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配音艺术的跨文化审美价值论

2015-03-19 04:26文/高
传媒 2015年1期
关键词:译制片字幕美感

文/高 珊

译制片配音艺术的跨文化审美价值论

文/高 珊

影视译制片配音艺术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语言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和很高的审美价值。文章从观众接受译制片的心理机制和效用的角度来阐释译制片配音艺术审美价值的内涵。

译制片配音 跨文化 审美价值

狭义的译制片是把原影视作品中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并重新配音复制的影片。这里的语言指的是片中人物的语言,而不是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影视语言,换言之,译制片只针对原片中的人物语言进行转换,而对于原片中的画面、声效等元素均不做改动,所以它可以将原片所承载的异国文化传达给中国观众,而且配音使原片中的人物语言既有了“洋味儿”,又有了“汉味儿”,体现了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

下面笔者将从观众接受译制片的心理机制和效用的角度来阐释译制片配音艺术审美价值的内涵。

一、“戴着镣铐跳舞”的审美品质

影视译制片配音艺术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表演艺术,但其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说译制片配音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语言艺术,“文化”便是它的“隐形镣铐”,原片的规定情境便是它的“有形镣铐”。

译制片要想原汁原味、准确完美地再现原片的异国风情,无疑只是一种理想,只能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原片韵味。另一方面,原片的时代气息、整体风格、节奏特点、人物的情感和口型的开合以及画面停留的时长和镜头运动的速度等都是译制片配音的有形束缚,这就造成了它天然的被动性。译制片创作要尽量忠实于原片,然后在原片允许的范围内创造富于新鲜感的语言。如果不顾及原片,任意发挥,那就失去了译制和传播的价值。

虽然译制片配音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和原片的制约,但它无疑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在原作所指向的艺术空间里进行创新,即使背负着沉重“镣铐”,依然可以跳出绚丽的“舞蹈”,可以说正是这种局限性赋予了译制片配音艺术不同于其他语言艺术的独特精神气质。

二、译制片语言的“临界点”美感

朱光潜先生说过:“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却也都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远,才能使人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去。”就译制片语言而言,“几分近情理”就是应该运用符合汉语语言表达习惯的词语来传达异国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使观众理解、接受;“几分不近情理”就是当用汉语表达异国文化时,需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进行“变异”,打破人们的听觉习惯,这样才能给观众以新鲜感和美感。可见“不即不离”的分寸掌握,难度很高,它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译制片配音是陌生与熟悉相统一的最佳形式,它瓦解了中国观众以往欣赏电影时对电影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的惯性心理,带给观众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即“临界点”美感。

依据发生认识论原理,观众作为认知主体,在观赏译制影片时,其心理已存在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如果用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的话说,叫做“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它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两方面。从“创新期待”而言,观众在倾听译制片配音的中文对白之前,其审美定向期待视界在心情上表现为一种预期和新异渴望,即对外国人如何流利地说着中国话的特殊语言形式有着某种隐秘的答案,这种隐秘的答案时刻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观众的审美意趣和审美追求。从“定向期待”而言,观众欣赏译制片时往往表现为一种习惯倾向,即中国观众认为的标准、纯粹的中国汉语表达,这是中国观众的一种惯性心理特征。在“创新期待”与“定向期待”共同作用下,观众欣赏译制片时无意中寻找到了陌生化与熟悉化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它带给观众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即“临界点”美感。

三、符合观众眼耳视听习惯的审美直觉

实践证明,听声音比看字幕获得的信息更准确。对影片中人物对话的理解本来是用人的耳朵来完成的,可看字幕片时只能用眼睛代劳,虽然人对自己的感官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但眼睛既看字幕又看画面,往往会顾此失彼。此时耳朵的存在意义只是从演员的原声所体现的语气、语调来了解和判断角色的情绪和情感,至于语言的确切含义只能依靠同时阅读字幕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同样一句话,听话语比看文字要快的多,而且对话语的意义的理解也要更迅速和直接。有时就在人们忙于看字幕的同时,主人公瞬间的一个细小的动作和眼神、一个精彩的惊险动作可能刹那间就转瞬即逝了。

由于看字幕和看画面之间总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二者不能完全同步进行,对影片的感受也就不是“一触即觉”的。“一触即觉”实际上就是人们的直觉,它表现为一种快速的思考。观众看字幕片时,一个镜头下面出现了字幕,他需要看完字幕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把文字意义转化成情感符号反馈给大脑,这一反馈实际上就违背了“一触即觉”的特征。译制片配音符合人们自然的视听习惯,它为观众采取审美直觉的方式欣赏影片提供了条件,保证了观众与影片直接、深刻的交流。

四、构建声音与画面和谐统一的审美整体

电影中人物语言和人物动作的有机配合,才能保证电影审美的整体性。

外国影视作品中的中文对白(包括旁白)是整个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同画面、声效一样,是重要的电影审美对象,即译制片中的人物语言与原片中的电影语言二者总是相互配合并作为一个审美整体呈现给观众,因此“声画同步”成为审美整体的关键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讲,字幕破坏了画面的构图,字幕频繁的闪动,使观众的注意力很自然地集中到字幕上面,专注于揣摩字幕的含义,而在无意中忽略了画面的美感,使得观众不能完全专注地进行纯粹的电影审美活动。如果观众观看的是配音译制片,贴切而生动的配音,与原片融合在一起,两者互相照应、配合默契,人们才能在画面与声音的有机统一中领略译制片的整体美感。

配音能够帮助观众消除语言障碍,它的声画是统一的,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空间。

五、满足观众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多层次审美愉悦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的“价值结构”至少包括三种:一是“形式的价值”,二是“描象的价值”,三是“启示的价值”。可见,这“三层价值”的实现,可以引起审美主体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愉悦。

“形式的价值”的实现能够引起人们感官层次的舒畅。译制片配音消除了语言障碍,使观众能够通过感性而直接的语言与异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译制片能够让观众真切地可听、可视、可感,演员独特、动听的音色能使观众获得感官上美的享受。

“描象的价值”是“生命的价值”,即观众超越感官享受的内心愉悦。译制片中的人物语言是配音演员的声音与原片人物形象、动作的有机配合,配音语言所传达的情感,能够唤起观众情感的震荡与共鸣,使其在情感态度上认同与接受影片,从而达到心理层次的愉悦。

“启示的价值”能够带给审美主体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能够深入到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深处。在观看电影时,观众内在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审美意象连同它的形式与思想道德意蕴同时进入了观众的心灵,从外在转为观众的内在。观众正是通过感情纽带,在审美的同时接纳了审美意象中的思想道德意蕴,在被打动的瞬间,读者原有的审美经验视界(包括思想道德视界)被打破和改变了。

本文系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影视译制片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TJXC13-007)成果之一。

[1]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译制片字幕美感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