理应高度认同和严格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对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部署。但一段时期以来,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思想迷茫、道德滑坡现象不时见诸媒体和报端。究其原因,不可回避的是,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效果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环节出现了问题。传统理论教育的施教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显得有些滞后,尤其是对社会的普通群众来说,目前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显得单调和枯燥,培育过程和形式方面缺乏对大众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的关注,不能满足因社会阶层差异所要求的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如何更好地贯彻党对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策,解决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现实面前的紧迫任务。开辟多维视角和多元路径, 充分发挥美学的作用,运用美学路径和手段,有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美学的实践性发展趋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提供了推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及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凸显了美学的实践性特征。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认为美不具实用目的,尤其从美的功利性来看,很多美学家主张美的超功利的观点,主张不与现实中的功利性相联系,否定美学的工具属性。但美的超功利思想,并不意味美无功利。不可否认,美也存在着潜在的功利性。从教育美学来说,这种潜在的功利性表现在真善美方面:即人们通过从事美的活动可以得到善的教化,从美的情感可以得到真的启迪,把真和善通过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种潜在的功利性说明美学具有实践意义。从世界美学的发展来看,美学家越来越重视和强调美学的实践性,主张美学应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发挥美学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在2010年,北京大学举办了以“美学的多样性”为主题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很多美学领域的专家探讨了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机遇。我们不能回避美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美学的实践性更加凸显,美学的发展也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黄金时期。把美的潜在功利性挖掘出来,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利用美学实践性的发展趋势为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象是人。那么,培育的过程就必须考虑人对其的需要程度,从而设计和实施培育的路径。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一个心理动力学体系,同时又是一个价值选择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美学路径正是适应这一规律提出的。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主张的人的需要的“五分法” 或者“七分法”,两者都把人对美的需要与人的自我成长、发展及完善的需要归于较高层次的需要[2]。美的需要属于精神层面的需要,是人们在获得物质需要基础上的精神方面的满足。作为较高层次的需要,美往往与人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建立联系,如意识形态方面的诸如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联系。首先,美属于特定的社会范畴。对每个人来说,向往美、追求美是他们一生对美好事物和生活憧憬的较高目标;同时,美也是人类社会始终孜孜以求的文明发展方向。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包括美在内的精神生活有了极大的心理需求。因为,美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纵深发展、教育方法不断完善过程中,美应该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不过,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人对美的需要是历史的,也就是说,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有不同的需要及需求度。心理学认为,“所谓高级神经活动的动力,乃是非常活跃的、经常变化的、发生质变的、相互对立的神经过程的全部总合,这些神经过程的内容就是客观世界的反应”[3]。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物资缺乏,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都难以解决,人们根本无暇顾及精神需要,或者说根本不想或想不到能够实现对美的需要。马克思曾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4]。然而,当今的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不断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随之,人们的精神需要不断膨胀。人们的精神需要是多方面的,作为大众精神需求之一的美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及认识问题的价值判断。正是人们对美的需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和运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美学路径满足的是人的较高级需要,即心理学主张的人之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的较高级别的需要。因此,通过美的需求提高人的价值理念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动力之一。

我们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是培养理念和品质等具有多方面素质的人,这是作为人都具有的价值方面的需要和诉求。国家有责任满足个人的这种需要和诉求,否则,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真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可能对世界抱有一种不可知的、怀疑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当一个人对美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可能形成一种粗俗的、不当的、有失风雅的行为[5]。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美学路径,促使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美学活动的某种依赖关系,形成一种动力机制,就是在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基础上,提供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正确导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过程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设计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遵循美学及艺术的客观规律,按照人的心理结构理论及思想形成和发展逻辑,以及依赖协调培育过程中的美学路径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关系,确保其实施行之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实施过程由多种因素参与,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按照一定的机制,把知、情、意、行和真、美、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使其发挥预期作用(具体实施过程见图1)。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和内容

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实施过程

目标是通过一定的过程和努力达到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是按照中央要求,通过一定的路径、方法和手段,使人们掌握、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理念。这个目标是该美学路径运行首先要明确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对培育活动及过程的影响十分显著。只有明确培育的目标和方向,才可以恰当地选择和确定方法,进而引入能够容纳培育内容的载体。目标既要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总体要求,明确执政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方向,以及对公民的思想引导,又要考虑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以及地域、层次等综合因素。只有价值培育的目标既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又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要求,才能有效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一般来说,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都是针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导向、主流思想以及社会道德的时代价值来制定,把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及道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目标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当代中国公民的精神道德水平[6]。也就是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质,社会的政治与道德的相互协调,实现价值认同。这里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成分及高尚审美情趣的要求。美是人的精神家园,能给人带来快乐,可以陶冶情操。所以,有时也把满足人们美的追求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之一。追求人及社会之美是时代进步的表现,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的过程,知识内容的确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同样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性的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7]。其中“知”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认知的内容。党的十八大已经从三个方面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日常学习及教育中,我们往往把知识理解为理论方面的知识,包括教材和读物等,往往以理性的形式呈现出来。实际上,知识的范畴很广,不仅包括理性方面的知识,还涵盖了实践的及直观感性方面的知识。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通过直观感觉得到的知识形象感人,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直观之知识,乃最确实之知识;而所谓概念,是为记忆知识、传达知识的一种理解,通过它不能产生新知识。实际上,真正的新知识,是通过直观得到的知识,也就是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美学路径既顾及了人对美的需要,又兼顾了对知识的需要,即通过含有核心价值方面的知识及内容与选择或指定的美学载体相互融合,通过美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审美刺激,也就是促使人们去感知、理解和接受表现核心价值的知识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要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其发端,那么,遵循人们对审美直观知识需要的逻辑,就完全可以说,美应该也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选择和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载体是保证美学路径得以实践的物质基础。选择和设计美学载体,首要的根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和内容,确认载体能够承载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及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载体的结构体系是多方面的,如音乐、影视、美术等的技法结构体系;语言、音调、线条的行为方式结构体系等。载体选择的原则是:首先,载体必须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能够植入核心价值观的特定内容。其次,载体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兼顾特定人群对美的需要。对于在校大学生,利用课堂语言之美,利用教师美的人格魅力,采用需求互动的接受美学方式。对于特定职业人员,利用实践美学形式,在工作之余,举办精神文化活动,达到价值理念的渗透。对于普通群众,采取寓教于乐的活动,或者戏曲、影视等大众传媒这些美学形式,宣传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美学载体因为其审美性、实践性、娱乐性、多样性的特点,直观地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理念,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价值观的陶冶和教育。第三,选择和设计载体要体现创造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如果艺术是享受的话,不是对事物的享受,而是对形式的享受”;“形式是需要我们创造的,只有创造,才能感受到形式蕴含的丰富的美”[9]。创造性是美学形式的重要特征。无论从美的主观性还是客观性的争辩来看,美都不是被动的,都含有主动创造的成分。对感受美的理解,其中之一就是对某种事物的敏感性,不过这种敏感性并非轻而易举能够捕捉的,必须依赖创造过程才能实现。这就说明了美及艺术形式创造的必要性。需要指出的是,美的载体的创造效果来源于培育主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依赖于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实际效果也间接依赖这种能力。

此外,选择和设计载体,不可忽视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个体和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与审美一样,情感也是促使人格优化,形成核心价值理念的催化剂。在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实践中,选择和创造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打动人和吸引人的载体,用情感体验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调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对于普通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感性和直观的教育方式更易于被接受。把核心价值理念进行物化以完成对公民的教育是有效的方式,它能把难懂的理论概念和抽象的说教转换成形象的审美意识,从而引起大众的兴趣,起到观点和理论的简单说教难以起到的作用[10]。但在美学路径培育过程中需要目标明确,手段得当,保证效果,灵活把握培育过程,确保过程的调控能力。培育对象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层次,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要考虑内部和外部、负面及消极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调控意识。这里所说的“调控”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一定的协调和掌控能力,避免偏离培育目标或者产生负面效应。

提高效果是进行调控的最终目的,这里要协调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尊重公民的审美期待,保证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接受。美学路径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是能够引起价值观接受兴趣的能动过程。但过分注重美学方面,也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结果。所以,第二个必须处理好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被不受干扰地积极接受。这个调控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间离”①此处的“间离”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艺术家维克多·斯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后被德国著名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发展,亦可称为“间离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或者译为“陌生化效果”)。“间离”一词含义非常广泛,属认识论范畴,是一种认识我和非我的手段。布莱希特曾说:“间离方法的反映是这样的一种反映: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也就是对认识事物产生的“认识—不认识—再认识”的过程,类似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间离”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去伪存真,分辨创作者及教育者期望真正体现的东西,接受真实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间离”调控过程就是让人们分辨美学载体表现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过程。和思维的创造过程。这里,“间离”的调控过程是对消极方面的屏蔽过程。“间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对美的载体的有效忽略,对无关内容的抛弃;对培育目标的有效把握,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有效沉淀。如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图文并茂,非常吸引人。但人们在赢得一阵愉悦的心情过后,在头脑里是否能有意留存积极的并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和成分,是否能分辨出载体里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都应值得注意。或者是否会对培育内容好坏难辨,产生歧义,导致吸收不到积极的思想,培育失败。我们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科学的“间离”。

通过美学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我们要善于引导人们拓展思维,举一反三,利用强化和“间离”等有效方式将载体中隐含和潜在的内容转化成为有效信息,提升培育的效度。

(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旨在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净化和社会治理目标。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终极意义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保证全体社会公民了解、掌握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并体现和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此培育路径的有效性,是实施这一路径的重要环节。评估和反馈,不仅是实施效果的检验,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不断实施提供新的借鉴和改进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涵盖范围较广,需要不断地呈现和传播,重复和强化,最终真正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评估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二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行为表现的效果。实施效果方面,实施过程是否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是否符合美学规律和教育规律,受教育者自身反馈如何,这方面的评估比较容易。对社会生活中行为表现效果的考查相对困难,因为这方面表现是长期的过程。不能以点带面,也不能以偏概全,依赖一定时期内社会偶然性事件和大众总体的价值观念、日常表现等综合评估。积极探索分层次评估方法,有针对性地查找不足,更好地运用美学载体,设计美学路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公众广泛认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1],其实施路径必须考虑大众的接受意愿及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增强美学“渗透力”,利用美学载体和形式,把美的思想、形式及理念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诸环节,保证美学路径的作用机制及有效实施。

[1] 王凤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美学路径[J].探索,2011,(4):107.

[2] 叶奕乾,等.图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280-281.

[3] 彼得鲁舍夫斯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51.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5] 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187.

[6] 张首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人生观 实现人生价值[N].人民日报,2014-03-20(5).

[7]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4.

[8] 黄书光.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29.

[9]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0.

[10] 陶能泽.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艺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7-60.

[11] 陈仕平,肖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互动关系[J].理论探讨,2014,(1):36-39.

(责任编辑:徐吉洪)

Mechanism of Aesthetic Method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ANG Fengzhi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 Politic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The aesthetic metho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itizens and also an equally important mean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aesthetic method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based on the realistic plight of educ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 practice, and the rule of psychology, aesthetics and art. It meets the aesthetic needs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s of the people in reality, also accords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thought. The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must be clear, the carriers should be selected and designed appropriately, the regulatory role of aesthetic method should be developed,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aesthetic method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ensure successfu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esthetic method; education; mechanism

2014-12-16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A710066);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

王凤志(1970-),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研究。

D64

A

1006-4303(2015)01-0055-05

猜你喜欢
载体美学培育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盘中的意式美学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外婆的美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