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2015-03-17 15:05盛俐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盛俐

(三峡大学 科技学院文法学部,湖北 宜昌443000)

摘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强调的是生态翻译系统内各个相关因子间的动态平衡。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教学过程中,译者应高度关注文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不同程度的动态选择来适应这一环境。授课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翻译生态环境中两个不分主次的主体,两者间的关系应从“授”与“受”转变为平等互动。只有生态化翻译教学模式不断地完善,生态翻译系统持续性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以及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课教学模式构建;翻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盛俐,硕士,讲师,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文法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鄂-0034-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3-0089-4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hen we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for English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he emphases should always been put on th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ystem 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various relevant factors. According to eco-translatology, the translat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text, and make certain dynamic selections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equality in the eco-translation teaching system as two main compon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ich should change fr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o equal interaction. Only through constant perf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can students improve their translation ability and the plan of cultivating more qualified translators can be carried out.

一引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经济发展的增速,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翻译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焦点之一。但是纵观相关研究,学者们大都侧重从翻译理论和教育理论两个方向进行探讨,整体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翻译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翻译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容量,翻译教学究其本质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双语转换教学。翻译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在本质上却区别于外语教学。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中指出:“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专门的翻译训练”。[1]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翻译教学的目的则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技能。[2]生态翻译学为翻译教学模式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将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翻译主客体以及翻译市场需求等因素融入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使翻译人才的培养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持续性的发展。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始于2001年,由胡庚申等学者提出。生态翻译学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为哲学基础,关注生态翻译环境对生态系统内各因子的影响和制约,译者的中心地位及其对生态翻译环境及文本的选择性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的和谐统一。[3]生态翻译学不但强调了生态翻译系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还重新诠释了翻译的本质、过程和方法等一系列翻译现象,并且提出了“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事后追惩”等一系列概念,从而将翻译活动纳入了更为广阔的“翻译生态环境”视角中来进行探讨。[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要使生态翻译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及系统内的相关因子处于动态的平衡中,要注意各主体间的整体关联,且兼顾主体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教学过程中,译者应高度关注文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不同程度的动态选择来适应这一环境。授课教师和学生应该不分主次,两者间的关系应从“授”与“受”转变为翻译生态系统中两大主体间的平等互动,师生的知识范围、认知体系以及认知工具( 比如网络)等相关因子应该互相融合,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生态翻译系统,并对外部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生态翻译学强调系统内各个认知主体及其间的生态交互以学习者的认知需求为准则,系统内各大主体,特别是有生命的主体和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互动,一旦各主体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升。同时,翻译教学模式应该在具备普适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化差异。

三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当前翻译教学中所存的问题

当前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生态失衡,究其本质就是没有遵循翻译教学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在此笔者选择了生态翻译学相关的一些基本原理与翻译教学结合,对翻译教学生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违背“生态位法则”,翻译教学定位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透过人们所熟知的自然现象可以看出大自然的神奇规律,即生态位法则。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同为食肉动物的狮子、老虎和狼也会错开觅食时间,狮子白天横行,老虎傍晚显威,狼则在晚上出行。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术语,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也被称作生态龛,生态位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最小阈值。[5]

从宏观角度看,普通高校、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都设置了英语专业,开设了专业翻译课。根据生态位法则,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要适应不同的需求,努力做到特色翻译教学,各层次的高校间应有恰当的能量分配比例,避开不合理的竞争与排斥,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翻译系统的良性循环。如何围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套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是独立学院翻译教学创立自身特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发展应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特征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构建、授课内容选择、实践环节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此,笔者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按照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办学性质,其翻译教学方向定位应是适应大众化教育取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翻译课安排在大三上、下两学期,时间上比较合理,可是课程设置和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样,大三上学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大三下学期为《英汉对比与翻译》,没有任何地域特色可言,课堂授课内容多以文学翻译为主,无法与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融合。学生毕业后对翻译市场倍感陌生,对翻译类工作难以适应。

2.忽略了翻译教学的外部生态翻译环境,产生“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亦称作“局部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花盆里种不出万年松,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会下降,生态幅会变窄,生态价也会下跌,一旦离开花盆这个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都会失去生存能力 。[6]纵观当前许多高校翻译教学的做法,就类似于在花盆中种花,无视客观存在的外部生态环境。学生一旦走出校门,离开了教师精心为他们营造出的类似“花盆”的环境,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独自承担相应的翻译任务。当前的翻译教学大都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学生脱离现实生活,纯粹地从书本到书本,不能做到“译有所为”,产生负面的局部生态环境效应不可避免。

生态翻译环境是一种多元环境体系,对翻译教学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和调控作用。如上文提及的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学院地处著名的旅游城市宜昌。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有着天赐的丰富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厚重。旅游业一直是城市的支柱性产业。然而纵观市场,旅游产业却面临着英语人才紧缺的难题,不能满足宜昌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尤其是旅游翻译相关人才缺口很大。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有翻译相关的理论素养却缺乏实践经验,也不能及时地为宜昌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服务。除了旅游产业,各行各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的安排,文学翻译所占的比重高达80%,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挂钩的翻译材料则较少出现,这与学生今后的从业需求有着相当的出入,也与本地生态翻译环境不相容。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营造的“花盆”环境中能够做得很出色,可是在毕业后却无法胜任实际的翻译工作。

3.翻译教学的师生配比与“阿里氏原则”相悖。

正如生物具有群聚性一样,生态翻译系统也具有社会群聚性。生物的群聚程度会影响到群体的动态和群体效能的发挥,阿里针对此种情形提出最适密度原则,即阿里氏原则。[7]根据这一原则,不适当的密度会对该群体的活动和效能发挥产生不利影响。一些高校因为办学硬件、软件的种种限制,师资配备有限。翻译教学班的人数有时多达数十上百人,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障碍。而像翻译课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人均实践机会过少,教学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

生态翻译学注重系统内各因子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首先应该在把握翻译教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探讨翻译主体与生态翻译环境下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生态交互,并 制定“事后追惩”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起动态平衡的翻译教学生态系统。

1.明确翻译教学定位,教学目标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做到特色化。

构建合理的翻译教学模式,首当其冲地是要明确翻译教学定位,应该将翻译教学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子纳入考虑范围,如学院的办学性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的具体情况、区域性市场需求等。开设了一门或几门翻译课程,学生就能成为通才,掌握所有的翻译技能,什么都会译,既能做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又熟悉法律翻译、商务翻译,这种错误的认识是不可取的。还是以上文中提及的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来进行阐述。学院自2000年来一直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了“学科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现代实用技能=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6年,宜昌文化旅游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到2020年,文化旅游业规模、质量、效益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建成文化强市和全省文化高地,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以此为契机,学院的翻译课教学可以向旅游翻译倾斜,以期培养更多的能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翻译人才。[8]

此外,围绕翻译教学定位,制订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也很重要,这是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础和依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是一个虽然复杂但却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译者占据中心地位,所以可以根据下面几个模块来进行翻译课教学目标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选择。(1)基础语言能力模块。这是对于翻译初学者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模块,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消除母语负迁移影响。(2)翻译理论与实践模块。这一模块从认知层面让学生对翻译过程有所理解,并帮助拓宽学生在翻译领域中的视野。(3)翻译辅助模块。这里的翻译辅助指的是包括语料库、术语库、在线词典等网络共享技术,搜索引擎等搜索查询技术。学习翻译,有意识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翻译知识及信息对于学生来说是必备的技能。 (4) 拓展模块。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职意向、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相关拓展性的翻译训练材料和学生的翻译实践方向。[9]

2. 创设和谐统一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按照生态翻译学理论,翻译生态环境指“影响翻译主体生存以及发展的外界因子的总和”。[10]由此,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即为翻译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包括学习者、教师和同学 、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所谓教学环境除了校内翻译教学的小环境,还包含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社会大环境可以帮助弥补翻译课堂教学时间短、资源少的局限。教师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筛选、优化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创造出仿真的翻译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我们应该重视大环境中的学习者、教师、课程资源和网络之间的生态交互,同时对于翻译教学生态小环境,教师授课以及师生互动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教师应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特点、学生课堂反应、教学进度等动态地调整教学节奏,形成翻译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

3.选择“以译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翻译理论形态,为当前的翻译教学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的核心理念,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者是起主导作用的独立主体,是让整个翻译过程得以继续的基石。[11]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将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仿真的高强度翻译训练平台,让学生在翻译实践的合作、讨论中学习翻译,不断提高翻译能力,感悟翻译的真谛,从而为今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夯实基础。

翻译工作坊使用的训练材料应以应用型、信息性文本为主,不要像传统翻译教学那样选用大量文学文本。其次,工作坊所使用翻译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所涉及翻译技巧应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选材料还要有时代感和真实性,与翻译市场紧密结合,[12]并具备完整的语篇性或文本性,尽量不使用缺乏语境或缺乏完整语篇性的单句。翻译工作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翻译任务去领受专业翻译或职业翻译世界的奥妙。

4. 建立合理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和翻译主体取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生态翻译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译就是一个在不断探索过程中生成的、非线性的过程。[13]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翻译的每个阶段自己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进行“操纵/支配/重写”。[14]

教师应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监控学生在翻译课上所取得的进步,评估其课堂内外的翻译表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译文同其他同学的译文进行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当然,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基础,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还应从学生完成的翻译练习中分析观察学生整个学期的能力提升情况,并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的翻译表现进行评估时亦可参照上述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一些在翻译领域兴趣颇浓、能力也较强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取得各类不同的翻译证书,教师在对其进行翻译表现的评价时应该考虑以证代考,依据学生取得翻译证书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客观给出评价,而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测试体系。

建立合理的翻译教学评估体系,教师还要依据所获得的学生反馈及翻译结果,不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进行调整。此外,不论是平常练习,或是期末考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一些不适合的翻译材料或不合适的译文会被淘汰掉;[15]同时,不论是传统的考试或是以证代考,翻译者所取得的成绩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译者的翻译表现和翻译能力,这些都是由“适者生存”这一翻译生态环境的自然法则对译者行为和表现做出的“事后追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事后追惩”的评估制约机制也是维持翻译教学生态平衡不容忽视的一环。

五结语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强调的是生态系统内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主体、课程资源、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市场需求等诸多因子间的生态交互,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当然,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化翻译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地完善,生态翻译系统持续性向前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以及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让·德利尔.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 孙慧双,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1.

[2] Kussmaul, Paul.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5: 102-112.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11-15.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7-14.

[5] Krohne, T. David. General Ecology [M]. Brooks/Cole: Thomson Learning, 2001:56-60.

[6]曹凑贵. 生态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7-105.

[7]康淑敏.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5): 41-43.

[8]《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宜昌:宜昌市发改委发展规划科,2011.

[9] 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J]. Meta, 2005 (2): 609-619.

[10]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5-9.

[11]柯飞.译史研究, 以人为本——谈皮姆《翻译史研究方法》[J].中国翻译,2002(3): 28-32.

[12]Szczyrbak, M.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Business and Legal Translation to Po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KAS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line]. 2008, vol.3, no.1, pp.65-81.At: http://www.skase.sk/Volumes/JTI03/pdf_doc/6. pdf, 2008.

[13]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2012(3):84-90.

[1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 生态理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6): 8-12.

[15]张春柏,吴波.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外语,2011(2):34-39.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Sheng L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China)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Class No.:H319.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