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5-03-20 2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定位

曹 莹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养和能力的综合化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发展的关键任务和环节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人才培养的层次以及类型的差异是由学校的类型所决定的,并且在所覆盖的区域及领域的服务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现阶段很多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存在着学科建设刚刚起步、相关的学科教师领军人物相对缺乏以及办学实践短等原因的影响,在具体的办学类型上都被定位在教学型上面.如何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立足于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所在.

1 服务方向准确定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

在具体的服务面定位向上,要善于将其区域性给与突出,在相关立足地方的基础上,实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这种观点也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一种常态化的基础共识.对于相关服务的切入点的准确找出,服务层级和水平的切实提高,相关学校在具体的认识上,不能将其仅仅停留在一种具有相对范围之内.并在对自身办学情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对服务面向进行准确的定位.

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综合实力状况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其在利用和争取社会资源上的能力强弱,学校服务社会的优势环节所在及相应特色状态,将其所具有内在的办学的历史较好的传承下去,对于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有一定标志性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相应服务社会水平状况及相应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所以,在对学校的服务面向进行具体的定位时,要对其自身的办学基础进行充分的考量,比如学校的科研实力状况、教师队伍的具体状况以及办学的历史状况等,对其相应的办学比较优势与所存在的特色环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明确表示,还要善于与其它地方院校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自身发展当中素存在的不足,并将自身错存在的优势办学资源形式为发展的关键动力,促使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形成.对于那些没有较好的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而对自身发展方向布局存在盲目性的学校来说,应将所存在的这种弊端有效的克服,并根据本地区地方新院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形成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错位发展模式,并且还要善于对自身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位置进行详尽定位,并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进行科学规划和判定,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学校的服务进行定位.

人才培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依托和载体.专业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专业设置以及建设水平是衡量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最直接体现,要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状况,作为学校实现自身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为针对社会实际需求状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研究,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在高校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其实施的最终目的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针对其所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结合实际需要,对其理论进行及时解决,要根据社会经济建设基本现状,在具体的企业生产实际当中,善于发现相关科研应用的突破口,将学校所形成的一些理论性的科研成果,并通过一定方式将其有效转化为实践应用.对科研价值有效实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高校具体的人才培养,要在相应科学研究基础上,将其进行有效的区域划分,并与区域范围内的行业进行有效的对接,对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将这些内容与学校实际的办学情况有效的结合起来,对相关服务产业和行业的具体细节进行及时确定和规范,从而使学校在各个专业之间都具有在职业岗位上的定位标准,并在主体环节实现其合理服务面向的准确判定.促使相关的科研重心,在具体的服务区域经济当中,充分带动社会发展,使其所存在的作用得到充分表现,而在具体的定位上,要将相关的科研能力以及社会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在高校科研上,整合成一个稳定且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方向.

2 人才培养方式的科学构建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基础

首先,分类分层培养的突出.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向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上不断靠近以及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了学校必须在基本的应用型的框架下,对多类别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合理定位,根据学生状况对其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方式.学校要对所设置的专业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梳理和调整,根据各个学科之间所存在的特点以及服务方向上的差异性,并有效结合社会对各个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从而对专业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根据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专业类别的划分,从而构建结合实际需要的,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复合型、技术型以及创新性等.根据不同专业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的差异性,并且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相应的互选课程,有效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将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系统化整合和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特征,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将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设计,并对其进行在具体的分类,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从而实现较好的满足学生在就业、科研等方面所存在的现实需求,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且均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突出化.将产学研进行有效整合,这也是有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学生校内学习及相应校外实习的完美整合,在职业的适应性上进行不断增强;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对科研方向的有效凝练,从而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对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产品的创新性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扩充,从而达到促使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实训基地的合作建设、研发中心的合作建设以及培养人才的合作建设等.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发展,其在具体的综合办学实力来说,相关的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必须要经历校企及校校之间的互动发展过程,需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合理规划和扎实推进.根据相应的企业和生产实践以及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对相关的教学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在一切有效因素的推动下实现企业、学校乃至社会之间实现共赢.

最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地方性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在具体的人才支撑上,主要为那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人才,并在学生实践当中,对学生自身的能力予以强化,还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夯实,进行充分考虑,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基本目的.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善于将那些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使其更好的满足因其岗位需求,进行学生新的人才观的形成.还要坚持在相关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人格塑造,从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及心理素养,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支撑;还要始终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对那些通史类的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增加,使理科类的学生选修那些文科类的科目,从而有效的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有效的融合.可以通过开展类型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以及扩大学生收益面的目的,最终实现学生在能力、知识及素质上的全面发展.

3 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具体的服务面向定位方面,与其它的本科院校相比,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所以,相关学校要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点,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具有的重要出发,构建学校自身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促使其建设不断的完善,对相应的分配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为学校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完善的内部环境.在对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完善过程中,可以在学校内部定期召开相应的评学、评管以及评教等具有针对性的评估工作,对地区政府、企业组织的教育质量评估活动,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实现对其人才进行评价的目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专业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对相关的专业的具体情况、科研成果以及就业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专业的内涵建设进行强化,对学生在具体实践当中的考核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完善,对考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调整,要做到考核方式要具有科学性以及考核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进行不断健全,从而达到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监督,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还要对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进行相应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人才交流中心,形成具有规范性的人才流动模式,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对传统的单一的从高校引进人才的模式进行改变,对从企业、政府以及相关行业的人才引进进行探索和创新,对相关的岗位管理进行深化,根据学校相应的教学定位以及办学目标,对各个类别和各个层级的岗位,在具体工作质量标准进行明确.还要对岗位目标责任落实具体化,不断分化学校相关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可落实到个人行为当中.推进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对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进行突出,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总之,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应对学校的具体服务面向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对内部管理的强化,从而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优越的内部环境.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达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的目的,不断满足区域框架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要始终结合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并以社会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动力,在对服务面向定位的支撑下,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定型.通过对学校内部各项制度及相关因素的不断改善和健全,从而推动地方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发展.

〔1〕徐运保,陈辉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101-105.

〔2〕徐克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7-10.

〔3〕韦宗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2-3.

〔4〕王丽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7).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定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