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工理论在编辑工作中的辩证体现与发展途径

2015-03-20 17:57林小芳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

林小芳

(福建农林大学 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02)

马克思分工理论在编辑工作中的辩证体现与发展途径

林小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基于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介绍了学术期刊编辑分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编辑分工对编辑个人发展和学术期刊工作产生的辩证作用,虽有专业化、协作化的发展,但也有可能出现个人思想的局限性,工作范围的有限性,社会交往的片面性以及社会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最后提出应从四个方面找寻发展途径。

关键词:分工理论;学术期刊;编辑分工

作为个体的人类活动,个体的精力和能力却是有限的,没有哪一个人能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和精力去占领无限的社会活动领域。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发现分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一本刊物从读者角度来看,其代表一个整体,但从编辑自身来看,刊物大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往往是由一群人共同协作完成的。在编辑工作中,编辑分工直接影响着刊物的质量,分工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新形势下,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时代带来工具的改革,然而学术期刊的发展又面临着转企改制的新问题,现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呈现出了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传统的编辑分工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求。分工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范畴中的重要部分,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容。本文结合马克思分工理论,梳理编辑分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分工理论在编辑工作中的辩证体现,以探索编辑分工的发展途径。

一、编辑分工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劳动和生产发展的过程,分工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编辑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是分工发展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传统出版编辑的分工分为3种(也能代表学术期刊的编辑分工):(1)学科专业的划分。编辑所擅长的学科、专业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其所负责编辑的栏目一致。(2)职务的划分。划分为编辑部主任、主编、副主编和编辑。(3)职称的划分。根据职称分为: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等4个级别,分别代表不同的业务水平和任职条件。编辑主要从事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校勘和宣传等工作。[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标识着电子出版时代的到来。各种编辑相关的新工具和平台不断出现:(1)写作工具。作者的写作工具不再是单一的纸和笔,而是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工具保存记录下来。(2)查阅工具和平台。(3)沟通交流的工具。传统的投稿方式大都是通过信件从邮局投递到编辑部,而现在只要通过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注册采编系统就能完成投稿流程;工具带来了编辑部与作者沟通方式的改变,传统出版时代,编辑部的审稿意见、校对经常未能及时传递到作者手里,延长了出版的周期,一篇文章的发表往往要耽搁较长时间,效率较低,而网络时代通过QQ、电子邮件、采编系统的方式就能及时完成互动。(4)编辑的工具。由过去的书籍、纸、笔,增加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配件,各种编辑相关的软件和系统支持等。(5)出版平台。除了保留传统的印刷纸质版刊物,每一期刊物印刷后,都有专人负责将电子版上传到网络平台。纵观过去十几年,出版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工具的改变,预示着分工也应发生新的改变。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注意到,从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中可清晰看到分工的历史演变,“劳动的组成和划分视其拥有的生产工具而各不相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2]可见,不同历史阶段,随着分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革,分工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很显然,新形势下,传统的编辑分工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求。

编辑的工作在学术期刊的出版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现有学术期刊的编辑分工在传统编辑的分工基础上,大体分为:栏目分工和环节分工。(1)栏目分工是指结合编辑个人的特长、兴趣和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期刊内的几个栏目分别交给不同的编辑,每个编辑负责一个或多个栏目。(2)环节分工,一般情况下是对稿件处理过程中具体编辑环节的分工,如审稿(三审制)、编辑加工、校对等3个环节,也就是技术编辑的分工。不同环节的编辑处理都影响着稿件的质量。也还有部分是选题策划或专题特色栏目,每一期都得经过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等5个环节。编辑部的网页、采编系统和各个平台的维护和更新,一般是编辑之间轮流负责或某个编辑兼做。

二、分工理论在编辑工作中的辩证体现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现代社会内部劳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3]”马克思从很多方面指出劳动分工对工人的种种负面影响,但也站在历史的角度肯定了分工的积极作用。马克思说:“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4]”由此可见,马克思研究分工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法。编辑分工会促进编辑专业化、协作化的发展,也会出现个人思想的局限性,社会交往的片面性,新工具和平台的建设不理想以及社会化带来的新挑战等新问题。

(一)积极作用

1.专业化。分工的出发点是承认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无法做全部的事,让每个人做他最擅长的事。“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5]”分工有利于丰富个人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学术期刊的编辑分工,每个编辑负责自己的栏目或环节,重复的工作,有利于个人专业编辑技能的提高,是个人纵向的深度发展,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体现了专业化的发展。这与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特点也相符合。

2.协作化。马克思认为,随着分工的发展,人类逐渐具备了将片面的个人能力整合为整体的协作能力。正是分工这种独特的整合力量,使人类摆脱了个体的局限,缩短了劳动时间,形成了单个人不可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编辑工作的分工就是不同编辑之间的密切分工合作,学术期刊的各个栏目代表了不同的研究领域,一个编辑不可能熟知所有的研究,也没有精力包揽所有的栏目或环节,只有通过合理分工,才能共同办好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分工使协作化成为一种趋势。

(二)消极作用

现阶段,分工使得人们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马克思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以后,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4]分工的出现也导致了人的活动范围、思想、交往范围、能力、需求等各方面被固定,现代人专注于狭窄的专业领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个人眼界狭窄,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1.个人思想的局限性。(1)缺乏危机意识。现有编辑分工模式下,编辑个人的工作单一,工作范围相对局限。加上部分学术期刊,如一些高校学报就没有来自市场发行和宣传方面的压力,期刊的质量、发行市场并不影响到编辑个人的利益。固有的模式和宽松的体制容易造成编辑个人过于满足现状,不会主动获取学术前沿的知识,没有危机意识,缺乏创新思维,更谈不上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2)缺乏创新思维。分工限制了活动范围,重复着自己的工作,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视野狭窄。长期这样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个人及期刊都丧失竞争力,无法应对转企改制的挑战。

2.工作范围的有限性。分工规定了个人的工作范围,容易出现缺少交流,缺乏协作意识等问题。(1)栏目分工容易造成编辑协作意识的削弱。马克思认为由分工造成的单个人的利益与所有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的社会关系独立化。[6]因为分工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容易引发利益的冲突,造成编辑可能就只关心个人负责栏目的发展,忽略期刊的整体办刊方向。即使对其他栏目有好的构思建议,也会担心其他栏目编辑并不认可或使其他栏目比自己负责栏目更出色,并不会提出来讨论、交流。这种分工下,大多数编辑认为,只要完成份内工作即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手上即便有优秀的专家、作者也不愿意分享。(2)环节分工容易导致工作的片面性,如负责初审的人没有把关好或对稿件的后期修改情况关注不够,忽略了工作环节的衔接性,就会造成稿件的质量没法得到保证。无论是栏目分工,还是环节分工,工作开展的范围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编辑的关注只放在自己所负责的栏目或环节,虽然实现专业化了,但群体的作用就得不到发挥,长期如此不利于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团队的发展以及期刊质量的提升。

3.社会交往的片面性。编辑的社会交往对象往往只集中在一定范围的作者和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与专家作者的传统交流方式,大都通过打电话、发邮件、拜访见面,但发展壮大专家作者队伍的效果不显著。虽然现在部分学术期刊通过搭建新平台进行数字化建设,如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QQ群、微信群,以此加强编辑部与专家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但毕竟还是少数。从统计情况来看,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的学术期刊不多,仅有“力学学报”“分析化学”等12个期刊服务号。这些服务号大都没有通过认证且更新信息的周期较长。[7]在分工过程中,由于期刊缺乏专门编辑负责平台的持续开发和使用,学术期刊作者和专家队伍的建设得不到保证。

4.社会化带来的新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作为一个产品生产部门,编辑劳动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化的特点。[8]社会化、市场化才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趋势。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编辑也被列入了市场竞争的队伍中。如何跟社会市场经济接轨,成为未来学术期刊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届时编辑分工模式必将为之改革。否则,体制的改革、编辑个人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缺乏、竞争力的削弱很难应对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新形势下编辑分工的发展途径

分工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人类不同历史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分工模式,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可利用分工的辩证作用在编辑分工中学会扬长避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消除其负面消极影响。尤其面对媒体时代、网络时代和转企改制的挑战时,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科技的优势实现个人和期刊的发展,合理调整分工,促进人的发展。

(一)丰富个人的思想。分工容易导致人的思想片面发展,重复一致的工作让人容易满足于眼前,未能及时察觉出版行业的变化发展。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提高危机意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着转企改制,个人应从思想上重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不断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关注研究领域的动态。促进人的发展。(2)摆脱固定思维方式,转变陈旧观念,不断学习和探索,创新自己的研究领域。编辑必须转换思维,主动学习运用各种新工具,以此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读者看来,编辑个人的创新思想都能间接传达到期刊上,而创新的刊物在学术界中具有导向作用。只有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树立创新思维,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拓展工作范围。“全能型”的编辑在实际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现在大都是“专业型”编辑,局限于某个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学习。学术期刊对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除了要提升职业素养外,知识结构不能单一化,还要求多方涉猎,既博又专。因此,编辑应将职业化和学者化定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9]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扩大工作范围,促进人的发展:(1)从学科上看,既可以从事编辑学研究,也可以兼做原学科,不仅仅局限于特定学科,横向延伸学习。对于完成分工职责内的,在原专业上有取得成果的给予考核奖励,鼓励从事学术活动。在信息社会,应了解研究领域的动态,关注学科热点、前沿。并与刊物的特色相结合,实现“编辑学者化”。个人角度来讲,这不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帮助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保持竞争力,也有利于编辑工作的开展,消除分工带来的个人狭隘发展。(2)熟悉不同环节的编辑工作,有利于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能更好做好本职工作。如做过选题策划,能清楚下环节的组稿、约稿和编辑加工要紧密围绕选题的中心。站在不同角度,对本职工作就会有新的认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更好与其他编辑环节衔接。(3)要求各个栏目和环节保持横向联系。[10]注重与工作伙伴的交流,增强编辑个人的整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互相探讨学习,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积累。把握期刊整体的风格和特色,牢记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创造性。

(三)扩大社会交往。分工并不意味着各个栏目,各个工作环节,各个编辑之间完全彻底地分开,没有联系和沟通,相反,在分工视角下,更应注重协作和沟通,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才能促进整体利益提高。可以从以下2点出发。(1)与同行的交流。通过培训、开会、网络通讯的手段,加强与编辑同行的沟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掌握编辑行业内最新工具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2)加强作者队伍与专家库的建设。编辑应经常与作者、专家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研究动向,为期刊争取好的学术文章。现今作者、专家队伍的组稿、约稿方式呈现多元化,通过网络拓宽沟通平台,如期刊网站的设计、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QQ群、微信群。要求有专人负责各个平台的维护,注重用户的体验,充分挖掘每个平台的各种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及时发布最新动态,重视平台的开发和宣传,还需要有专项资金来维护公众平台的建设。以此树立学术期刊对外的形象,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专家和作者投稿。

(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根据国务院所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编辑分工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出版社的发展需要[11]。重塑学术期刊的市场地位,编辑应提高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要求,如对营销发行、市场动态的调研。学术期刊在分工时,还应考虑在编辑队伍里发展经营管理人才,善于把握市场动态,关注市场信息,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总之,没有编辑就没有出版,没有编辑分工就不可能实现学术期刊的发展。新形势下,结合马克思分工理论,灵活运用分工产生的辩证作用,探索编辑分工科学合理的发展途径可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学术期刊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聂方熙.编辑分工的错位与改革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1994(5):25-2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埃蒂安·巴利巴尔.马克思的哲学[M].王吉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马勇,赵文义,孙守.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9):77-81.

[8]郭庆华.论编辑分工与合作的多维发展趋势[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8-110.

[9]孙珏.学报编辑的“固守”与“转型”[J].编辑学刊,2013(5):23-27.

[10]朱晓军.对期刊编辑分工模式的思考[J].新闻出版交流,1996(3):34-36.

[11]庞晖.科技编辑分工[J].科技传播,2011(8):4.

(责任编辑:刘朝霞)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8-0048-04

收稿日期:2015-04-3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A12156S);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K13XJJ46A)。

作者简介:林小芳(1987-),女,汉族,编辑,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版编辑学。

Dialectical Refl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Marxism Division Theory in Editorial Work

LIN Xiaofa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division theory,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ditorial division in academic journal is introduced,and the dialectical function of editorial division in editor’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journal work is analyzed.In spite of professional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personal thought limitation,business range limitation,social intercourse one-sidedness,and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socialization are possible to occur.

Key words:division theory;academic journal;editorial division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坚持的四个原则
《船舶职业教育》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为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