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朱子自由思想框架下的《瓦尔登湖》的研究

2015-03-17 15:05许莹婧
关键词:和谐统一瓦尔登湖以人为本

基于朱子自由思想框架下的《瓦尔登湖》的研究

许莹婧

(福建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摘要:朱熹是儒家理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由元素。以阐述朱子的自由思想为出发点,同时阐述梭罗自由思想的内涵,从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反对物欲和以人为本这四个角度,分别挖掘《瓦尔登湖》中所体现的自由主题,不仅可以帮助了解超验主义和朱子的自由思想,而且对于我们看待自身与自然甚至整个社会的关系都有着启迪作用。

关键词:超验主义;追求真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许莹婧,硕士,讲师,福建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项目“基于朱子自由思想框架下的《瓦尔登湖》的研究”(JA13317S);武夷学院科研项目“朱子的自由思想与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由观的比较研究”(XQ1219S)。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3-0129-2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ZhuXi is the master of Confucius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in China , whose ideology contains abundant “freedom” elements. Based on his “freedom” ,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Thoreau’s “freedom”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pursuit of truth, the love of nature, the objection to material desires and the people-oriented viewpoint. This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cendentalism and Zhuzhi’s “freedom” idea, but also serves as enlightenmen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作为儒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由元素。超验主义运动创始人和发起者爱默生的继承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与中国的儒家学说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他不仅专门介绍孔子的四书,而且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了《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的语录。林语堂先生如此评价梭罗:“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1]毋庸置疑,梭罗与儒家学说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学说对梭罗的作品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基于朱子自由思想框架下进行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了解超验主义和朱子的自由思想,而且对于理解两者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格物致知,追求真理

朱熹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是任何事物的首要动因,也就是事物的规律,即必然性。人们经常在对事情规律的认识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从而获得思想和意志的自由。朱子不但建构了理的思想体系,而且用一个普遍性的理导引出了认识“天理”的方法,即格物。既然“天理”正在万物之中,那么,格物即可穷理。只要做好格物的工作,不断认识更多的理,我们的内心就会更加自由,进入更高的境界。[2]

作为超验主义运动创始人和发起者爱默生的继承者,梭罗不仅继承其思想,而且还在瓦尔登湖畔亲身实践这一理论。“超验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宇宙万物具有实质的一致性,人类生来具有善良的天性;在认识真理方面,人的内在直觉优于经验和逻辑。超验主义的出发点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能够超越感觉和直觉,直接认识真理。”[3]梭罗的自由思想深受美国超验主义理论的影响,他在自己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中也主张人们探索内心世界,回归自我。

在这部传世之作《瓦尔登湖》中,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超验主义的理论体系。梭罗独自一人住在瓦尔登湖畔,依靠种植豆子养活自己。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思考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梭罗的自力更生主要体现在《种豆》和《室内的取暖》这两个章节中,而《寂寞》和《更高的规律》则体现了他对人性的自我提升。正如他在《更高的规律》这一章节中提到的“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4]虽然他在瓦尔登湖畔过着贫穷的物质生活,但是由于他注重培养心灵的田地而拥有大量丰富的精神财富。显而易见,梭罗主要是通过内省和思考生命的价值来达到个人精神的自我提升,而内省实际上和朱子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热爱自然,和谐统一

朱熹指出:“惟吾与也,故凡有形于天地之间者,若动若植,有情无情,莫不有以若其性、遂其宜焉。此儒者之道,所以必至于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而非有所强于外也。”[5]也就是说他提倡要根据自然生物的特点区别对待,体现了他保护自然的思想。同时,他也注重该如何保护自然,认为“推己及人”意义上的“仁”,只能用于人,不可用于物。他把整个自然界都看作是“皆有至理”的生命系统,指出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统一,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就任意破坏其他生命的权利。[6]

无独有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孩子,所以人类和自然界所有生物的关系是平等、和谐共处的。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什么药使我们健全、宁静、满足的呢?不是你我的曾祖父的,而是我们的大自然曾祖母的,全宇宙的蔬菜和植物的补品,她自己也靠它而永远年轻,活得比汤麦斯·派尔还更长久,用他们的衰败的脂肪更增添了她的康健。”[4]梭罗所关注的是“我们的大自然曾祖母”以及她的子孙后代,也就是说梭罗把所有的动植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每一支小小松针都富于同情心地胀大起来,成了我的朋友。我明显地感到这里存在着我的同类,虽然我是在一般所谓凄惨荒凉的处境中,然则那最接近于我的血统,并最富于人性的却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村民,从今后再也不会有什么地方会使我觉得陌生的了。”[4]梭罗还通过反问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4]他还敏锐地察觉到由于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受到威胁。

三反对物欲,提倡简朴

朱熹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如同历史上批评者认为的那样是封建统治者统治百姓的工具,其实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是一种推崇简朴生活,反对物欲的良好生活方式。朱熹认为像饮食之类的这种“吃喝拉撒睡”的人类基本的需求是人类的正常欲望,是不应该被摒弃的,人类应该去享受这种基本的需求。他认为所要摒除的“人欲”是超过基本需要的过分奢求,而不是抹杀一切正常的需要,这种过高的追逐物质生活的要求是超过了所给予的物质生活以外的要求。这种“过欲”是违反了“天理”所规定的“人欲”,“过欲”只会让人们追逐利益,而忽略了道德修养。[7]

同朱子一样,梭罗也反对物欲,提倡返璞归真的生活。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达他崇尚简朴生活的思想,这一思想在《经济篇》这个章节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他居住在由自己搭建的小木屋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家具都是维持基本生活的物品,有一些还是他自己做的。饮食方面也非常简单,不吃肉食、咖啡和酒,只是吃些自己栽种的豆子和蔬菜,采摘而来的果类和草药以及钓来的鱼。他主张“简朴,简朴,再简朴”的生活形式,把物质的需要减少到最低,侧重精神方面的满足,使精神能从物欲中解放出来。这与朱子所说的“灭人欲”实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以人为本,提升自我

朱熹生活在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南宋。当时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逐渐加剧。虽然他几经贬谪,可是他仍然始终坚持对天理的追求,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获得精神的高度自由。他的自由思想主要还体现在他的自由教育思想上,其最终目标是“为己之学”,意思是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这与自由教育追求人的自我发展相似。与此同时,他还主张“克己复礼”,也就是强调个人通过各种考验和训练,磨练自身的意志,以此达到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自我解放和自由。这种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全社会的独立和自由发展。[8]

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梭罗同样也渴望通过重重考验来提升自我,达到自我进步、发展和完善。他所处的时代是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转型阶段,资本主义逐渐兴盛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在这种关键时期,注重自我反思和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梭罗自由思想的形成深受爱默生所倡导的超验主义中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主张追寻人的自我价值,发挥主观能动力,高度重视培养个人修养。在《瓦尔登湖》中,他还描述了自己身体力行,进行人生思考,对内心的认识和探索,从而达到自我提升和自由的境界。

总而言之,虽然朱子和梭罗生活的时代背景大相径庭,但他们都生活在人们高度重视物质名利,忽视精神追求的时代之交。他们都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反对物欲,提倡以人为本,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这些对于我们看待自身与自然甚至整个社会的关系都有着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长房.梭罗与中国[M].台北:三民书局,1990:88-89.

[2]王治伟.朱子的精神自由[J].西昌学院学报,2010(2):54-55.

[3]夏光武.美国生态文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9:36-38.

[4]徐迟,译.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5-68.

[5]朱熹撰,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1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41-143.

[6]乐爱国.朱熹对张载“民胞物与”的诠释[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3):116-118.

[7]许卿彦.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现代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0(4):308-310.

[8]张毅.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J].新课程研究, 2007(5):16-17.

The Study of Walden Based on the Libertinism of Zhuzi

Xu Ying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s’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China)

Key words:transcendentalism; pursuit of truth; harmony and unity; people-oriented

Class No.:I71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和谐统一瓦尔登湖以人为本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任务导向有色女性主义批评
试论报纸版面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