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2015-03-24 08:19黄金生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23期

黄金生

(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 浙江 温岭 31751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黄金生

(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浙江温岭317511)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观察处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麻醉处理方法以及治疗结局。结果:本次治疗中,所有患者均没有因手术而导致死亡,术后由于过于严重或者合并尚较多而死亡者7例,死亡率为10.4%。,死因包括并发肺部感染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余60例患者康复出院。患者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诱导过程较为平稳,结束手术后短时间内即处于苏醒状态。结论:全面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适合的麻醉方法,控制麻醉药用量等,可以使手术麻醉风险降低,有助于成功完成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方式;临床麻醉处理

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交通事故发生率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持续增高,导致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数量呈逐年增高趋势。患者突然受伤,出血量较多,且经常伴有弥漫性脑肿胀、脑挫裂伤、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发生高碳酸血症、休克、缺氧等病变,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为顺利进行抢救手术,必须重视麻醉处理,笔者结合本院数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7例,包括男性41例,女性26例;年龄17~65岁,平均(38.7±1.4)岁;致伤原因:硬物击伤3例,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伤43例,其他原因致伤3例;入院后初步诊断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硬膜外血肿27例,硬膜下血肿28例;GCS评分结果:低于5分者19例,6~9分之间者41例;超过10分者7例;其中出现肾与泌尿系统损伤且伴有盘骨骨折例7例,腹腔脏器损伤例10例;合并脑疝者17例,血气胸3例,发生四肢骨折者34例;患者均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呕吐与恶心症状,巴彬斯基征出现阳性反应。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取0.5mg阿托品对患者行肌肉注射,待其入室后确保气道保持通常,吸除鼻腔、咽中的血性液与呕吐物,将患者的静脉于麻醉前开放。连续常规监测患者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尿量、血压、心电图与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果有必要,应监测中心静脉压,进行有创测压,静脉滴注脱水机甘露醇,使患者的脑水肿程度降低。另外,还可以静脉滴注10~15mg 地塞米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术中主要选择林格氏液作为输液晶体液,以万汶为胶体液。按照1:2~3的比例混合晶体液和胶体液。以患者的出血量及血细胞比容为依据,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输血和具体的输血量。

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将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1mg/kg,咪达唑仑0.03~0.05 mg/kg,异丙酚1.5~2.0 mg/kg由静脉处给药,快速完成诱导插管,机器控制呼吸机,约8~10ml/kg的潮气量,12次/min的呼吸频率,在适当过度通气调节后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保持在25~30mgHg之间。插入与拔出气管导管及吸痰时可适当将麻醉加深,避免刺激患者。麻醉过程中可间断吸入异氟醚,并追加维库溴胺将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持续输注以维持麻醉。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调整麻醉药量,若有必要可以适当控制和降低血压。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表格统计并录入本次研究患者临床数据,计量数据表示为均值±均方差。

2.结果

本次治疗中,所有患者均没有因手术而导致死亡,术后由于过于严重或者合并尚较多而死亡者7例,死亡率为10.4%。,死因包括并发肺部感染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余60例患者康复出院。

3.讨论

大多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发生高碳酸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呼吸暂停、呼吸道梗死、缺氧等病变,很可能导致死亡。

首先,应监测患者体征与呼吸道是否畅通,观察损伤部位,是否存在脑疝症状或循环障碍,维持脑灌注处于最佳状态;观察患者气道是否通畅,例如呕吐、误吸、舌后坠等,及时发现和去除导致通气障碍的因素。其次,尽可能使患者在麻醉维持期与使麻醉诱导期保持平稳,以免由于胸腹腔内压力而导致呛咳与憋气。可在静脉输注芬太尼后注药,避免出现交感反应。选取丙泊酚实施全身麻醉诱导,能够促进颅内压降低,使血流量减少。最后是监测手术过程,包括病情、体征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避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有患者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诱导过程较为平稳,结束手术后短时间内即处于苏醒状态。若患者术前有严重意识障碍,伤情严重,且术后仍然存在意识障碍,均保留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若患者术前存在意识,且呼吸正常,完成手术待患者充分清醒、吸痰后将气管导管拔出,患者较安静、躁动少,问答清楚,没有出现呕吐、恶心等明显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临床麻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适合的麻醉方法,控制麻醉药用量等,将手术麻醉风险降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董维猛. 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探讨.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2(4):105+107.

[2]李林. 麻醉处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5(24):175-176.

[3]裘伟琪,乐海伟. 急性颅脑损伤手术的麻醉处理. 浙江创伤外科,2010,18(2):246-247.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5)23-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