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2015-03-19 08:18马乙玉
关键词:公民教育

马乙玉

(苏州大学 党校,江苏 苏州 215021)



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马乙玉

(苏州大学 党校,江苏 苏州 215021)

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沿革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高校公民教育开始萌芽;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发展,高校公民教育逐渐壮大;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高校公民教育趋于多元化。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启示,我国高校公民教育应实现时代性、本土性、体系性、实然性、实践性的“五性统一”。

高校公民教育;高等教育;公民教育历史沿革

公民教育是指通过相关的课程与活动等教育形式,促使公民拥有公平、民主等一系列现代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唤醒其公民意识,使其能够自觉维护自身权利,并主动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随着高等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公民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只有系统接受公民教育,将公民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公民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纵观并剖析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对我国当前如何开展高校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萌芽 :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高等教育鼻祖是出现于中世纪的大学。11世纪,主教堂学校及大学也已出现,七艺的学习配合教会的解释,得以迅速的复兴。但是,以上这些教育仍以培养贵族为主,对一般人的教育,则以培养为贵族服务所具备的能力与宗教上的启迪为主。参政公民的概念还未能发生,因此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公民教育。在之后的2-3个世纪里,随着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创办了属于自身的行会学校。同时原有的高校也在自由城市的支持下取得了自治权。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自主性逐渐增强,虽然还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公民教育,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来说已经大大增强[1]。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西方高校公民教育开始萌芽。在这一阶段,高校公民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内容逐渐产生。首先,随着神权的衰弱和人们对世俗生活的重视,人们对人性和民族的解放越来越重视,个人权利、民族认同也随之取代了对王权的忠诚。这一变化为高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思想启迪。其次,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地理大发现、重商主义流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了物质和思想上的条件。当然,条件逐渐具备并不等于必然开始,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为的大规模高校公民教育发展,还需要一个核心因素,那就是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的强力推动下,西方高校公民教育才真正拉开帷幕。

二、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壮大 :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发展

民族国家与肇始于中世纪的神权政治统治不同。在漫长的30年战争结束之后,独立平等的民族君主组成的国际社会,取代了以罗马教皇为核心的神权政治体制。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没有使欧洲的战争减少,但却促使人们为自己的国家主权而战,而非为神权而战。这种政治上的强势转变,要求早期的高等教育必须进行一定的变革。也即是说民族国家需要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摆脱传统的神权统治思想,重新树立爱国的思想认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著名思想家霍布斯就对大学教育表达了相应的期待。他认为,普通平民“关于义务的概念主要是从神职人员得来的……直到亨利八世王朝结束时为止,支持教皇的权力以反对国家权力的呼声,主要来自各大学……各大学虽然没有创立这些错误教义,但也不曾懂得怎样去培植正确的教义”[1]。虽然霍布斯没有明确提出高校公民教育,但已经表达了在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期待。

当然,不能简单地从是否设立相关课程来认识高校公民教育。因为高校公民教育既有狭义的课程教育,更有广义上的全社会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法国无疑是近代乃至现代高校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法国的高校公民教育理念开创了欧洲高校公民责任教育的先河[2]7。作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现代公民进行了论述,并在1773年为波兰政府草拟的教育规划里,建议由政府主导,以选拔德高望重之士来领导教育,从而为波兰培养优良公民。拉夏洛泰则抨击了教会教育,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公民精神。他指出,“教育必须依靠国家而不是教会,因为教育是属于国家的;教育公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随后公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为高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之后,法国颁布的《塔莱姆法案》明确规定“学校应向学生讲解公民应尽的义务,讲解每个公民必须了解的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3]。在1881年颁布的以实施教育改革为目标的《费里法案》中,宣布废除公立学校的宗教课,取而代之的是公民伦理与道德课程,这种“世俗化”的做法最终成为了法国高校公民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在1793年制定的法兰西共和国《公共教育法》中,《人权和公民宣言》被列为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国于1900年左右在课程中实施高校公民教育[2]8。德国现代高校公民教育的奠基者凯兴斯泰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4]。当然,凯兴斯泰纳的“国家”是指公民所生活的整个团体,其内容包括权利与义务教育、集体观念的教育、权威感的教育、民族感教育和劳作教育。他认为,公民应具备公正、合法、劳作三种美德。德国高校公民教育对公民的培养是使其具有成为公民所应具有的不同层面的总体意识,并通过“劳作”,即实践培养更高水平的公民素质和能力[5]。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逐渐从欧洲扩散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高校公民教育也相继开展起来。例如,在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的美国,建国伊始,就高度重视高校公民教育,美国学校在1860年就设立了公民科。当然,美国早期的高校公民教育更多的是受欧洲思想的影响。之后,大量欧洲移民及欧洲思想进入美国,加之美国没有浓厚的封建思想,因此美国的高校公民教育也呈现出了自身独有的特点。例如,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和实物教学主张,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教学革命和运动,许多美国的学校将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引进了课堂,尤其是社会研究,其目的在于培养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公民。美国早期高校公民教育强调价值观的灌输,忽视政治常识教育,主要将道德、宗教与爱国信仰、笃信美国式生活视为主题内容。进入20世纪,由于社会科的设立,美国高校公民教育内容拓展到以品格教育、民主原则以及历史英雄人物和事件为主的教育[6]。

三、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多元化 :现代民主政治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现代西方高校公民教育主要是以民族国家的公民培养为核心,逐渐呈现出了多元文化趋势的特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现代民主政治得到了极大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国家及民族间的交流持续不断,西方高校公民教育进入了真正的蓬勃发展期。同时,由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由过于强调资产阶级政治理念、爱国教育、个人权利等内容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法国,进一步将高校公民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并于1997年提出具体、系统的高校公民教育,设置了相关的考试制度[2]7。在英国,公民教育虽然长期处于隐性地位,但正因为如此,其在高校公民教育方面也有更加独特的创造。英国的高校公民教育强调重视大学生的公民情感教育,要求大学生更加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着眼于提升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关系的能力。此外,英国于1998年提出的“世界公民”的概念,对于今天乃至未来进行高校公民教育仍然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颁布相关规章制度,强调“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的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获得”[7]。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美国高校公民教育内容融入了更多学科知识,主要涉及到全球教育、能源和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等公民教育内容,而且特别注重研究性[6]。

在澳大利亚,高校公民教育开创了多元文化下公平教育的先例,主要体现为澳大利亚大学并没有把移民学生隔离开来,而是让他们与土著学生甚至上层社会的学生共同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这种平等教育避免了社会分裂、阶层断裂等社会问题[2]8。

四、西方高校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公民教育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目前高校公民教育应做到时代性、本土性、体系性、实然性、实践性的统一。

(一)高校公民教育要体现时代性

从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看,公民教育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

在中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最早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也正是中国现代化寻梦的开始。“公民道德教育以国家文件、国家政策的形式出现,是蔡元培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期所提出的五育并举,并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的思想”[8]。

当前,我国高校公民教育要彰显时代性,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才能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的社会性质,对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在面对各种错误思想时站稳立场。

(二)高校公民教育要体现本土性

从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看,公民教育也体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由于不同国家在社会制度、民族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如何开展高校公民教育也有不同的认知。高校公民教育没有“普世”模式,因地制宜就是最大的创新。美国高校之所以注重直观教学和实物教学,就是美国本土化的产物,与美国社会实用性与世俗性的特征是息息相关的。

我国目前高校公民教育也要体现自己的本土化。当前我国高校公民教育本土化的重点是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丰富教育内涵。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伦道德、哲学道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近年来,社会上持续受到热捧的国学就是明证。因此,对于高校公民教育而言,不能单纯地借鉴和学习西方经验,而让传统文化游离于高校公民教育之外。相反,应该积极研究并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将其与现代高校公民教育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和社会对于高校公民教育的认知度。

(三)高校公民教育要体现体系性

从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看,体系化建设非常重要。缺乏体系建设,高校公民教育就缺乏根基。像上文法国将高校公民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并设置了相关的考试制度;美国高校设置公民科并且融入全球教育、能源和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这些均是体系化的体现。

我国目前高校公民教育仍处于“碎片化”状态,“夹杂”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尚未形成系统体系,内容也比较模糊。在这种状态下,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此今后高校应当逐步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科学界定公民教育的内容;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共同打造公民教育的平台。

(四)高校公民教育要体现实然性

从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看,实然性也是重要一环。在高校公民教育中,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应然性),同时更应当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然性)。只有实现实然性,才能有助于澄清公民角色的过程、方法以及技巧,这样才能起到“通透的”教育效果。美国的高校公民教育特别注重研究性,实然性特色突出,这也是美国高校公民教育较为出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高校学生接触到了多种多样的新鲜事物和思想,思想认识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灌输式”的公民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他们的需求。为此,必须加强实然性环节。首先,要加强高校公民教育理论性研究,将更多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其次,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模式,探索“思辨式”教学模式。

(五)高校公民教育要体现实践性

从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看,实践性不可或缺。高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维度,只满足于“说教”,否则就会“空洞乏味”。要把公民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或者把实践本身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环节,这样的高校公民教育才会“有血有肉”,丰富多彩,才会引发受教育者的认同与共鸣。

一些高校公民教育开展好的国家,均注重实践性,像上文提及的德国高校公民教育中注重“劳作”;美国高校公民教育注重“社区体验”,都是实践性的体现。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高校公民教育仍以说教性为主,实践性明显不足。今后可以做适当引导,使教育向实践化方向演变,如可以与社区结合起来,通过社区实践开展教育;可以依托志愿服务形式,推进实践教育;可以采取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参与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进行学分制的尝试,将实践性教学纳入学分体系,引导实践活动。

[1]付宏.从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 :美国公民教育的转向[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1 :25,27.

[2]刘岚霭.基于公民身份理念的大学公民教育[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2012.

[3]朱晓宏.公民教育[M]. 北京 :教学科学出版社,2003:5.

[4]吴明海.德国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之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4-17.

[5]任京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2(16):3-5.

[6]朱慧.中美学校公民教育的差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154-155.

[7]鲁延安.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6(5) :94-97.

[8]周书焕.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 :162-165.

【责任编辑 王雅坤】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Civic Education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MA Yi-yu

(Party School,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 China)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s three stage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naissance,the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an to sprout;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the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gan to expan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the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nd to be diversity.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eat enlightenment on our country,so our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alize to unity of modernization,localization,systemization,suddenness and practice.

the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ivic education

2015-09-15

马乙玉(1971—),女,内蒙古人,苏州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G64

A

1005-6378(2015)06-0117-04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20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