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升级转型与财经类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2015-03-21 01:15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龙志伟赵红
中国商论 2015年16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龙志伟 赵红

广东产业升级转型与财经类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龙志伟 赵红

摘 要:当前,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要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必然会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势之下区域财经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对于引导广东地区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成功升级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本调查立足广东省,服务于区域,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在人才培养、体制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财经类专业 调整预测

行业产业的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和成长的基点,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依据。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更科学、更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对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更具针对性,课题组深入研究了湖南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趋势及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动情况。

1 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情况

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主要是产业结构中的高技术、高附加值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到显著重要的位置。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表现主要是工业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占主导逐步转化为技术密集型占主导,推动制造业集成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对教育教学而言,尤其是职业教育而言,产业升级将直接改变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引起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需求的变化将会推动教育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变化。

1.1 广东省原有的产业结构及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

经过30多年改革,广东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在这个产业结构变化的的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广东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了“倒三角”的形状,低端的体力为主的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比重比较大,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中、高端人才市场需求所占比重很低。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产业结构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橄榄型”,中端人才市场需求比重迅速扩张,低端人才市场需求比重快速萎缩,高端人才市场需求比重在增加。新世纪之后,广东产业结构以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导,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的人才需求结构,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重将越来越大,一般粗放型简单低端人才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1.2 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及初步成效

在近五年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广东省的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两个显著的特点。

(1)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这主要体现在“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工业向重型化和高级化转变的速度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速度方面。2006年至2010年,广东的轻、重工业结构比由39.29、60.71调整至35.37、64.63,重工业比重提升了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制造业中的“现代性”和“先进性”成分日益增加,201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78.98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194.55亿元。贸易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般贸易所占比重的升幅方面。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让广东出口结构得到优化,从出口品种来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年。其中,广东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50.28%上升到2010年的54.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从2006年的18.96%上升到2010年的20.47%。

(2)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影响产业结构的比率,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加大。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资源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2010年,广东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45%、17.54%、17.9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2.11、40.14、57.74调整至2010年的1.7、37.24、61.01,较2009年而言,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4和0.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0.16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1%、61.5%。

“十二五”时期,广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是:以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为方向,以建立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总部引领、品牌主导、创新驱动、集群发展为重要路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的支撑。

2 广东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分析

在《珠三角纲要》的指引下,珠三角目前正在进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必然要求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对珠三角财经类人才的培养与需求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直接关系到财经类院校的正确定位,也关系到未来珠三角地区人才支持体系的结构和质量。2013年至2014年,为贯彻落实《珠三角纲要》,针对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革创新,课题小组成员有组织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调研。本地调研注重结合目前广东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形势下企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期望能够为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2.1 调查范围与内容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抽样方式力求保证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到广东省主要行业的150家企业,12个行业类别,共发出问卷200份,有效收回160份,有效率为80%,调查对象中,28%为企业负责人,24%为企业的人事主管,43%为相关财经类岗位的部门负责人,其他占5%。本次调查的侧重点为企业对财经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财经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及校企合作。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参与率,让调查结果更为客观可靠、调查程序完整规范,课题组在问卷的设计上,突出了问卷针对性强、题量适中、便于回答的问卷设计原则,全卷共分4个大类,42个选项,大部分采用单项选择题,少量为多项选择题。

2.2 主要结果与分析

针对调研问卷的结果,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结论如下。

(1)超过五成以上的企业都有财经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过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其人才需求的规格跟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通过对广东人才网数据进行整理,截止2013年4月5日,广东地区财经人员需求状况如下表所示,财务工作岗位共有7112个,其中高级财经工作岗位有1259个,初中级岗位4102个。整个人才市场对于财经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

(2)在企业招聘人才侧重因素的调研中,课题组设计了工作经验、学历、职业资格等级、个人修养、其他等5个选项,经分析整理发现企业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工作经验和人品素质,最不看重的是学历。

3 广东省技能型财经类人才需求预测

3.1 广东省财经类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实现产业双转移、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产业双转移后,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财经类专业属于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范畴,随着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如表1)。

表1 财经类专业人才需求专业结构表

3.2 广东省财经类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人才质量分析

3.2.1 动手能力要求

归纳整理调查问卷中的人才需求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有共同的用人标准,就是做事的能力,要求高职财经类人才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来到企业以后很快就可以熟练操作本岗位的相关事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教学多以讲解一般性原理和工作流程为主,而高职教育则强调动手能力。目前的困难主要是缺乏懂得软件操作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售后服务人才等,特别缺乏既有一定会计、营销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软件操作能力的人才。适应市场是教育之本。企业信息化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职教育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3.2.2 知识面、素质要求

被调研单位反映,高职学生既不同于本科生,也不同于中职生。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所说:高职学生“除了学技能,还要学基础,如数学、英语等,可能没有本科那么多,但是学校要系统地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另外,专业技能培训要成系统,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有了基础之后,再到实训基地完成更复杂一些的基本操作。完成实训之后再去企业实习至少半年,这就从基本的技能培训阶段进入了技能的深化学习阶段。在企业干一些事,同时又学习企业的管理”。

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面对中小企业的高技能财经类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知识面和素质培养非常重要,比如数学、运筹学、方法论、职业道德、公关交际、语言表达、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在调研过程中用人单位就指出建议高职会计专业中增加会计英语,适应外资企业工作需要,毕业后可到外资企业工作;建议增加《资产重组》这门课程;建议给学生多搞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拓展眼界。多举办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培养学生在社交、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能力。

4 思考与分析

广东省目前的特殊历史时期决定了其对高职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也跟原来的时代具有明显的不同,而广东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采用传统模式,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需求不吻合,出现“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聘人才难”的两难局面。

4.1 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不相匹配

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经验来看,决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力资源,是那些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广东省在目前的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的进程中,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开始趋向于多元化。而在广东省,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与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许多高职院校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时虽然进行了一些市场调研,但是由于对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方向不了解,不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所以导致其在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上不能够与区域经济结合,专业设置雷同,课程结构不科学,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缺人”的现象。

4.2 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不相匹配

这里的教学模式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不相匹配,是指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题教学模式及方法这两个方面,不能非常快速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教学模式上仍然“十年如一日”,模仿普通高等院校,并没有抓住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特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是采用学科体系,并且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机动灵活,理论讲得太多而实践相对较少;在教学方法上也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从客观上造成人才培养的随意性,没有考虑到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需求,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以会计专业为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仍然是以传统产业环境为基础进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财务会计课程仍然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为基础来进行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讲述,而广东省目前已经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4.3 对财经类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匮乏

企业所需要的财经类人才不光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职业素养,也就是很多用人单位所提出的“来了就能用,用了就放心”的用人标准。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比较注重各项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职业素养这个软技能的培养。

4.4 教师队伍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不相匹配

高质量的财经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而广东省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忽略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其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当然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在积极推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但是在这个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对于“双师型”的界定不清晰,对于什么样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也缺乏配套的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留不住一些高水平财经类专业教师,现行的管理机制体制又难以吸引企业优秀财经管理人才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匮乏。

5 建议

广东省目前正处在向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财经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提出了新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主动贴合行业、企业需求,围绕产业集群衍生培育财经专业集群,设置、调整、发展新专业。

5.1 建立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1.1 强化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定位精准

各高职院校都应该定期开展财经类人才需求调研,主要深入到广东省的支柱产业和行业,参照企业岗位设置标准,重点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新岗位、新标准、新要求,新增岗位需求量激增和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增设相应的课程。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关键技能,重新制定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遴选课程内容。同时,定期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重点了解学生对社会、对岗位的适应性和自身发展能力,主要听取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5.1.2 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流程

在深入市场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有关信息,提出包括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修订意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报院长批准后实施。同时进行跟踪、反馈和动态调整。

5.1.3 推行“双证”制,倡导“多证”制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现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职务资格证书基础上,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多种技能认证,为学生获取“多证”创造条件。

5.1.4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突出课堂教学实践导向。如在课程教学中,同学们通过课前的微视频形式自学提前接触相关知识,课堂的时间则用来实践、操作、展示、分享、辩论、讨论,课上课下贯通,采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实现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融为一体的教育。

5.1.5 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

围绕财经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要求,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在校内成立各种社团并鼓励学生加入社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2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

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结合岗位群的要求,打破学科型课程结构,以“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为主线,着力构建“职业知识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体系;准确定位专业核心技能,紧密跟踪行业最前沿技术,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行业对人员财经类人员职业知识、技能、态度评价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5.3 构建知行合一育人理念下的实践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内引外联,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各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从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融通中拓展育人空间。各个专业都应该制定定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计划,并且鼓励相应的教师去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搜集对于新形势下行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养的信息,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邀请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加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担任实验实训课程老师或学生实习导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基础课程、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各环节有序设置,有利于学生从听知识、读知识到动手练习、实际操作的4个步骤,扎实掌握理论与实践技能。

(2)搭建三重实践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知识、技能、素质并重。促进产学融合对接、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构建由课程项目网络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三重实践教学平台。

5.4 优化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首先应该通过调研明确什么样的“双师型”才是目前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双师型”师资,同时对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采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来实现,优化现有的人事管理机制和体制,增加其灵活性,使得企业优秀的专业人才有机会有途径进入学校,参与到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最新的技术等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时也应该鼓励现有的校内教师去企业兼职或者创办自己的企业,使教师能够获取关于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一手资料,并且也能够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发[2014]6 号)[Z].2014-06-16.

[3] 姜大源.提高现代职教体系学科地位[N].中国教育报,2013-10-01.

[4] 邢晖,李玉珠.高职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全国百余名高职校长透视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09-01.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a)-149-04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