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5-03-21 07:32王立新阮仕君聂宗顺王显立
贵州农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毕节市茶园茶叶

王立新, 阮仕君, 聂宗顺, 王显立, 葛 刚

(1.贵州省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贵州 毕节 551700; 2.贵州省毕节市农业委员会, 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王立新1, 阮仕君2, 聂宗顺1, 王显立1, 葛 刚1

(1.贵州省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贵州 毕节 551700; 2.贵州省毕节市农业委员会, 贵州 毕节 551700)

为解决毕节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助推毕节试验区广大农民群众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针对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明确了发展茶产业的特色优势,并从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茶产业; 产业发展; 问题; 对策; 毕节市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贵州是茶树原产地区域(世界上唯一的茶籽化石在晴隆县发现)[1-2]。在贵州,最具特色的茶文化在毕节、威宁一带,威宁县鸡公山遗址的发掘,充分展示了3000多年前先民饮用“罐罐茶”(现称“乌撒烤茶”)的历史风貌。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毕节市茶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茶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茶园规模小、标准化不高、产业化投入不足、茶叶品牌混乱、市场化营销观念落后等。为从根本上解决毕节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助推毕节试验区广大农民群众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笔者以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黔府办发[2014]19号”文件精神[3]为契机,深入茶区调查茶产业发展现状,与茶技干部、茶农、茶企(专业合作社)及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查阅和了解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与做法,提出了针对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1 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全市茶园面积已达704.93 hm2,其中,无性系茶园、无公害认证茶园、有机认证茶园从无到有,分别达636.20 hm2、38.33 hm2和17.87 hm2,其他茶园12.53 hm2;建立了一条40 hm2的茶叶产业示范带,茶园面积超过6.66 hm2的乡镇18个、超过2 hm2的村81个;已投产茶园面积199.27 hm2,同比(下同)增加4.7%;茶产业效益大幅提高,茶叶总产量5 178 t、增长36.08%,产值5.533亿元、增加10.66%。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为主,近年来部分县区引进了金观音、黄金芽、乌牛早、黔湄系列品种试种,长势良好,为改善品种比较单一的突出问题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市有茶叶生产企业96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地级以上龙头企业41个(含省级龙头企业10个);品牌建设有所突破,全市已培育贵州省著名商标9个,清水塘牌“清池翠芽”获得“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称号,茶叶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银奖,纳雍县、金沙县分别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贡茶之乡”,金沙县清池镇、大方县猫场镇荣获“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称号,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金沙县清池镇荣获“贵州省十大古茶树之乡”称号,另外,纳雍县在民革中央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联合18家茶企出资成立了纳雍县平远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出平远春芽、纳雍苗岭红、水东古树茶等地理标志品牌,并成功举办绿色崛起、古荈馨香、同心筑梦、实干兴邦系列品牌推荐活动[4-6];2014年毕节市茶产业协会成功换届,新一届理事会决定以古茶树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为核心,自主打造毕节奢香贡茶地理标志品牌。

2 毕节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起步较晚

尽管毕节市早在明朝初期就有“海马宫”作为民族团结象征的贡茶记载历史,但当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茶叶市场走向低谷,国营和集体茶场逐步解散,所有茶叶基地(茶林)几乎荒废,农户的零星茶业已逐渐萎缩,茶产业发展几近停止。由于市场疲软,进一步打压了茶农的积极性,造成茶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茶园无人管理,甚至毁园改种,如今仅有部分茶园投产,产业基础薄弱。直至《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黔党发[2007]6号”下发后,毕节市茶产业发展才摆上议事日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2013]35号”和《毕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党发[2012]24号”下发后,毕节市茶产业终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2.2 基地零散,管理粗放

全市茶园面积已达704.93 hm2,但分布在全市9个县区,仅纳雍县(230.40 hm2)、金沙县(165.80 hm2)基地规模较大,其余茶园面积都较小。且茶园全部建立在山坡上,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需求量大,这对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茶企来说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需求;不按要求种植茶园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茶园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另外,由于茶园建设周期长,财力、人力投入不足,造成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单一;茶叶加工没有统一的地方标准,均是茶企自主生产,造成茶青采摘混乱、鲜叶老嫩混杂、品质难以保证,经济效益低下。据统计:全市投产茶园平均单产36.13 t/hm2、平均产值277.0万元/hm2,分别占全国平均产量(99.27 t/hm2)、平均产值(639.9万元/hm2)的36.40%和43.29%。

2.3 体制不顺,人才缺乏

由于一些地方忽视了优势茶产业的引导和扶持,造成思路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筹规划与指导,茶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经济效益不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此外,茶叶专业人才缺乏,全市茶叶专业毕业并从事本职工作的在职人员10余人,且没有培训资金、科研经费和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造成茶叶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在品牌建设、推广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等方面缺乏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没有统一的发展思路,综合效益没有很好发挥,严重影响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加工粗放,效益低下

全市现有65座茶叶加工厂,但获得QS认证的仅有31座,其余企业加工厂房还有待完善,加工设备、工艺落后,达不到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茶叶加工标准;更谈不上茶叶初制、精制分工进行,初制标准化、精制规范化、拼配数据化,缺乏科技引导和新产品开发;也谈不上名优茶、高端茶的开发生产,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后劲不足。全市生产的茶产品基本上是“毛茶”,大多数茶叶企业只加工春茶,夏秋茶青利用很少,茶青综合利用率不到30%,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从而挫伤茶农的积极性,不利于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品牌混乱,各自为阵

全市现有贵州省著名商标9个,已注册的品牌有78个,但没有一个在全国、全省,甚至全市叫得响的品牌,就连金沙县号称贵州十大名茶之一的清水塘“清池翠芽”,在本地很多民众也只知道清池茶,不知道“清水塘”这个商标。品牌杂、乱、小,企业各自为阵,一个企业、一片茶园、建一个加工作坊、注册一个商标、创一个品牌,宣传中相互诋毁、竞争中相互杀价,企业只愿自打品牌,不愿协作发展,营销各自为政,市场开发程度低,形不成活力去开拓市场,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另外,加工产品品类单一,除个别企业试产少量红茶外,其余全是绿茶,同质竞争现象突出,这对做大做强茶产业极为不利。

2.6 缺乏宣传,销售渠道狭窄

毕节市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古茶树文化、贡茶文化多彩纷呈,但对其开发利用力度不足,知名度低,在宣传方式上只注重品牌茶叶的荣誉宣传,不注重形象广告宣传,且销售渠道狭窄。经营者缺乏现代营销理念,且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意识薄弱,产品知名度不高,产品包装档次也不高,缺乏统筹发展的能力。全市在省外设立专卖店的企业较少,在省内有专卖店的企业也屈指可数,网络销售纯属空白,几乎没有做企业形象宣传、茶文化宣传,更没有茶叶品牌宣传推介。随着新建茶园的投产,销售问题必将给茶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3 毕节市茶产业的发展优势及发展目标

3.1 发展优势

3.1.1 气候 “高山云雾出好茶”正是对贵州毕节的真实写照。毕节地处乌蒙山腹地,川滇黔锁钥,贵州高原屋脊,长江珠江屏障;位于贵州西北部,地处川、滇、黔3省结合部,为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大部分地方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日照1 231 h、气温13.09℃、降雨量1 129.04 mm、无霜期266 d,森林覆盖率达38.7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昼晚温差大,为茶叶生长的适宜区。

3.1.2 土壤 绿色、有机、天然、无公害是毕节市发展茶产品的根本特征。毕节市地处川、滇、黔结合部,远离都市的繁华和工业的侵染,境内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少,空气清新,土壤以黄壤、黄棕壤、紫沙泥等酸性土壤为主,富含许多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另据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样化验结果显示,境内土壤除局部重金属含量超标外,绝大多数地方均适宜有机茶叶生产,能够在源头上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3.1.3 品质 由于毕节市气候冷凉,造就茶树一方面生长缓慢,有效物质积累多,因而茶树虽然发芽迟缓,但茶芽粗壮、叶片肥厚、新梢持嫩性强,所制茶叶产品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普遍超过40%,栗香味突出。另一方面病虫害发生少,采用绿色防控压力轻,有效杜绝了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有出口业务的赫章县夜郎王茗茶业有限公司、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纳雍县贵茗茶业有限公司、贵州省府茗香茶业有限公司等茶企生产的茶叶产品经检测均达到欧盟标准,是人们首选的安全饮品。

3.1.4 文化 千百年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饮用、食用,世居少数民族参与和创造,历史积淀、汰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毕节市茶叶种植、加工、消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明代贵州著名彝族政治家、女土司奢香夫人以海马宫茶上贡明太祖朱元璋,品之甚喜,厚赏之,夫人建就黔中驿道,海马宫茶绪为贡品,载入《中国茶经》;毕节市纳雍县所产的“姑箐茶”早在清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茶。至今,在毕节市不少地方仍有野生茶树分布。近年来,毕节市纳雍县、金沙县分别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贡茶之乡”,金沙县清池镇、大方县猫场镇荣获“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称号,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金沙县清池镇荣获“贵州省十大古茶树之乡”称号,给毕节市茶产业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

3.2 发展目标

茶是可再生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能充分展现,是一个循环产业,朝阳产业。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保健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的不断调整,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一个前景可观的产业。毕节市茶产业的发展目标:一是用3~5年时间,创建1~2个拉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公共品牌,整合资源,抱团出山,做大做强毕节市茶产业;二是用3~5年时间搞好古茶树挖掘与保护,加强培育现有茶园,积极新建高效、高质量茶园,为加工高品质的茶叶提供可靠质量保障;三是依托各民主党派和农业部帮扶本市的优势,切实加强与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聘请和引进一批茶叶专业人才,整合一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企业,为茶产业提供科技和市场支撑。

4 提升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大力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毕节市茶叶基地发展迅速,但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程度不高,要由注重扩大基地规模向提高基地标准化程度转变。一是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茶园环境清洁化和投入品安全化入手,加快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地认证,按照“建设一片、成活一片、高产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无公害及有机茶叶生产基地。二是加大以新带改建设力度。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对现有良种茶园,按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要求加强茶园管抚或进行茶园低改,确保其丰产优质;对不是良种茶园的要下决心进行淘汰或改建;对需要建立新茶园的地方,通过充分论证,再分期分批繁殖丰产性、适制性和适应性都比较优良的茶苗,高标准建立新茶园。三是要抓好茶叶大板块建设。继续采取建设重点板块,再用板块辐射带动的方式,不断提升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四是注重茶旅结合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快茶林间作、茶园生态养殖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确保生态茶园名副其实;另一方面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和以茶青、茶叶为主的特色菜肴、面点开发,推进茶旅结合协调发展。

4.2 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毕节市茶叶产业人才匮乏,造成茶园管理粗放、加工粗制滥造、茶产业效益低下的现象长期存在。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确保茶叶生产由粗放型向科学要效益转变。一是切实加强对现有茶技干部再深造和茶企管理者的理论提升,鼓励其采取自学、外出考察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杜绝不按科学要求组织茶叶生产的现象发生。二是出台相关政策,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创办各类民间茶叶学校、培训机构,让部分热心茶产业事业的青年通过系统学习,有效掌握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接受先进的营销理念,服务茶产业体系。三是抓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让更多的茶界知名专家紧紧围绕毕节市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优质的茶青原料,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大项目攻关;出台优惠政策加强科技人才引进,让更多的实用人才直接为推进毕节市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四是注重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技术、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茶产业富民目标的实现。

4.3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毕节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96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但大多小、散、乱,生产能力不足、加工能力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要由资本分散投入向注重培植龙头企业转变,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放到比发展茶企数量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积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由企业自由选择,走强强联合之路,着力培育1~2个茶产销联盟(企业集团),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工升级。二是提升企业加工水平。通过增加投入、QS认证等措施,引导和促进精制茶厂的优化改造,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家庭式作坊,提升茶叶的加工水平,生产上档次、高端、优质的茶产品,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三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商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茶叶经济组织,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服务、经营行为规范、价格协调、利益纠纷调解、行业信息调查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茶叶流通;支持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种苗和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原料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的企业和基地,积极引进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落户,合作开发茶叶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茶业综合效益。五是加强金融服务,在市、县(区)创立投融资担保平台,建立完善“担保-贷款-贴息”支持茶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机制;鼓励茶园林权、土地经营使用权、存货、厂房与机器设备、股权等茶产业资源要素的市场化与金融化,着力解决小型茶叶企业贷款难问题;抓好茶叶保险财政补偿保费机制建设,提高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4.4 扩大品牌知名度

市场的竞争不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竞争。毕节市茶叶年产量已达5 178 t,但市场价格却很低,市场占有率不足,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仅有乌撒烤茶、海马宫等少数几个,茶叶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打造知名品牌是提高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一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促进茶叶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跨区域、跨季节、跨品种茶叶拼配技术体系、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二是突破当前以区域抓茶产业的思维方式,树立大品牌、大产区意识,要以毕节市区域公共品牌“毕节真好·乌蒙山宝”为基础,创建1~2个拉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公共品牌,做大做强毕节市茶产业。三是加快推进地理标志与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与认证,构建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机制,把诚信作为品牌的命脉,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四是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积极宣传推荐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把高速公路沿线、主要茶区、旅游景区、宾馆和餐饮企业等建成宣传毕节市高山生态茶品牌的重要窗口;通过大力举办茶艺表演、茶产品展销会、生态原茶·香溢乌蒙茶文化节,有效提升毕节市茶产品、茶品牌的知名度。五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与马连道、吴裕泰、张一元、天福等国内重要茶叶销售渠道合作,到沃尔玛、家乐福等主要超市开设专柜,嫁接旅游景区、酒店、特色餐饮店开设茶吧,建立完善销售渠道。六是以喝茶健康为主题,推动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广泛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形成全民饮茶、爱茶、关心茶的良好氛围。七是借助各民主党派倾力帮扶毕节市的契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市外茶叶直销店、专卖店的建设,拓宽毕节市茶叶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更多的消费者认知、感悟高山生态茶。

[1] 陈明富.古代“茶”、“茶叶”的出现与使用情况考察[J].农业考古,2014(2):266-269.

[2] 王国梁,逯砚秋.中国植茶技术的地理扩散与世界四大茶叶产区[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1):151-157.

[3]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贵州省出台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4(5):55.

[4] 聂宗顺,阮仕君.十二·五毕节地区茶产业发展思路——浙江省茶产业发展考察报告[J].贵州茶叶,2010(4):5-8.

[5] 聂宗顺,阮仕君.毕节市古茶树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对策——赴云南省临沧市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考察报告[J].贵州茶叶,2013(3):25-28.

[6] 任 捷,楼兵干,任明兴,等.中国出口欧盟茶叶质量及风险分析[J].茶叶,2014,40(2):65-68.

(责任编辑: 冯 卫)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ea Industry of Bijie City

WANG Lixin1, RUAN Shijun2, NIE Zongshun1, WANG Xianli1, GE Gang1

(1.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StationofBijieCity,Bijie,Guizhou551700; 2.AgriculturalCommitteeofBijieCity,Bijie,Guizhou551700,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Bijie City, promote synchronous well-off with the nationwide and the whole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Bijie City,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firmed th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tea industry, and then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aspects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base,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alent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transfer,striving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 and increasing brand visibility.

tea indu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Bijie City

2014-12-11; 2015-03-27修回

中共毕节市委政策研究室专题调研课题(2014-27)

王立新(1983-),男,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1375186710@qq.com

1001-3601(2015)05-0286-0255-04

S-9; F326.12

A

猜你喜欢
毕节市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茶园飘香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