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区协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5-03-19 15:36李小林李金贵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协作心理健康家庭

李小林,李金贵

李小林,李金贵/成都师范学院助教(四川成都611130)。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并向家庭和社区推进,使学校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成为大趋势。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家、校合作的观念逐步转变,各方合作意愿强烈。研究者在对山西省的调查中[1]发现,88.96%的校长和教师欢迎家长参与学校事务,18.64%的家长表示希望参与学校活动,60.76%的学生愿意家长与学校经常进行联系。家长、学校、教师对合作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

2.逐步形成了多种合作形式,但内容单一。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问题预防、环境教育、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心理疾病干预和支持、健全人格促进等,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交流、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但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参与学校、社区协作意识的薄弱,使合作的内容受到了极大限制。

3.各地广泛尝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取得了有益的经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河北、辽宁等地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争取家庭和社区各方面力量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2]

4.社区普遍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小学生接受社区心理服务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个社区通过规章制度、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价值标准、新的生活方式、伦理原则和行为取向,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接受良好的服务创造了条件。与学校一起组织了大量的活动,如江苏、北京等地教委组织开展的“万名学生进社区”、“相约星期六”、“小小交通员”等活动,为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服务站开展了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我国已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逐步建立了省、市和社区的三级精神疾病防治康复行政管理体系。广大社区卫生工作者了解本地及学校的社会环境和民间风俗,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等自然环境下诊治病人,常常能很好地发现学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做到早诊断、早矫治和早期转诊。他们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介绍一些生活卫生常识和自我调整方法,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错位,合作障碍多。家长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生活上的事情关注过多,片面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认识不到家长与学校、社区共同创造良好的学校大环境和社区大环境,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指示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就行。学校在片面追求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功利性动机驱动下,往往也不愿意实质性推动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社区很多机构往往更关注眼前利益或个体功利,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家长,缺乏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服务意识。

2.缺乏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合作水平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引进消化国外理论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如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但更多停留在理论介绍的层面,缺少进一步的研究和具体指导。学校、家庭、社区在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也有待明确,如学生的哪些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协作解决?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各自的责任是什么?如何提高家长在协作体系建设中的参与意识?由谁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故中由谁承担责任等。

3.没有统一机构,缺乏监督指导。美国的中小学都建立了严密的家、校合作组织,如早期学习项目组织、家庭与学校同在项目组织等。[3]我国虽然也建立了各类家长组织并开展了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等,但活动一结束,家长与学校之间基本就没什么联系了,家长并不能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更谈不上协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社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自发性,缺乏与学校、家庭有组织的配合。

三、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学生在家中必须按照家长设计好的发展模式去成长,在学校必须按照教师安排好的学习步骤去学习,他们个人的心理需要则变得不重要了,这显然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家长、社区都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把学生看成有独立意志的主体,充分考虑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要,为其成长创造一个尽可能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加强政策制度建设,把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社区工作范畴。我国现有政策制度多是宏观性、指导性的,缺乏强制性、可操作性,没有具体的规定明确对家校合作的考评、制约机制。因此把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和效果作为学校和社区工作的考评指标,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3.建立组织机构,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是三个不同的系统,有不同利益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使三者形成合力,就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把统合协调本学校、本社区、本行政地域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可建立社区学生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为曾经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和服务,为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提供必要的协助等。

4.加强家庭和社区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新事物,因此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如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实施途径等。同时要及时把一些思考成熟的操作模式在个别学校或社区进行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发挥示范学校或示范社区的典型引路作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探索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机制。

5.努力挖掘社区心理健康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社区应努力美化、绿化、净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展览馆、文化馆、游泳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强居民文明公约等制度建设,举办文化节、摄影比赛、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也应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心理健康资源,如开展绿化美化社区活动,帮助社区清除白色垃圾,与社区或村委结对子,配合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劳动服务活动,与居委或村委一起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王维平,车军社,孙福兵.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7):23 -26.

[2]石家庄市教委.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合唱”[J].中小学管理,2000,14(10):30 -32.

[3]李飞,张桂春.中美两国家校合作机制差异之比较[J].教育探索,2006,26(3):49 -50.

猜你喜欢
协作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家庭“煮”夫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