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研究进展

2015-03-21 09:50综述董林红审校
护理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初产妇筛查产后

罗 岗 综述;董林红 审校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文献研究】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研究进展

罗 岗 综述;董林红 审校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一个公认的精神健康问题,它对个人、家庭以及孩子的发育都有负面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产妇产后抑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生活中各种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初产妇的配偶——初为人父的男性也开始发生产后抑郁。但人们对新任父亲中该病的概念、流行情况、筛查工具、影响因素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则不甚了解,20世纪 90年代末,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就上述研究角度综述如下,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1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概述

1.1 定义 目前现有的文献对产妇配偶产后抑郁没有一个规范的说法,国外文献常称为“父亲的产后抑郁”(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在产妇产后抑郁的基础上界定产妇配偶产后抑郁[1-2]。产后抑郁是指在产褥期间发生的抑郁,主要表现为持续和严重的情绪低落以及一系列症候[3]。通常在产后4周内出现症状,产后1年内都有可能发病。

1.2 临床表现 与一般抑郁症状相同,主要特征为4方面。(1)情绪方面: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情感淡漠;表现为孤独、害羞、不愿见人或伤心、流泪,甚至焦虑、恐惧、易怒,每到夜间加重。(2)自我评价较低:自暴自弃、自责、自罪,或表现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戒心,与家人关系不协调。(3)创造性思维受损:主动性降低,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下降。(4)对生活时常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表现为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性欲减退,还可能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昏头痛、恶心、胃部灼烧、便秘、呼吸心率加快等,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的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3]。

1.3 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精神症状检查,结合病程进展的规律综合考虑,做出诊断。诊断采用的方法和标准与一般的抑郁症相同。目前,比较常用的是美国精神病学会在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美国精神障碍与行为问题诊断标准IV)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症状中的5条或5条以上,但至少有1条为情绪抑郁或缺乏兴趣或愉悦:(1)情绪抑郁;(2)对全部或大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3)体质量显著下降或增加;(4)失眠或睡眠过度;(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6)疲劳或乏力;(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9)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

笔者认为,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是一个综合诊断过程,严重的情绪症状的急性发作或迅速恶化,必须要认真对待,家庭或者其他需要处理的因素可能会增加患上抑郁症的风险,这在评估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

2 筛查工具

由于对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不了解,家庭及医疗机构对此关注较少,而大部分患有产后抑郁症的男性不会主动去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他们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抑郁症,这样就难以及早发现和诊断,使他们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与治疗。量表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后抑郁的检出率。但是,量表不能确诊,它可以提醒医生进行下一步的诊断及干预。目前常用的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贝克抑郁量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等。

2.1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是一个在国外广泛应用的心理量表,其英文原版是 Cox等1978年编制成的,1987年重新修订。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的Lee等编译成中文版。共10个条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每个条目的描述也分为4级,按其所显示的症状严重程度从无到极重,分别赋值 0~3 分,即:0 分(从未)、1 分(偶尔)、2 分(经常)、3分(总是)。一般用总分为9分作为筛查产后抑郁患者的临界值,用12分作为筛查严重产后抑郁患者的临界值。研究表明,对于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筛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有89.5%的灵敏度和78.2%的特异性,评分>10分就需要考虑进一步临床和精神评估[4]。在香港进行的1项研究证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比贝克抑郁量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能更准确地检测出中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症,它具有91%的敏感性,97%的特异性,评分>10分的起评分整体阳性预测值为57%,阴性预测值为99%[5]。

2.2 贝克抑郁量表 是调查个体抑郁症状的自评量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T.贝克1967年编制。他把抑郁分为3个维度:(1)消极态度或自杀,即悲观和无助等消极情感;(2)躯体症状,即表现为易疲劳、睡眠不好等;(3)操作困难,即感到工作比以前困难。量表通常由21项抑郁症患者常见症状和态度构成,如抑郁、失败感和自杀想法等,由受测者根据有无症状及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回答(0~3评分),各项目评分相加得总分,根据总分高低评定有无抑郁和抑郁严重程度。判断抑郁程度的临界值以下标准可作为参考:总分≤4分,无抑郁或极轻微;5~13 分,轻度;14~20 分,中度;≥21 分,重度。国外的研究表明在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筛查中,贝克抑郁量表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 0.88[6],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3 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 1977年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Sirodff编制,较广泛地用于流行学调查,用以筛查出有抑郁症状的对象,以便进一步检查确诊。与其他抑郁自评量表相比,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更着重于个体的情绪体验,较少涉及抑郁时的躯体症状。共20项问题,按过去1周内出现相应情况或感觉的频度评定:不足1 d者为“没有或基本没有”,1~2 d“少有”,3~4 d“常用”,5~7 d“几乎一直有”。上述顺序依次评分为 3、2、1、0 分。将20项得分相加,总分<15分为无抑郁症状;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状;>20分为肯定有抑郁症状。以≥16分作为筛查的界限分。

上述量表各具特色,在国内外研究中已被广泛使用,趋于成熟。如何更好地将不同筛查量表综合使用,形成最佳的组合方式,进行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评估与诊断,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3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临床特点

3.1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总体估计值为10.4%[7]。文献资料显示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不同,2009—2014年,国外报道分别为8.7%(305例, 瑞典)[8]、1.8%(110例,土耳其)[9]、3.4%~4.0%(409 例,西班牙)[10]、7.2%(260例,葡萄牙)[11]、7.8%(102 例,德国)[12]、5.2%(187 例,香港)[13]、14.3%(133 例, 日本)[14]、5.2%(173 例,巴西)[15];国内报道分别为 10.8%(茅清等[16])、11.4%(李正梅等[17])、43.7%(李玉红等[18])。 世界各地对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报道不一,可能是由于:(1)所选用人群及样本量的大小不同;(2)对被调查者采用的量表及判断界值有差异;(3)不同地区的经济及文化差异。

3.2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先兆症状及发生时机 研究发现,在产褥期,产妇配偶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腰酸背痛、食欲减退等躯体化症状,与国内常模相比,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值显著升高[19-20]。这表明产后早期不良情绪,可能是产后抑郁的先兆。提示对产妇配偶产后发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早筛查及干预,对预防其抑郁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Escribà-Agüir等[10]在对产后 3 个月、产后 12个月的420例产妇及409例产妇配偶进行的研究指出,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在产后3个月为9.3%,产后12个月为4.4%,这表明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概率在减少,而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产后3个月为3.4%,产后12个月为4.0%,发生率基本不变。说明产妇配偶在产后较长的时间内,都有可能发生产后抑郁,因此对于产妇配偶在产后较长时期内的精神状况仍应得到重视。

4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

4.1 与产妇产后抑郁的关系 产妇产后抑郁是其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产妇产后抑郁对家属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应激源,使配偶在短时间内遭受强烈的刺激,并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文献报道: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可导致其配偶明显的焦虑和抑郁[21]。Lung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夫妻之间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22]。金莉等[23]对198对产妇及配偶调查发现,两者的心理状况会相互影响,产妇心理健康程度越高,配偶心理就越健康。若产妇有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则配偶产生不良情绪的可能性就较大。

4.2 产科相关因素 由于对不同的分娩方式存在不同的担忧,剖宫产比自然分娩对产妇配偶的心理影响更大,更容易诱发产妇配偶产后抑郁[24]。不良的妊娠结局,如死胎、死产、畸形儿、新生儿疾病、产妇产时并发症、家庭对婴儿性别的反感等,也是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16]。

4.3 社会心理因素

4.3.1 应激压力 产妇配偶在女性孕产期经历的不良生活事件越多,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多项研究表明[14,16,25],孕期及分娩前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诸如失业、婚姻关系不好、家庭不和睦等,是促发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症的重要诱因。还有居住环境恶劣,家庭经济条件差,产后没有适当的社会支持等,都是引发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4.3.2 角色的突然变化 是引起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一个诱因。男性(产妇配偶)由于对妊娠、分娩、养育子女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分娩、养育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往往与个人的自我实现相冲突,因此造成压力增加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健康心理问题。特别对于年龄<28岁的男性而言,更容易出现产后抑郁[26]。

4.4 其他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男性,抑郁的发病率高,这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说明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男性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和他的个性。既往精神病史,特别是抑郁症病史,也是发生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27]。

5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对婴儿及儿童的影响

5.1 对婴儿的影响 为研究父母情绪与新生儿过分哭闹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分析对比了4 426名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父母的生活状况。结果显示,父亲情绪不好,其孩子过分哭闹的概率,要比父亲情绪好的孩子高2倍[28]。在婴儿养育行为方面,父亲的抑郁情绪影响了其照顾孩子的行为,与孩子间情感、言语的互动交流较少[29]。美国的1项研究显示:1岁以内患产后抑郁的父亲体罚孩子的比例增加3.92倍。由于1岁以内的婴儿尚不理解其行为与随后的惩罚之间的关联,因此,如果被父亲体罚,很可能导致心理伤害[30]。

5.2 对儿童的影响 国外研究报道,抑郁的父亲与孩子间语言、情感交流减少,可导致孩子的语言发展延迟、阅读困难[31]。产妇配偶产后抑郁与儿童难养型气质相关,可导致儿童多动症及行为障碍发生增高,患上儿童精神疾病,这种影响对男孩更为显著[32-33]。可见对于儿童来说,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及身体健康有影响。

6 展望

综上所述,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产妇配偶产后抑郁提供了依据;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症会对孩子的情绪、行为及发育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将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预防,纳入到孕产期保健的范畴中是十分必要的。父亲和母亲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也提示早期筛检的必要:由一方家长的抑郁症,应该引起对另一方家长的临床关注。同样,对父母亲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必须聚焦在夫妻和家庭上,而不是集中在某个人身上。以做到对父母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增加预防和治疗的力度,提高干预效果。

[1]Schumacher M,Zubaran C,White G.Bringing Birth-related Paternal Depression to the Fore[J].Women Birth,2008,21(2):65-70.

[2]Pilyoung K,Swain J.Sad Dads[J].Psychiatry,2007,4(2):35-47.

[3]谢 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0.

[4]Edmondson O J,Psychogiou L,Vlachos H,et al.Depression in Fathers in the Postnatal Period:Assessment of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as a Screening Measure[J].J Affect Disord,2010,125(1/3):365-368.

[5]Lai B P,Tang A K,Lee D T,et al.Detecting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Chinese Men:A Comparison of Three Instruments[J].Psychiatry Res,2010,180(2/3):80-85.

[6]Vieira D M P,Tavares P R,Lessa H B,et al.Validity of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J].Int J Psychiatry Clin Pract,2008,12(1):81-84.

[7]Paulson J F,Bazemore S D.Prenatal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Fathe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ternal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JAMA,2010,303(19):1961-1969.

[8]Kerstis B,Engström G,Sundquist K,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ed Relationship Discord at Childbirth and Parental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ison of Mothers and Fathers in Sweden[J].Ups J Med Sci,2012,117(4):430-438.

[9]Serhan N,Ege E,Ayranci U,et al.Prevale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Mothers and Fathers and Its Correlates[J].J Clin Nurs,2013,22(1/2):279-284.

[10]Escribà-Agüir V,Artazcoz L.Gender Differences in Postpartum Depression: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11,65(4):320-326.

[11]Figueiredo B,Conde A.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Women and Men from Early Pregnancy to 3-Months Postpartum[J].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11,14(3):247-255.

[12]Gawlik S,Muller M,Hoffmann L,et al.Prevalence of Paternal Perinatal Depressiveness and Its Link to Partnership Satisfaction and Birth Concerns[J].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14,17(1):49-56.

[13]Koh Y W,Chui C Y,Tang C S,et al.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aternal Depression from the Antenatal to the Postpartum Perio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tenatal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Fathers in Hong Kong[J].Depress Res Treat,2014,2014:127632.

[14]Nishimura A,Ohashi K.Risk Factors of Paternal Depression in the Early Postnatal Period in Japan[J].Nurs Health Sci,2010,12(1):170-176.

[15]P Pio de Almeida L S,Jansen K,Köhler C A,et al.Working and Short-term Memories are Impaired in Postpartum Depression[J].J Affect Disord,2012,136(3):1238-1242.

[16]茅 清,苏小茵,高玲玲,等.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1):30-33.

[17]李正梅,刘雪琴,陈玉平,等.分娩后初产妇及其配偶抑郁情绪状况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7):3244-3246.

[18]李玉红,傅苏林,谢伦芳,等.产褥期产妇及其配偶的抑郁现况调查[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44(4):506-508.

[19]吴 丹.产褥期初产妇及其配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2,19(8):31-32.

[20]曹 霞.产褥期初产妇及其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12):2000-2001.

[21]肖凤新,陈东萍,冯 燕.产后抑郁症发病时对产妇配偶的情绪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8):21.

[22]Lung F W,Chiang T L,Lin S J,et al.Parental Mental Health and Child Development from Six to Thirty-six Months in a Birth Cohort Study in Taiwan[J].J Perinat Med,2009,37(4):397-402.

[23]金 莉,方美丽,娄风兰.初产妇及其配偶心理健康水平和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8,23(8):35-36.

[24]李正梅,梁海英,李志云,等.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配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3):1539-1542.

[25]Demontigny F,Girard M E,Lacharité C,et al.Psychosoci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ternal Postnatal Depression[J].J Affect Disord,2013,150(1):44-49.

[26]Bergström M.Depressive Symptoms in New First-time Fathers:Associations with Age,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nd Antenata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Birth,2013,40(1):32-38.

[27]Ramchandani P G,Stein A,O’Connor T G,et al.Depression in Men in the Postnatal Period and Later Child Psychopathology:A Population Cohort Study[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8,47(4):390-398.

[28]Van den Berg M P,van der Ende J,Crijnen A A,et al.P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Pregnancy are Related to Excessive Infant Crying[J].Pediatrics,2009,124(1):96-103.

[29]李玉红,谢伦芳,钱小静,等.产褥期新生儿父亲抑郁情绪及对养育行为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9):821-822.

[30]Davis R N,Davis M M,Freed G L,et al.Fathers’Depression Related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renting Behaviors with 1-Year-Old Children[J].Pediatrics,2011,127(4):612-618.

[31]Paulson J F,Keefe H A,Leiferman J A.Early Parental Depression and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9,50(3):254-262.

[32]Hanington L,Ramchandani P,Stein A.Parental Depression and Child Temperament:Assessing Child to Parent Effects in Alongitudinal Population Study[J].Infant Behav Dev,2010,33(1):88-95.

[33]Ramchandani P G,O’Connor T G,Evans J,et al.The Effects of Pre-and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Fathers:A Natural Experiment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Depression on Offspring[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8,49(10):1069-1078.

R473.71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8.026

2014-11-20

罗 岗(1972-),女,江西南昌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审校人简介]董林红(1961-),女,广西河池人,本科学历,主任医师,科主任。

陈伶俐]

猜你喜欢
初产妇筛查产后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