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综述

2015-03-24 00:50许琼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儿童幼儿管理

许琼华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综述

许琼华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通过对近十年来的文献检索,发现儿童行为管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儿童行为管理的描述和解释;二是关于儿童行为管理的策略。分析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外儿童行为管理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儿童行为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综述

行为管理是儿童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又感到头疼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行为管理的研究,本文拟就儿童行为管理研究做简要梳理。笔者分别以“行为管理”和“儿童行为管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阅了最近10年(2004-2013)的文献资料,通过筛选题目和摘要,获得有关“行为管理”研究的文献共17篇,其中期刊文献16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代表性文献:关于中小学行为管理研究共11篇,包括:陈桂生2篇(2007年,2011年);苏州大学赵振杰2篇(2004年);刘翠兰、张金福(2005年);邱高明、吕济彩(2008年);陈卫萍(2008年);杨延昌(2010年);刘清梅(2010年);罗高峰、王涛(2007年)等10篇文献集中探讨行为管理的含义及对中小学生行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曹书阳的硕士论文(2008年)探讨高中校规的问题。涉及幼儿行为管理只有6篇文献:包括黄开宇在2014年福建教育(学前版)发表系列论文4篇,以及笔者2篇论文(2008年,2009年)。国内的研究者均来自高等学校。关于著作类,国内没有相关的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4本均为国外译著,分别是:《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美]托马斯·J. 泽波利,2004)、《理解儿童的行为——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指南》([澳]吉丽莲·罗德,2008)、《儿童行为管理》([英]希拉·里德尔-利奇,2009)、《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管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美]约翰·W.马格,2012)。有关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的期刊和著作共有21篇(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涉及幼儿行为管理内容更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儿童行为管理的描述和解释;二是关于儿童行为管理的策略。本文拟从以上两点进行综述,分析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现状,结合国外儿童行为管理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具体建议。

一、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的内容

(一)关于儿童行为管理的描述和解释

1.儿童行为管理的含义

泽波利指出,行为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行为、先行事件、结果、刺激、反应、强化、惩罚,以及暗示和线索。行为管理策略包括多种用来增加恰当行为、减少不良行为,以及传授新行为的技术。[1]27

罗德认为,行为管理要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帮助儿童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和具有特定社会与文化完全能力的社会成员。该定义包括了保护、养育、鼓励和教育等促成社会化的多个概念。行为管理目标可分为三个:一是短期目标:减少或消除儿童的不适当行为和增加儿童的适宜行为;二是长期目标:帮助儿童学到有效的共同技巧以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发展其自律、责任心和合作精神;三是教育目标:通过课程帮助儿童了解社会习俗和规范。[2]53-56

里德尔——利奇指出:“行为管理是指恰当回应不同形式的行为,通识恰当地管理环境,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相关个人的压力”。成人应增强儿童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相应的技巧和能力,支持儿童去学习怎样管理自己的行为。[3]7

马格对儿童行为管理没有明确定义,他强调行为管理并非易事,也远远不只是对“干得好”给予奖赏或“干得差”给予惩罚,减少学生挑战性行为只是行为管理的一小部分,行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学生的良好行为,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自我管理。[4]

国内首次提出行为管理概念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桂生教授,他指出:所谓学生行为管理,简称管理,其中包括学生在校生活和活动的组织,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约束和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并从“行为管理”概念中发展出“行为指导”,认为前者是对学生的违规行为加以强制性约束,而对学生行为中良好苗头或者是学生有违规倾向的某种行为,如因势利导,也能把它引向正面的、积极的方向,这属于“行为指导”,是一种机智的“管理”。[5]1-11

笔者对幼儿行为管理的界定是:行为管理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理念,采取恰当方法对幼儿在集体活动、游戏、生活活动中各种行为进行观察、指导和干预,养成幼儿良好学习、交往和生活习惯,最终实现早期自我管理。[6]

2.行为研究的不同学科视野

行为管理的目标是调控与引导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在课堂中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上,基于这样的目的,行为管理必然将行为作为研究基础。对儿童的行为研究包括各种心理学流派,为教师在行为管理中对儿童的引导和控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依据。

泽波利主要是基于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包括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等人的理论)来分析行为的,关注的是可观察和测量到的外显行为,并以此理念为指导提出行为管理的操作方法。

罗德指出正常儿童发展的主要区域包括生理、语言、智力、社会、情感和道德发展。其中涉及埃里克森、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理论。

里德尔——利奇则运用各种心理学派的观点来研究行为,她先从行为主义、社会学习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来阐述儿童行为习得的过程,再分析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最后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说明儿童的需要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马格列举了五种“解释行为起源”的理论:生物机体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起源在于学生自身;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却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认知过程进行学习同样重要;生态学、社会学主张学生行为本身并不存在适当与否的问题,在审视学生行为时要考虑特定的文化场合。

黄开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的需要与失范行为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幼儿具有独处、选择、所有权、关注、成功和挑战以及爱与接纳的需要,幼儿失范行为的产生有时候与幼儿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有一定关系。[7]

(二)关于儿童行为管理策略的研究

1.预防问题行为产生的策略

(1)提供良好的环境

罗德认为问题的预防首先是来自于对物质与心理环境的关注。物质环境中的因素包括:吵闹的程度,活跃的程度,空间的安排(空间、时间)、休息、私密、打扰、特定的同伴团体;心理环境包括:安全、尊重、独立、归属感、人际关系。如果儿童关于安全、尊重、独立、归属感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们会感到情感受挫而表现出种种不适宜的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适合儿童的课程能有效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2]61-71

泽波利指出,由于婴儿和学龄前儿童有其独特的特点,行为管理特别需要强调如何改进儿童所处环境的质量。[1]307

马格认为能预料并预防行为问题产生的行为管理技术才是最好的。当教师对环境进行调整,就可以将问题行为降至最少。[4]182

里德尔——利奇主张通过发展儿童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加儿童的能力,设置关注积极行为的规则,使用赞扬和鼓励等有效策略,避免儿童出现不受欢迎的行为;而且要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便于儿童进行认知和探索。[3]89-113

黄开宇提出类似的主张:强调课堂管理重在预防,在环境设计上合理安排幼儿的座位;事先制订策略、机智地传达规则是高效课堂管理、高效课堂的前提,在活动开展前细密设想、周到布置,是减少幼儿行为失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时,还要建立强化、激励系统。[8]

(2)制定与执行规范

马格把规范看作是课堂环境的一部分,教师不仅要求违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遵守规则的学生给予强化。开学第一天,教师就要和学生商定规则,并确保落实。[4]P176

里德尔——利奇强调规则不能是关注儿童消极行为的,而应该关注其积极行为。要做到规则有效,还要反思规则是否公平、简单?儿童是否知道并理解违反规定的后果,规则的运用是否一致?[3]97

陈桂生认为,学生日常行为要依照通行或约定的行为规范进行评价,并按照规范管理学生的行为。学生行为管理是否合情合理,与规范本身是否恰当相关;规范管理如果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社会精神,可使学生自主地发展。[5]1-11

(3)提供适合儿童的课程

马格提出了课程调整、导向教学等各种预防技术和方法。教师要安排好难度相似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将有关内容看作是有意义的。当学生投入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时,他们就不会去从事破坏性行为了。通过导向教学,运用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4]156

罗德认为,如果提供给儿童的活动太困难或无挑战性,儿童容易以不适当行为回应,教师要给不断变化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儿童提供一套合适的课程,让孩子有挑战自我的机会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2]72

黄开宇指出,幼儿是否产生失范行为,往往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审视教学设计,减少幼儿的失范行为;要视儿童的失范行为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更多关注这些幼儿,教师要微调教学设计,以达成有效的行为管理。[9]

2.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1)行为方法

行为方法强调通过确切地告知儿童教师所期望或反对的行为,伴以各种强化方式,对儿童的行为给予矫正。常用的策略有: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塑造、代币制、行为合同、泛化等。[1]147-170 [4]53-61

其他研究者指出,好学生游戏应该成为班级行为管理的一种新方法;[10]行为契约作为一种常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可帮助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11]

(2)认知行为矫正方法

认知行为矫正方法(即认知的A-B-C模式,如图1)成为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个体认知以及行为、认知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影响,因此,要改变个体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认知。这类方法主要有自我指导训练;归因再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等;[1]180-204[4]284-291马格还提出认知重构的方法[4]292:转变学生非理性的信念和消极自我认知,促进其行为的积极变化。

图1 认知的A-B-C模式

有学者反思,我国传统课堂管理更多倾向于行为控制和程式化的问题解决,有明显他律倾向,存在很大弊端。而以人本主义为指导的课堂行为管理策略,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责任感,启发学生的自律意识。[12]

3.对“惩罚”方法的反思

国外的研究者对针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惩罚”方法持谨慎态度,认为惩罚不仅具有副作用,影响儿童的行为方式和与成人的互动,而且会带来不良后果。[2]74惩罚是最经常被运用、错用和滥用的行为管理技术,具有副作用和局限性。惩罚的结果是减少和消除学生的不适当行为,只有在正强化等技术失效后我们才将惩罚作为最后的手段加以使用。[4]250

陈桂生认为,批评与表扬是不费力的管理手段而被教师滥用。惩罚或奖励仍是调节学生行为的手段,但不只是为了调节学生的行为,更重要是藉以树立规范本身的权威。[5]1-11

有学者批判,因为对科学的强化、惩罚和权力运用理解不到位,出现错用、误用甚至滥用,导致难以实现预期的行为管理目标。[13]

二、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一)现状评价

1. 对“行为管理”没有权威的界定

“行为管理”一词可以说是舶来品,缺乏一致性的定义,通过对以上几种定义的梳理,把握儿童行为管理的定义要注意两点:一是儿童行为管理目标在于促进积极行为,减少儿童不良行为;第二,有效的行为管理在于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并且最终要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2.注重理论取向的多元化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在行为管理理论或策略中都有所体现,而社会学、生态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成果也为行为管理研究所利用。各种不同理论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思路,为行为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行为管理有了其基本的理论基础。

3.策略是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儿童问题行为是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各种问题行为。儿童行为管理的策略是儿童行为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者都主张行为管理中对问题行为的预防比纠正更重要,主要是通过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以及提供适合儿童的课程实现的。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行为方法成为行为管理的主要模式,随着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研究展望

在我国,儿童行为管理研究工作还停留在零星的、不系统的经验总结性的状态,其研究现状与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很不适应,无法满足行为管理实践的需要。我国幼教界屡次引发生教师“虐童事件”而引发轩然大波,幼儿教师虐童背后原因复杂,但从一个侧面看出幼儿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行为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国外儿童行为管理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1.应加强中国本土化的儿童行为管理研究

介绍和学习国外儿童行为管理的研究成果,但要注意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时考虑文化传统和国情,应从行为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入手,深入研究行为管理策略,把行为管理研究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儿童行为管理实践中,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儿童行为管理研究,使行为管理科学化。

2.应加强实证研究

目前我国儿童行为管理研究十分薄弱,并且仅有的研究主要是经验总结,缺乏有深度、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缺少实证数据的支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针对现象提出的建议和策略需要更进一步的验证性实验研究。

3.应加强职前和职后的幼儿教师的行为管理培训

幼儿行为管理如此重要,教师非常重视和关心与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然而,我国教师培养计划却将这一方面技能的训练搁置一旁,大多职前教师均未接受过儿童行为问题处理等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即使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课程中稍有提及,但也是一带而过,未受重视。应加强职前和职后的幼儿教师行为管理培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幼儿教育工作者,并让幼儿教师学到更多适宜的行为管理方法,以提供优质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1] 托马斯·J. 泽波利.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M].关丹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

[2] 吉丽莲·罗德.理解儿童的行为[M].毛曙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希拉·里德尔-利奇.儿童行为管理[M]. 刘晶波,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约翰·W.马格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管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M].郑威廉,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 陈桂生.“学生行为管理”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6] 许琼华. 幼儿行为管理的含义、误区及策略[J].山东教育(下半月),2009(10):8-10.

[7] 黄开宇.儿童行为管理的心理学视角[J].福建教育(学前),2014(10):37-38.

[8] 黄开宇.幼儿行为管理的环境技术视角[J].福建教育(学前),2014(1、2):52-54.

[9] 黄开宇.儿童行为管理的教师与教学设计视角[J].福建教育(学前),2014(4):31-34.

[10] 罗高峰,王涛.好学生游戏:班级行为管理的一种新方法[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3):10-12.

[11] 邱高明,吕济彩.浅谈行为契约在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2):48-49.

[12] 杨延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行为管理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5):17-19.

[13] 刘清梅.正确理解和运用强化、惩罚与权力,促进中小学学生行为管理科学化[J].甘肃高专学报,2010(6):112-114.

[责任编辑 张雁影]

A Review of Children Behavior Management

XU Qiong-hua

(Quan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China)

After study the reviews of the past decade, we found that: researches on children behavior management are about the two dimensions: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children behavior management, and the strategies to managing children’s behavior.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es conducted in children’s behavior management, and try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study in this area.

children; behavior management; review

2015-01-24;

2015-05-10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滚动课题

许琼华,女,福建莆田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G617

A

2095-770X(2015)05-0072-04

猜你喜欢
儿童幼儿管理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