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公民道德观

2015-03-17 18:04李绍芳艾桂琴王玉芬
关键词:贝尔曼公民道德吉米

李绍芳,艾桂琴,王玉芬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解读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公民道德观

李绍芳,艾桂琴,王玉芬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欧·亨利不仅是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而且还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一些短篇小说融入了人文关怀和公民道德意识。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选取三篇欧·亨利短篇小说,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三方面来解读他的公民道德观,旨在挖掘其短篇小说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价值。

欧·亨利;短篇小说;公民道德

一 引言

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能够从各个角度获取写作素材,因此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不拘一格,题材广泛,他的短篇小说集可以算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个美国社会缩影。欧·亨利的小说不仅批判了一些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人士的丑恶嘴脸,而且还歌颂一批艰辛贫穷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味,他的短篇小说融入了强烈的道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我国学界对欧·亨利作品的关注多为写作手法。例如,樊林(2003)分析了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胡长玉(2007)则从创作手法探讨了欧·亨利的小说。其实欧·亨利可谓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但学界从道德的角度对其作品的研究并不多。尽管欧·亨利所生活的社会制度与我们的不同,但他对一些劳苦大众的高尚情操进行了热情讴歌,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公民道德观对我们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因此,本文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华社,2001)为依据,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三方面来探讨欧·亨利短篇小说所体现出的公民道德观。

二 欧·亨利家庭美德观的体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确定人伦关系的第一场所。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建设关系着社会道德风尚和公民道德素质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影响到一些人的婚姻观念,导致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欧·亨利生活的年代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金钱的占有程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社会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相关,婚姻生活也不能摆脱金钱的束缚。欧·亨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唤醒人们珍惜家庭成员间彼此真诚的爱与关怀,给读者献上一个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关于夫妻间能够互相牺牲的感人故事。

《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对夫妻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妻子黛拉是一位家庭主妇,家庭的重担落在二十二岁的丈夫吉姆肩上。以前吉姆每周可挣三十元钱,可如今的收入缩减到了二十元,这使得这对夫妇的生活非常拮据,他们只能住在每月八块钱租金的简陋公寓里。为了维持生活,黛拉常常得跟那些杂货店老板和卖菜小贩讨价还价,而且夫妇俩也没有钱买新衣服,黛拉穿戴的是旧衣服和旧帽子,甚至都不能给外出上班的吉姆买一件新大衣和一双手套。尽管这对年轻夫妻非常清贫,但他们却拥有两件非常珍贵的东西,一个是吉姆的金表,另一个是黛拉的秀发。吉姆的金

表是从他爷爷那里传下来的,表非常气派,但没有表链,吉姆只好用一根旧皮带系上凑合着用。黛拉的秀发犹如棕色瀑布,柔滑光亮,长过双膝。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来临了,夫妇俩都盘算着要给对方送一份合意的礼物。尽管黛拉精打细算地操持家务,省吃俭用几个月,一分一分攒下的积蓄仅有一元八角七分。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而黛拉手头的一元八角七分是根本不够给吉姆买礼物的,无奈的黛拉只好跑到头发制品商店卖掉自己心爱的头发,拿着卖头发的二十元钱去各杂货店为吉姆挑选礼物。她终于在一家店铺找到合适的礼物,那是一条白金表链,它正好与吉姆的金表相配,黛拉花二十一元买下表链,带着仅剩的八角七分钱回到家等待吉姆归来。当吉姆回到家发现没了秀发的黛拉,他表情奇怪,近乎一个白痴。黛拉向他解释自己把头发卖了给他买了表链,并对吉姆说:“也许我的头发能数得清,可是我对你的爱没有人能数得清。”(石向骞,1998:11)吉姆从恍惚中回过神,并把黛拉搂在怀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放在桌上,说道:“我想不论是剪发、刮脸还是洗头,任何这类事情都不能减少我对我的姑娘的爱。不过你要是打开那包东西,就会明白刚才你为什么使我一阵发呆了。”(石向骞,1998:12)黛拉打开纸包,看到一套她渴慕已久的纯玳瑁梳子。原来吉姆已经把自己的金表卖了,为妻子买了一套昂贵的漂亮梳子作为圣诞礼物。尽管小说《麦琪的礼物》以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结尾,但欧·亨利向读者展现的却是一对具有优秀家庭美德的年轻夫妇及其他们的真挚爱情故事。黛拉和吉姆虽然清贫,可他们互相关心,承担好各自的家庭角色。黛拉温柔善良,勤俭持家,吉姆勤劳稳重,尽职尽责。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着彼此间的真爱,为了自己的爱人,他们愿意去奉献,甚至牺牲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黛拉的秀发和吉姆的金表都是他们各自的心爱之物,但为了送给对方合意的圣诞礼物,他们都自愿舍去各自的宝贝,尽管他们最终收到的礼物变成了暂时无用的东西,但是那两份礼物却是他们伟大爱情的见证。虽然他们生活的世界是无情的,但由于这对纯朴善良的夫妻各尽其职,和睦相处,因此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比的幸福。欧·亨利正是通过描写这样一个感人的家庭故事,来呼吁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具有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三 欧·亨利职业道德观的体现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在本行业内部的行为善恶的重要标准,它涵盖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然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道德意识影响了部分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开,公平正义是社会的呼唤和文明的象征。欧·亨利从事过多种职业,与许多行业的劳苦大众有过交往,他深谙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从他的短篇小说《二十年后》就可以看出他的职业道德观。

《二十年后》是关于两个亲如兄弟的好朋友分别二十年后再次重逢的故事。鲍勃和吉米从小一起在纽约长大,他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到鲍勃十八岁,吉米二十岁的时候,鲍勃决定到西部闯荡,但吉米却不愿离开纽约,于是在鲍勃动身去西部的头一天晚上,他俩到“老乔”布雷迪饭店吃饭,并约定二十年后还要在当日当时到“老乔”布雷迪饭店见面。在鲍勃去了西部之后,两人一开始有一些通信往来,可两年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二十年过去了,到了两人约定见面的时候,鲍勃从千里之外的西部赶回纽约,并来到当初约定的“老乔”布雷迪饭店,但那个饭店已在五年前拆掉了,现在是一个五金店。早到的鲍勃就靠在五金店门口抽烟,等待好友吉米的到来。此时,一个正在街上巡逻的警察向他走来,鲍勃就对警察解释自己只是在此等待一个朋友,同时他还向警察打听关于“老乔”布雷迪饭店的事。在聊天时,鲍勃划燃火柴点雪茄,此时警察才看清鲍勃的面容,“他有个方下巴,面色苍白,目光锐利,右眉边有一道发白的伤痕。”(石向骞,1998:92)鲍勃还向警察聊起自己和吉米的友谊以及二十年前的约定,同时还提到自己在西部的发财过程。在此期间,鲍勃看过手表,距约定的时间还差三分钟,于是警察问他:“非得要求他准点到不可吗?”他回答:“才不呢!我至少要多等他半小时。”(石向骞,1998: 93)然后警察说自己还要去巡逻,就和鲍勃告别了。过了大约二十分钟,一个自称是吉米的高个子男人朝鲍勃走来,在黑暗中两人紧紧抓住对方的手,询问分手后彼此的情况,然后吉米提出要带鲍勃去找一个地方叙旧。两人挽着手臂上路了,来到一个亮着电灯的药店前,两人借着灯光打量对方,鲍勃松开胳膊说:“你不是吉米。”高个子男人回答:“你已经被捕十分钟了,老滑头‘鲍勃’”(石向骞,1998:94)高

个子男人还交给鲍勃一张字条,鲍勃看完字条恍然大悟,原来半小时前与鲍勃聊天的那位巡逻警察就是吉米,他按时来与鲍勃见面,但在鲍勃点燃火柴的时候,他通过面容判断鲍勃就是芝加哥警方正在通缉的犯人,但他不忍心亲自缉捕自己情同手足的好友,于是他返回警局让他的那个高个子同事前来抓捕鲍勃。

欧·亨利给小说《二十年后》设计了一个出人预料的结局,通过作品,他不但赞扬了鲍勃和吉米之间的纯真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严守职业道德的高大警察形象。鲍勃和吉米本是发小,他们形影不离,但由于各自的追求不同,他们只得无奈分开,并约定二十年后再聚。在他们分开后的这二十年间,鲍勃通过非法手段在西部发了财,但他也成了芝加哥警方的通缉犯,而留在纽约的吉米成为一名公正执法的警察,他恪敬职守,兢兢业业。由于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两位彼此忠诚的好友都信守着二十年前许下的诺言,如约来到指定的地点见面。在他们相认之前,吉米意外发现鲍勃正是警方通缉的犯人。面对不远千里,且冒着暴露身份之险赶来赴约的好友,吉米陷入两难境地,是徇私枉法还是秉公执法。最终,忠于职守的吉米还是坚守住了警察应有的崇高职业道德,在情与法的冲突中,吉米深知法不容情的道理,但他怎么忍心亲手抓捕自己亲如兄弟的好友呢?他只好请同事前来抓捕鲍勃,吉米的决策既维护了兄弟情义又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欧·亨利通过小说《二十年后》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观,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当代各行各业的人深思的。

四 欧·亨利社会公德观的体现

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基础,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石,是国家和民族形象的象征。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社会公德现象,例如,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许多人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欧·亨利的小说大都是以十九世纪晚期的社会生活为素材,当时美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许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那样一个人性扭曲的社会状况,来自社会下层的欧·亨利借助短篇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展示人性美的光辉,从而把读者引向高尚的心灵境界。下面就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

《最后一片叶子》描写了三个贫穷艺术家之间互相帮助的温暖故事。在华盛顿西边的一个小胡同,居住着一些贫穷的艺术家。年轻画家苏和琼斯就住在一栋三层砖楼的顶层,而六十多岁的老画家贝尔曼则住在这栋楼的底层。苏和琼斯在一个饭店邂逅,由于两人在艺术趣味、饮食口味和衣饰品味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她俩一起建立了一个画室。老贝尔曼是一个失败的艺术家,他一直梦想能完成一幅惊世之作,但二十五年过去了,他也未能实现梦想,他的作品仅有少量几幅商业画和广告画,微薄的收入主要是靠给一些请不起职业模特的年轻画家当模特。他也给苏和琼斯当模特,而且自认为是楼上两位年轻艺术家的保护神。冬天到了,肺炎在他们居住的片区蔓延,琼斯不幸染上肺炎,而且病情加重。苏便请来医生给琼斯看病,医生告诉她琼斯能够康复的希望仅有十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琼斯个人想要活下去的信念至关重要,然而病情非常严重的琼斯几乎已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她只能躺在床上,看着窗外一堵砖墙,一株老常春藤爬到半墙上,叶子几乎被风吹落了,剩下不多的几片。失去生活意志的琼斯数着一片片飘落的叶子,她已把自己的生命和叶子联系在一起,她坚信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自己就会死去。看着藤上仅剩的四片叶子,焦虑的苏到楼下请贝尔曼来给自己充当矿工模特,同时还把琼斯的情况告诉他,善良的贝尔曼听了之后,他眼睛红红的在流泪,他认为琼斯的想法非常愚蠢,怎么能把叶子掉落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呢?那天晚上外面狂风骤雨,等琼斯睡着了,苏把窗帘拉下来。第二天早晨,醒来的琼斯便要求苏把窗帘卷起,她要看看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是否已落下。当窗帘打开后,琼斯惊喜地发现,经过一夜的风雨洗礼,竟然还有一片叶子勇敢地挂在墙上。这片最后的藤叶给琼斯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她很快让苏给她做饭。当天下午,医生来给琼斯看病,他说琼斯康复的希望很大,顺便还提起楼下的贝尔曼也患了肺炎,由于他年纪大,所以不可能康复了。第二天,老贝尔曼就在医院去世了。原来当苏把琼斯的情况告诉贝尔曼后,为了不让琼斯丧失生的意志,贝尔曼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顶风冒雨连夜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由于受寒患上肺炎。

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得到充分的诠释。无论是年轻画家苏还是老画家贝尔曼,在面对生命危在旦夕的琼斯时,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尽管苏和琼斯的认识仅为有个月,但在琼斯病倒后,苏无微不至地对琼斯进行照顾和安慰,在得知琼斯康复的希望仅有十分之一时,她甚至还大哭了一场,但为了不让琼斯知道真相,她在琼斯面前又假装出非常愉快的样子。再来看老贝尔曼,虽然他总在叨念自己要画一幅惊世之作,但他始终没有开始动笔,然而当他得知琼斯的情况后,他并没有考虑自己年老体弱的实际,为了给琼斯点燃生命的曙光,他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把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画到墙上,他挽救了琼斯,却牺牲了自己。对于苏和贝尔曼来说,琼斯并非他们的亲人,而他们给她的却是一种无私的关怀,甚至献出生命。欧·亨利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来传达他的道德情怀,以唤醒生活在冷漠社会中的人们应具有的良知。

五 结语

总之,透过欧·亨利那一篇篇构思精妙和情节多变的小说,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这些作品的强大艺术魅力,而且还能体会到作者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意识。在读完《麦琪的礼物》《二十年后》和《最后一片叶子》之后,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给读者的心灵带来的是一种震撼与感动。不论是《麦琪的礼物》中黛西和吉姆的牺牲精神,还是《二十年后》中吉米的公平正义形象以及《最后一片叶子》中苏和贝尔曼的助人为乐精神,这一个个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故事人物都可堪称道德楷模,使读者获得一种无形的精神熏陶,这正是欧·亨利作品的道德教育价值。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不尽相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信仰。希望欧·亨利作品中所讴歌的美好人性和高尚道德情操,能唤醒人们摈弃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观念,共同携手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文明社会。

[1]樊林.匠心独运的反衬惊世骇俗的震撼——浅议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胡长玉.欧·亨利小说的创作手法初探[D].山东大学,2007.

[3]欧·亨利.麦琪的礼物[A].石向骞,译.欧·亨利全集(第一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4]欧·亨利.二十年后[A].石向骞,译.欧·亨利全集(第一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5]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A].邓小红,译.欧·亨利全集(第四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6]新华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6).

Interpretation of the Civil Morality Views in O·Henry’s Short Stories

Li Shaofang,Ai Guiqin,Wang Yu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 675000,China)

O·Henry is not only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great masters in short stories fields but also a humanist,and some of his short stories contain humanistic care and civil morality awareness.Moralit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so this paper selects three O·Henry’s short stories to interpret his views of civil mora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morality,occupation ethics and the family virtues.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val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morality.

O·Henry;short stories;civil morality

I106.4

A

1672-6758(2015)05-0115-4

(责任编辑:蔡雪岚)

李绍芳,硕士,副教授,楚雄师范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艾桂琴,硕士,讲师,楚雄师范学院。

王玉芬,硕士,讲师,楚雄师范学院。

楚雄师范学院2014年科研项目“19-20世纪优秀英美短篇小说与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

Class No.:I106.4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贝尔曼公民道德吉米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一部出人意料的书
最后一片藤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吉米问答秀
吉米问答秀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