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咏大自然之华兹华斯篇

2015-03-21 02:36马爽欣
文教资料 2015年19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人

马爽欣

(河北经贸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歌咏大自然之华兹华斯篇

马爽欣

(河北经贸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风靡整个欧洲大陆,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写下了许多讴歌大自然的不朽诗篇,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风,并于1843年被授予“桂冠诗人”的英国文坛最荣耀称号,是英国文学史上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最伟大的诗人。本文从华兹华斯的生平出发,主要介绍诗人的自然诗歌,阐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浪漫主义 大自然 华兹华斯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1770年出生的华兹华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的变革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人的创作思想,华兹华斯也不例外,诗人的创作与他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然而,更重要的是社会政治思潮的风起云涌极大地左右着诗人的写作风格,甚至决定着诗人后半生的创作主题。华兹华斯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的一个律师家庭,本应生活无忧,然而不幸的是,他于八岁和十三岁时相继失去了母亲和父亲,成为了一名孤儿,十四岁的华兹华斯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缺乏父母关爱的华兹华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关注美丽的大自然上,恰逢幼年的华兹华斯就读于位于英格兰西北部著名的湖区的一所学校,美丽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眷眷地流连于诧紫的花朵、俊美的小山、迷人的星星、鸣唱的小鸟等一切的自然之物,他以大自然为师,最终成长为一名讴歌大自然的伟大诗人。

1787—1791年的四年间,华兹华斯就读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在这里,他深受年轻共和党人的影响,被“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思想鼓舞,对发生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极大热情及对广大民众的深深的同情。诗人的心总是敏感的,受此革命思潮的鼓舞,华兹华斯曾于1790年和1792年两度访问法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那里年轻的诗人与一位法国姑娘相爱了,他们生了一个女儿,但是由于家人的反对,加之当时的华兹华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他们并未结婚,华兹华斯最终被迫离开了深爱的姑娘和他的女儿,心灵的创伤难以愈合,华兹华斯借由自然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像一朵孤独的云》(I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正是抒发了诗人当时那种不被人理解的孤寂的心情: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①

诗人在诗篇一开始就把自己比喻为一朵孤云,充分显示了诗人当时的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迎着微风起舞翩翩……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尽管身处逆境,但诗人始终饱含期待,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正是一位诗人所传达给我们的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是一位思想传播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行,是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向之学习的好榜样。

“所有美好的诗句都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All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②,华兹华斯倡导直接描述个人的真实情感,把愉悦、兴奋、喜欢等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础,他认为,诗歌的作用就在于给我们熟悉的、日常普通的一事一物一种出人意料的、惊艳的展示,以至于普通农民、孩子甚至流浪者都可以读懂诗歌,欣赏诗歌,正所谓写平凡之物,现自然之美;至于创作诗歌的语言,华兹华斯亦主张使用“最普通的人的语言”,崇尚民间风格,传扬民间传统。然而恰恰由于这一点导致很多中国读者对华兹华斯的诗作并不是很熟悉,换言之,华兹华斯的诗在中国并非很流行,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的诗句及主题看似太过于普通乃至有点“不显眼”,这给翻译者带来了很大难度。越是朴素的语言越是难以用另一种语言展示其原本魅力;其次,华兹华斯这种描写大自然风光之美的佳作在中国并不少见;再次,华兹华斯的诗歌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老庄,提倡一种无为的理论;最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中国读者对他的了解远远不及后来的雪莱、济慈等诗人。然而,这并不能阻碍众多英语学习者及诗歌爱好者对华兹华斯诗歌的热爱,对诗人个人成就的崇拜,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华兹华斯的诗歌被翻译成汉语,受到许许多多学者的高度赞扬。

每一位诗人的创作都与自己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依旧是描写大自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一样了。法国雅各宾派的无情专政打破了诗人对革命的憧憬,拿破仑势力的兴起更使得诗人越发远离政治,当华兹华斯看到原来自己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的革命理想到头来却演变为无情的杀戮时,诗人渐渐失去了之前那种对政治的热情,改变了对待革命的态度,他重新回到了英格兰西北部的美丽湖区,开始了自己与大自然为伴的诗人生涯,寄情于山水,借由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传达自己的情感,对政治的失望,对自然的热爱,成为人们广为爱戴的“湖畔诗人”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诗篇《丁登寺旁》(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我感到

有物令我惊起,它带来了

崇高思想的欢乐,一种超脱之感,

像是有高度融合的东西

来自落日的余晖,

来自大洋和清新的空气,

来自蓝天和人的心灵,

一种动力,一种精神,推动

一切有思想的东西、一切思想的对象

穿过一切东西而运行

(王佐良译,见海岸655-6)

相隔五年,诗人先后两次游丁登寺,思想上产生了巨大差异,这首诗真实地描写了诗人从青春到成熟的心路历程,年轻时的激情澎湃,成熟后的深思熟虑,记载了诗人在认知、道德、思想、态度等方面的成长。诗人从现实生活的喧嚣、浮躁,政治生活的虚伪无奈,重回大自然的怀抱,再次发现大自然是如此纯真、质朴,大自然像一片净土,净化着世人的心灵,我们都来源于大自然,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才能更好地接近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给了诗人成长的空间,是诗人生活的力量、快乐的源泉、创作的动力。在《彩虹》(My Heart Leaps Up)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每当我看见天空的彩虹,

心儿就激烈地跳动。

我年幼的时候就是这样,

现在成人之后还是这样,

但愿到年老时依然这样,

要不,就让我死亡!

儿童是成人之父

我希望自然的爱

能贯穿我的一生。③

短短的一首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童真、纯洁,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崇拜,“儿童乃成人之父”这一名句,适合于在大自然这一环境下,儿童的心灵是质朴的、真实的,儿童比成人更能接近大自然,更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的灵魂,这正是诗人的向往,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都要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自然的灵魂。

华兹华斯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质朴、纯洁,意境高远,尤其擅长描写大自然和普通的人与物,因此常被尊称为自然诗人。1797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Coleridge)相识,二人都经历过对法国大革命由最初的激情满怀到最终的心灰意冷,思想发生了极大转变,前者寄情山水,后者神游异域。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诗集中所收录的诗篇,一反十八世纪以来工整、规矩、辞藻华丽的语言风格,诗句处处清新、自然、灵活、生动,有很强的民间味道,因此,诗集刚一问世便遭到了强烈的批判。为了反击传统文学思想的指责,诗集于1800年再版,并附加了华兹华斯特意为此创作的长诗《序曲》(The Prelude)。《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古典主义的结束,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新诗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序曲》(The Prelude)的创作更是奠定了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基础,《序曲》可以说是华兹华斯的一部自传体长诗,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一生各个阶段的成长历程,从幼年的湖畔生活到在剑桥大学的求学生涯;从日常的家居生活到阿尔卑斯山之旅;从初见伦敦到了解伦敦;从两次法国之行到返回英国乡村……华兹华斯详尽描写了自己近一生的心灵成长之路,同时诗人坚定地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思想:主张用平民的语言述说平民的故事、思想和情感,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1843年,华兹华斯被授予“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这一英国文坛最高荣誉称号,他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Thoreau)在创作风格和创作主题上就深受其影响。

注释:

①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

②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255.

③郭群英.英国文学教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37.

[1]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陈嘉.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人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