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水利”浅析

2015-03-23 17:09彤,邱
东北水利水电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水利融合思维

赵 彤,邱 春

(1.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 长春 130021;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610065)

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水利”浅析

赵 彤1,邱 春2

(1.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 长春 130021;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610065)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全方位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由其衍生的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将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文章对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特征、意义等进行阐述和分析,结合实践,指出水利行业应借鉴互联网思维,抓住机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实现“互联网+水利”的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水利信息化

1 互联网作用及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以其便捷的信息沟通功能和廉价等优势,迅速地在全世界普及。如今,互联网给世界的带来的变化,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判断和预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

1.1研究缘起

互联网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的工具,更是构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平台。在不同社会层面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催化着社会生产力,使之产生一次革命性飞跃。

从技术角度上讲,互联网最突出的特点是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廉。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人类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工具。实践表明,为资源交换和信息交互,互联网成为各种各样的主体建立起来的一种资源共享与整合平台。

1.2作用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同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一样,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力。但不同的是,过去的新技术革命都是着眼于对人类社会客体的改造,如新能源、新技术等。而互联网技术则是着眼于提高人类社会主体的能力,它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知识的理解。通过互联网,知识可以实现全社会共享、并进行人工拓展。互联网将单个电脑汇集为一个整体,将“单个智慧”整合为“集体智慧”。因此,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将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地发掘人类智力资源,即通过对劳动者自身这一生产要素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对其他生产要素,包括能源、物资的效能的充分发挥,产生倍增作用。

1.3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毫无疑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当今科技的强大影响力,信息优势已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互联网兼具经济与社会双重属性,归根结底是因为其是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工具,它还必将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及上层建筑的进一步完善。当今,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特别是思想的影响,最为全面而深刻。

2 互联网思维及特点

人类社会历程的大飞跃,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物质催化,甚至不是技术催化,而本质是思维工具的迭代。一种技术由工具属性渗透到社会生活,再到重塑社会群体价值观,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例如,珍妮纺纱机,从作为一项新技术到改变纺织行业,再到后来被定义为工业革命的肇始,影响东西方经济格局,跨度是几十年。互联网也同样如此。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沟通能力,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迅速地改变和重塑着人类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维方法等。

2.1产生

在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农民;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资本、机器及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是数据,二是知识工作者。同时,社会管理也由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模式。

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互通、合作共享,是符合互联网时代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互动”的本质,是“民主”;“联接”的本质,是“开放”;“网络”的本质,是“平等”。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当前,这种思维已经不再局限于互联网,正在逐渐扩散,开始并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稀缺经济学,而互联网时代则是丰饶经济学。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代表生产力发展到达了相当的水平,开始对固有的社会关系及其理论体系构成冲击。原有壁垒森严的各类行业固有分界土崩瓦解。于是各类跨界融合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适应并反映这种时代变化需求的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

2.2主要特点

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在思维层面的逻辑。互联网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平等理念。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因此,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其内在的精神,就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

2)开放精神。互联网一直倡导的就是开放精神。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不同行业和生活经历的人,可就不同话题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边界,丰富了知识。开放意味着资源、信息等垄断的式微与消解,并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

3)创新思维。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它自身就是一个创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打破旧有条条框框的束缚,重新分化组合,直到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为止。跨界融合是创新的客观表现之一,却是互联网思维最引人瞩目的表象。

4)集聚效应。即全民参与。因为,只有劳动者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互联网为全民参与提供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平台,为实现协作共享提供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讲,参与各方,机会均等,互联互通。

5)以人为本。互联网时代,也是丰饶经济学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使私人订制具备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借由互联网思维,经过大数据的过滤、分析,由海量信息提炼出丰富而具体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互联网以低廉的成本、高效的信息交换,使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这也是对人性的最大尊重。

简而言之,互联网是建立在平等、开放基础之上,互联网思维也必然体现着平等、开放等特征。平等、开放意味着民主,意味着人性化,是人类进步的基本力量。同时,互联网具有创新性、通用性、交互性、共享性等本质属性,具有规模性、扁平性、集聚性、便捷性和普惠性等独特优势。这些因素的叠加,并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为互联网思维提供广阔而巨大的发展空间。

3 “互联网+”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地演变,并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通俗而言,“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3.1特征

1)创新驱动跨界融合。这正是互联网特质的具体体现,即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进行自我革命,发挥创新的力量。“+”就是跨界,就是重塑融合。创新力量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呈现一个新的格局,才会产生跨界融合。通过融合协同,群体智能才能得以发挥,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宽广。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处于集成创新和跨界融合爆发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信息技术与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领域交叉融合,带动着几乎遍及所有领域的群体性技术和产业革命。以用户至上、多方参与、开放共享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思维快速地全方位渗透人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普及与深化,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导致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地变化。虚拟社会的治理与传统社会的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使“地球村”里人际间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便捷、高效。

3)尊重人性。人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所有强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是对个体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同时,“互联网+”变革着公共服务方式。互联网促进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供给与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均等化水平,提高民生服务的普惠程度。社交网络、移动互联、即时通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广泛应用,拓展了人际交往空间,网络社会加速形成。

4)开放互动。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消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在全球范围,让研发实现价值。这种交流互动的规模与日俱增。例如,仅谷歌每天的在线翻译就达到10亿次,相当于全球一年人工的翻译量。互联网作为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化、网络化融合创新大平台,不断激发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活力。因此,互联网极大地降低全社会的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成为创新的沃土。

5)广泛连接。在一个网状社会,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与厚度决定的。一定意义上而言,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价值就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信息含量决定价值。连接一切可能的节点是“互联网+”的目标。

2014年4月24日至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2015年6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在《人民论坛》指出,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2014年互联网网民数突破6.4亿,普及率接近48%,今年底4G用户预计将突破4亿。

3.2意义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载体和关键要素,通过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创新驱动、开放共享、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经济形态。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相比,“互联网+”更侧重于跨行业、跨领域的网络化连接和信息流动,更强调平台化的数据汇集与深度应用。“互联网+”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及“互联网+”也不例外。尤其,越是高科技的东西,其所隐藏的风险性也可能越大,其脆弱性也需就越突出。例如,网络安全问题,引起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给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因为复杂多元,使人的思维变得更加开放敏捷同时,也使思维变得“碎片化”和肤浅化。这既有利于全球共识的形成,但又会导致思想文化的多元和碰撞。总之,“互联网+”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如何在实践中趋利避害,值得人们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

4 “互联网+水利”

就行业而言,“互联网+水利”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水利”,应重点促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其与防汛、水资源及水文等传统水利业务的融合,创新水利业务管理,以实现少人管理、无人值守的采集模式。同时,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手段,实现水利的管理、服务、决策工作更加精确、动态、智能。一旦条件成熟,将逐渐实现跨界融合。

在“智慧水利”思想的潮流引领下,打破传统水利壁垒,水利行业理念将逐渐发生转型与升级。从其他全行业来看,在“互联网+”的实现路径中,存在着由下游到上游、自外围到核心逐步发展的规律。“互联网+水利”可以沿着下述路径进行探索。

1)水利要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改造升级,来提升水利业务系统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水利业务以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随着数据资源的日益丰富,以及水利各业务系统内部数据整合,逐步实现水利各业务系统间的跨专业融合。水利行业应借鉴相关经验,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水利数据采集、传输做起,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各类各专业水利数据的采集进行整合;通过大数据及云计算,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最终提供各类水利专业的服务。

3)随着水利行业开放程度和水平的提升,行业知识整合逐步完成及创新能力日渐成熟,实现水利与周边行业,例如,与气象、农业、能源、环保等行业,从而真正形成大水利的产业格局。

上述各点是“互联网+水利”的不同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先后顺序,哪个能做、哪个好做先做哪个。因为在实践中,水利各专业的业务成熟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就像大水漫过山谷洼地一样,条件成熟的先开展,以更高的开放水平和创新能力,带动、融合甚至兼并其他专业。这一过程可能如惊涛骇浪般大潮汹涌,也可能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在“互联网+水利”的实践过程中,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将逐步向精准化、融合化、开放、智能决策、服务公众等方向转变。

5 结语

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展现出强大的活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长期积累,及其发展的技术手段及衍生的思维方式与社会生产的各类行业相互融合,产生了质变,这也许是“互联网+”的真相。作为一个相对传统而封闭的行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水利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互联网+水利”的实施,将推动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TP301

A

1002-0624(2015)10-0059-04

2015-07-06

猜你喜欢
水利融合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