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言传播的发起者研究——动机和影响因素

2015-03-20 16:48钱丽花
传播与版权 2015年2期
关键词:发起者动机影响因素

钱丽花

诤言传播的发起者研究——动机和影响因素

钱丽花

[摘 要]诤言是一种正向舆论,反映社会规律,维护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是具有真理性的舆论。诤言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舆论方式,而只有深入地了解诤言发起者进行诤言传播的动机和影响其行为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创造和培养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愿意成为诤言发起者的环境。本文就诤言发起者的动机和影响其行为的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进行阐述,并对诤言发起者如何能使别人更好地接受和采纳自己的意见提出建议。

[关键词]诤言;发起者;动机;影响因素

[作 者]钱丽花,中国民族报社。

一、诤言的概念和含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诤言。诤,顾名思义是以言相争,这里我们引用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对诤言的定义:“诤言是正向舆论的形式之一,诤言是实事求是的言论,真是,恳切,坦率地表达意见,说明实际情况,提出应有的对策。”①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所谓诤言者:批评也,辞书上释义为:直率地规劝人改正过错的话,其要义是,劝人家改错,和正面给人鼓励一样,用意都在帮人助人,而且,要直爽,要痛快,不要藏着掖着,躲躲闪闪。②朽木:《“作用最大”是诤言》,《民主与科学》,2003年第2期。

很多人认为诤言就是谏言,其实诤言和谏言是有区别的。汉代的刘向曾说:“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谏”是婉言规劝,止人于失,有点无足轻重。而“诤”则是“谏”的进一步,犯颜直言,顾不得面红耳赤,有生死攸关举足轻重的意思。③张效法:《“诤言”与“一言”——民主办教的思考》,《天风》,2003年第7期。

诤言的主要特征是:首先诤言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言论,言论的根据是客观事实,是传播者根据客观事实做出的正确判断,而不是根据传播者自身的利益所作出的言论。因此诤言的传播者首先必须要有一颗公正公平之心。其次,诤言一般比较“逆耳”。诤言一般都是针对不正确不公平的现象、政策、决策的批评和指正之言,从受传者的角度来讲自然是不太中听的。诤言的传播者会因此遭遇到很多的挫折,因此,其大多具备勇敢的品质。

诤言是一种正向舆论,反映社会规律,维护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而有益的一种舆论形式。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远至封建时代的各个朝代,近至当今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只要诤言盛行,整个国家和社会就能日益繁荣昌盛;如果诤言寥寥无几,那整个社会只会日益沉沦,逐渐酝酿危机,最终导致朝代的覆灭或者整个社会发展的倒退。所以,我们应当鼓励诤言。

二、诤言的发起者研究之内部因素

古代的诤言发起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像孟子、荀子一样的思想家,他们拥有睿智的思想和独立的个人见解,他们一般忧国忧民,希望皇帝能够更好地维护其统治,百姓能够更好地生活,他们平生的愿望是自己的主张和理论能够为世人尤其是君王所采纳。因此,他们游历各国,对君王的政策得失进行谏诤,很多古代的书籍中都记载了这些思想家如何谏诤国君。但尽观这些思想家,谏得多,诤得少,他们普遍认为“三谏而不得可逃之”,可另“择木而栖”,或者对当世悲观失望而归隐山林。

另一种最为常见的便是各个朝代的“谏官”。由于各个朝代的监察制度不同,因此,谏官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职责是相同的,即“讽议左右,以匡人君”④张先昌:《隋朝监察制度述论》,《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以帝王之“舟”免遭覆没为目的,以“忠君”为准则。谏官敢于有勇气向当权者——皇帝发表诤言的主要内在因素,一是受到儒家“忠君”思想的浸润。于中国而言,“忠诚”是极富政治与伦理意蕴的,它贯穿了儒家的伦理主张和政治要求。由于它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现,形成“忠不违君”的社会行为准则,从而使几千年的

中国一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延续性、传统性和一元性①李建华、李好:《中西方行政忠诚的思想渊源及其比较分析》,《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说苑·正谏》:“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这就为直言敢谏、以死而诤奠定了理论基础②赵映诚:《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二是这些谏官在这种思想得浸润下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作为文官,尤其是谏官,他们的职责就是要指出君王的错误,即使可能会招致“腰斩”“倒悬”之祸,也必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们的愿望就是能够流芳百世。

近现代的诤言发起者,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底层的普通百姓、知识分子和执政的领导阶层。

首先是底层的普通百姓,这类诤言发起者向上提出诤言的主要内因,一般是上级的政策制度或者做法已经危及他们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生活。在每年的“两会”期间,一些媒体和网站都会刊登反映百姓呼声:“现在抚养一个孩子实在太累了,父母赚的钱绝大多数都供他读书了”“要坚决打击炒房行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住院几天就花了5000元,不少费用让我看得一头雾水”,等等。这些来自民间的诤言,在媒体的专题、专版上,都占据了相当突出的位置。究其原因,就是百姓发表诤言的内容基本都是和自己切身相关的社会问题。

其次是知识分子阶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诤言发起者队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最有思想见地的一个队伍。其实这类诤言发起者和古代的思想家和谏官有许多相似之处,支撑他们发表诤言的主要内在因素,一个是出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另一个则是知识分子队伍自身的职业责任感。随着历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逐渐转变,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能够更多地跳脱“建功立业”的角度,而出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对国家的各种政策和社会问题发表诤言。

比如“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就曾经对中国最棘手的“三农问题”发表了大量自己的文章和著作,呼吁社会重视“三农问题”,他深入农村进行调查采访,为自己发表诤言找寻最直接有力的“证据”。这不仅是出于一个社会学家的职业责任感,更是出于为了中国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之心。

最后是执政的领导阶层。这一类的诤言发起者队伍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封建社会是君王一人“君临天下”,其个人的权利没有强行制约,而个人是无法形成一个队伍和阶层的。只有在民主社会,个人的权利得到监督和制约,用民主决议、少数服从多数等民主集中制原则来管理整个国家和社会,才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敢于发表诤言的领导阶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阶层。如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叶剑英等就是处于这样一个领导阶层,他们对国家的许多发展策略和社会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比如周恩来、邓小平等就对当时的林彪集团和“四人帮”的误国误民政策和迫害老同志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们敢于直言的勇气正是来自于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拳拳之心,对执政党更好地做好执政工作的殷切希望。现在,政治民主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国务院、人大、政协经常举行领导座谈会议,就是为领导层发表诤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总之,从古至今,从底层到领导阶层,虽然诤言发起者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但其客观上都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诤言的发起者研究之外部因素

上文阐述了诤言发起者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事实上,诤言发起者同时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执政者的政策和制度;二是社会的整体舆论环境;三是诤言传播的渠道。

1.执政者的政策和制度。这在古代表现为各个朝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建立在封建王朝的行政管理的基础上,主要包括究举弹劾百官违失、审查礼仪、纠正朝会、祭祀礼仪违失等,对维护封建王朝的通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③刘风梅:《我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中共银川市党委学报》,2004年8月。。在唐代,这种监察制度发展得最为完善,表现在一是谏官组织机构日益完善,规模和权利相应扩大,二是谏诤达到了制度化。唐朝通过强化谏官机构门下省;提高谏官地位,使其参与政事;设检举箱以广开言路等措施和制度使得唐代的诤言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壮大,也为唐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④哈萨:《浅议唐代的言谏制度》,《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而明朝初期许多谏官勇于直言谏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得益于明代言官制度的保障和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直言的影响。明代在言官品阶升迁,年龄限制以及任职回避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有利于言官勇往直前。在这种制度保障下,诤言的发起者没有了后顾之忧,必然敢于直言。而在当代中国,民主集中制的确立,也从根本上保障了诤言发起者的个人利益,令更多有志之士敢于向政府和上级领导机关发表自己的看法。

2.当时社会的整体舆论环境。如果当时社会的整体舆论环境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允许大家畅所欲言,那么诤言的发起者必然会增多。例如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时期,就是由于当时整体的舆论环境非常宽松,没有固定的思想理论占统治地位,各种思想都得以

在社会上宣扬和传播。思想家的自我见解只要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会得到君王和百姓的认同。反之,如果社会的整体舆论环境较差,那诤言发起者必然会大大减少甚至几乎绝迹。例如在明朝后期,由于皇帝的昏庸、太监组织“东厂”的横行,许多敢于谏诤的官员和百姓都被迫害致死,于是人人自危,莫有敢议时事者,更别说是大胆的诤言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期间也是搞起了“一言堂”,“两个凡是”封锁了中国社会的整个舆论环境,许多敢于发表诤言的老同志都被迫害,敢于直言的人是少之又少。

3.诤言的传播渠道。诤言的传播渠道是否建设完善、各种渠道是否畅通,关系到诤言发起者的人数多寡和发起者的类型。一方面渠道建设畅通,诤言能够上传下达,则发起者众;反之,诤言的发起者找不到自己发表意见的场所,只能在家里“唠叨几句”,则发起者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数量也会减少。

另一方面,渠道的类型和诤言发起者的类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诤言的传达只是靠古代的朝议或者是当今的各种领导层会议,那么诤言的发起者大多是官员和领导阶层;如果像武则天时期那样在宫廷外边放下一只吊篮,百姓有苦诉,有冤告可以夜晚投书于篮,第二天由太监把篮收起,把各种讼状送到皇帝那里,则百姓有了传播诤言的渠道,自然底层的诤言发起者会增多。当代中国的各种媒体成了百姓传播诤言的良好渠道,不管是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还是各种新兴媒体,百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当代中国,来自底层的呼声越来越多。而知识分子也可以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媒体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传播诤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

总之,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有开放的社会舆论环境,有畅通的诤言传播渠道,则诤言发起者们必定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勇于直言、敢于直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诤言发起者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因素多种多样。很多时候,诤言的发起者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传播诤言的行为,我们不能仅从一个方面或者一个角度去理解诤言发起者的动机,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考量。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诤言发起者的动机和影响他们的因素,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动机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去创造一个利于更多诤言传播者成长和发展壮大的环境,以促进国家和社会更好更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发起者动机影响因素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不对称信息下考虑参与者行为的众筹参数设计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路上的书”呼吁人们放下手机拿起书
动机不纯
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