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老年患者术后卒中的预防护理

2015-03-18 03:31田迎春李党香李金平李同勋
护理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颈动脉血小板内膜

田迎春,李党香,李金平,李同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a.脑卒中病房;b.护理部,北京 100029)

※外科护理

41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老年患者术后卒中的预防护理

田迎春a,李党香b,李金平b,李同勋a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a.脑卒中病房;b.护理部,北京 100029)

2011年12月—2014年7月,我科完成年龄≥75岁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44例次(41例),无卒中及死亡病例,预防效果和手术效果满意。术前预防护理包括:协助完成术前检查,注意疏导其因检查项目多、住院等候时间长所致烦躁情绪;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观察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后预防护理包括:术后早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及对光反射,观察有无球结膜水肿;术后严格控制、监测血压,遵医嘱应用微量泵给予降压药,适当给予静脉注射镇静药;抗血小板治疗容易引起伤口血肿,注意观察伤口有无肿胀、出血,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变化。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老年患者;卒中;预防护理

卒中是我国致死和致残的第一位疾病,每年新发病例200万,平均每15 s就有1例新发患者,且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欧美国家的常见手术,每年十几万例,有良好的预防卒中的效果,70岁以上的患者获益更大[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卒中,发生率约4%~6%[3-4]。术后卒中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及手术效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医疗和经济问题,重点在于预防。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75岁以上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年龄为80岁患者术后卒中和死亡风险均显著升高[6]。2011年12月—2014年7月,我科完成年龄≥75岁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44例次,无卒中及死亡病例,效果满意,现将预防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41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75~85岁,平均78.5岁;颈动脉狭窄程度均为重度狭窄(70%~99%),其中单侧狭窄20例,双侧狭窄21例(手术侧重度狭窄,对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合并高血压36例,冠心病28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31例,陈旧性脑梗死14例,长期吸烟15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开始后,依次分离颈总动脉、颈内、颈外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全身肝素化,阻断动脉,纵向切开颈总动脉,建立颈总至颈内动脉转流,剥除动脉内增厚的内膜,检查并清除漂浮碎片,反复冲洗,确定无漂浮物,使用人工血管补片修补血管,恢复动脉血流,逐层关闭切口。

1.3 治疗转归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共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44例次(其中3例分次行双侧手术)。术后无卒中及死亡病例,发生心脏并发症3例(6.8%),切口血肿1例(2.2%),肺部感染2例(4.5%),神经损伤1例(2.2%),经及时处理,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顺利出院,效果满意。

2 卒中的预防护理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卒中常由以下原因引起[7]:(1)颈动脉切开和内膜剥除时,急性血栓形成;(2)颈动脉夹闭时,侧支循环无法满足脑血供,低灌注导致脑缺血引发卒中;(3)颈动脉缝合后,血流恢复,由于解除了狭窄,持续的血流高灌注可引起出血性卒中;(4)在颈动脉夹闭或颈动脉切开时,最容易引起斑块碎屑脱落导致脑梗死。鉴于此,护士需配合完成以下预防护理措施。

2.1 术前预防护理

2.1.1 做好与患者沟通,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预防性手术,更强调手术安全性。为了减少术后的卒中,需全面评估颈部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颅内血管情况,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老年患者合并症多,术前需评估全身状况,检查多个项目。由于检查项目多,住院时间长,有的患者产生急躁情绪,护士耐心解释各种检查的重要性和意义,做好心理疏导,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老年患者听力、视力、反应能力等均下降,部分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护士应态度和蔼,解释用语通俗易懂。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各项术前评估,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2.1.2 危险因素控制 颈动脉狭窄不是孤立的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局部的体现,术前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护士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准确监测血糖、血压,按时给予患者降压、降糖药物,观察药物疗效,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对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患者,给予测量双上肢血压。吸烟是影响术后卒中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8],做好术前指导,督促患者戒烟。本组整体血压、血糖控制良好。长期吸烟15例,5例入院前已戒烟,另外10例入院后全部戒烟。

2.1.3 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护理 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患者术后发生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9]。本组无禁忌证的患者,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他汀类药物对卒中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减缓斑块形成,改变斑块性质从而稳定斑块[10],本组常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不盲目使用营养神经等药物。护士应充分认识到规范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重要性,熟悉药物的作用,教会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及肌肉酸痛等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术前安全,减少术后卒中的发生。本组患者术前未因服药发生不良反应。

2.2 术后预防护理

2.2.1 术后早期密切监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关卒中,大部分发生在术中或术后早期。高龄、手术时间长、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卒中。本组患者病情较重,手术结束后,患者入ICU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瞳孔及对光反射,观察有无球结膜水肿;注意伤口及引流情况。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检查患者言语、肢体活动、肌张力等,特别是手术对侧肢体有无偏瘫、肢体活动障碍,对不良事件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正确干预。本组术后均顺利清醒,无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卒中表现,术后监护1~2 d均顺利转出ICU。

2.2.2 严格控制血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颈动脉狭窄解除,同侧脑血流量突然大幅度增加,导致脑组织水肿和出血。老年人动脉壁弹性差,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过度灌注。术后严格控制血压 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不能超过140/90 mmHg。护士要熟悉各种降压药物的药理作用、用法、配制方法及不良反应,保持输液管路通畅,注意保持血压平稳,避免忽高忽低。本组患者术后24 h内血压大多不稳定,37例(84%)术后血压高,应用微量泵给予亚宁定、尼卡地平降压,其中15例血压较难控制,同时应用多种药物联合降压。患者麻醉清醒及拔除气管插管前后,血压易急速升高,给予少量短效镇静药物静脉注射,监护发现血压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血压控制良好。本组2例术后出现短暂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术后早期兴奋、欣快、睡眠少,偶有幻觉,考虑为过度灌注引起,给予控制血压,应用少量药物镇静,2 d后症状消失。

2.2.3 抗血小板治疗 有效的血小板治疗可防止血栓形成,对防止颈动脉闭塞和脑梗死非常重要。术后24 h内,使用输液泵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20 mL/h;术后第1天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此后长期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颈部伤口引流管拔除后,加用氯吡格雷行“双抗”治疗3个月。上述抗血小板治疗容易引起伤口血肿,护士注意观察伤口有无肿胀、出血,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变化。正常引流液是暗红色血性液,每日引流量约为10~30 mL,当引流液为鲜红色、短时间内引流量持续增加时需引起重视。本组1例术后第1天出现伤口血肿,紧急行清创术后痊愈出院。

[1]王 涛.积极稳妥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国卒中杂志,2013,8(1):9-13.

[2]高 山,周立新.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非药物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010,6(5):464-467.

[3]焦力群,宋 刚,李 萌,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5):227-232.

[4]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etomy Trial.Methods,Patient Characteristics,and Progress[J].Stroke,1991,22(6):711-720.

[5]Goldstein L B,McCrory D C,Landsman P B,et al.Multicenter Review of 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fo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Ipsilateral Symptoms[J].Stroke,1994,25(6):1116-1121.

[6]Hobson R W 2nd,Howard V J,Roubin G S,et al.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mplications in Octogenarians:30-Day Stroke and Death Rates in the CREST Lead-in Phase[J].J Vasc Surg,2004,40(6):1106-1111.

[7]宋 刚,焦力群.颈动脉支架置人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新发梗死灶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3):157-168.

[8]张文彬,凌 锋,郭 锋,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3,8(1):14-19.

[9]陈跃鑫,刘昌伟,刘 暴,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抗凝和血小板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5(7):549-551.

[10]凌 锋.重视他汀类药物对卒中预防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5):193-194.

R473.74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7.052

2014-11-24

田迎春(1976-),女,河北廊坊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李同勋(1973-),男,河北南宫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陈伶俐]

猜你喜欢
颈动脉血小板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