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资格证制度背景下高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2015-03-27 14:23佟秀莲王冬岩张国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资格证心理压力考试

佟秀莲,王冬岩,张国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新教师资格证制度背景下高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佟秀莲,王冬岩,张国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个体心理压力大容易造成许多身心健康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新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出台、实施,给高师大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本文结合形势从社会环境、个体主观因素等方面,对新教师资格证制度背景下高师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引导大学生及早了解形势,正确看待新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并积极准备,以便将来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成为优秀教师,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并及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新教师资格证制度;大学生;心理压力

所谓心理压力,就是个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情绪波动和生理变化的程度,心理压力大容易造成个体的许多身心健康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从业的许可证,根据我国1995年发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公民只需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便可终身为教师。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就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多年来,教师行业在所有人眼里,几乎和公务员一样,是可以干到退休的“铁饭碗”。然而在2012年9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从“入门一考”到“5年一检”,教师资格考试将不再终身有效,特别是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从2012年入学的新生开始,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

这一新制度的实施,给高师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制度意义重大,从微观上讲,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积极做好准备,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成为合格教师,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宏观上讲,是影响到新的教师资格证制度能否落到实处,切实发挥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作用的大问题。而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这一新制度,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及成因,因此本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师范类大学生中整班选取不同专业的一、二年级的本、专科学生作为被试,采取不记名、小团体测查的形式统一施测,统一指导语。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3份,有效回收率为90.2%。

1.2调查工具由于这方面没有现成问卷,因此采用自制问卷,由10个测题组成,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新的教师资格证制度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点。

2 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教师资格证制度背景下高师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困惑,比如不了解考试制度的具体内容、程序,不知道该为考试做哪些准备,调查中有58%的学生对新教师资格证制度了解一点点,40%完全不了解。对新教师资格证制度38%不赞成,觉得有一点点道理的占41%。二是从情绪上出现心理不平衡,产生消极情绪,61%的大学生觉得自己赶上了,挺倒霉,64%的学生担心自己考试不合格,19%的学生很担心,也很烦恼。三是从行动上比较盲目,采取回避、拖延的方法。认为应该做好复习计划,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占40%,而有46%的大学生估计到时候能抄,不做相应准备,对新教师资格证制度只是平时听说一些的占69%,主动去问清楚的只有8%,可见新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很多大学生的态度也不够理性。如果认识上模糊,情绪上消极,行动上被动,势必会导致很多人不能顺利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而这样的结果会使他们灰心,抱怨,导致更多的个人问题,乃至社会问题,造成恶性循环。

3 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压力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物性的、社会环境性的和精神性的。结合本次调查,我们主要从社会环境性、精神性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社会环境性因素,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分为两方面: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等;还有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等。一般来讲,当一个人面临变化的社会情境时,他会不自觉地处于自我防卫状态,常常会自信心不足,害怕、紧张,感到更大的压力。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之前,师范类大学生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之后,就必须通过参加专门的考试才能获取,这对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制度变革,还是由宽松到严格,造成压力是必然的。而且凡是考试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学生造成压力,大学生本来就面临较多的考试,环境中的压力源越多,单位事件上的压力就会越大[1]。

任何一项改革在实施之初,人们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这是因为改革给人的未来带来不确定性,使人们的安全需要受到了威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排列的五个部分,即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称为社交需要)、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其中安全需要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工作等方面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比较低级,但是力量却很强大。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当个体缺乏安全感时,感到自己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从而变得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好”的,因此出现烦恼抱怨、指责反对的反应也就在所难免。

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情绪,调查中有64%的学生担心自己考不过,由于新制度颁布、实施时间比较短,社会提供的相关资讯还比较少,学生无从了解考题的范围、类型、难度以及考试通过率等等,当个体不能从社会现实中获得经验,以推测出大致的行为结果时,就容易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大学生需要在行动上,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时间、内容、形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计划地去做相应的准备,当我们对面临的任务有所准备时,压力会减轻很多;同时要培养积极心态,重视自己在行动过程中的努力,减轻对结果的重视程度;还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毕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从而树立自信心,以此激发个体的意志力和潜能,在恰当地评价自己的知识、能力等内在因素的前提下,相信自己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相信自己能成功。根据沃尔帕的交互抑制原理,人不可能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当一个人处于自信放松状态时,紧张焦虑的情绪就会被减弱、消除[2]。

社会支持感受与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3],从社会支持方面来看,由于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是新事物,对这一制度的具体相关问题,家长、教师也缺乏全面的了解,考试辅导体系还在起步阶段,社会支持系统还不能为学生的诸多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也就不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压力。

第二,精神性的因素,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识结构、动机冲突、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等。

认识上的模糊导致无谓的压力。从改革来讲,很多大学生对改革的精神缺乏系统地认识,不能站在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改革,不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改革的意义,调查中有58%的学生对新教师资格证制度了解一点点,40%完全不了解,对改革完全赞成的只有6%。与模糊的认知、不认可的态度相伴随的是消极的情绪,导致的是被动的行为。教师资格证制度在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已久,并在其本国的教师专业化进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实施这一制度,正是为了优化教师队伍,为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最大化地促进教师职业化,这是大势所趋,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没有退路,必须勇敢、理性地去面对。从职业志向来讲,38%的学生当教师的理由是父母的期望,55%的学生是为了谋生,而觉得这个职业光荣、神圣,自己感兴趣的只占28%,缺乏巩固的专业思想、坚定的职业志向,在考验面前就缺乏理性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自然没有抗压的动力。因此这项改革可以说是大学生职业志向的试金石,有坚定的理想,想要成为优秀教师的大学生会把这个考试当成是学习、提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学习,把自己打造成更加专业的合格教师;而本来就志向模糊,想要混个工作,并不是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人,就容易消极被动、知难而退了。

动机冲突会增加个体的心理压力。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把动机冲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双趋式的动机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动机冲突;二是双避式的动机冲突,即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造成的人的两难心理;三是趋避式的动机冲突,比如想吃又担心发胖。就好比我们买了一件不太称心的物品,既舍不得扔掉,又不断地抱怨,很多大学生既没有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又不满意自己所学的师范专业,既不放弃师范专业,又不情愿为此付出更多的辛苦,既想得到教师资格证书,又不采取积极行动,不想付出辛苦,于是很多人稀里糊涂地跟着抱怨。动机冲突,常常使人的需要部分地或全部地得不到满足,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也就产生了挫折,所以动机冲突被心理学家视为挫折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挫折的是人的紧张情绪和焦虑反应,这便给异常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需要解决的是得与失的选择,自己到底要舍什么取什么,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惩治腐败问题时说的好:“你选择了当官,就要断了发财的念头”。同样的道理,选择了当教师,就不能怕读书、考试,就要经得起各种考核。人在面对困难情境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内心的冲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到下一步——行动,也只有正确地解决了动机冲突,才会有适当的情绪来推动行动,从而越来越接近理想的目标。高师大学生正好借着这个东风,把自己打造成专业思想坚定,素质过硬的专业化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人格也是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讲,内向抑郁、依赖性强、惰性严重、意志薄弱等特征不利于解决问题,也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人格对压力不仅有短期效应,而且对两年后个体的压力仍有持续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其对压力的应对方式[4]。40%的大学生对新教师资格证制度完全不了解,有58%了解一点点,但是选择主动去问清楚的只有8%,这种不主动交流,消极被动的心态和表现,对解决问题是十分不利的。缺乏自主性、主动性是许多大学生人格发展方面的共同问题,这也反映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弊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2—3岁是解决自主感与羞疑的矛盾,培养自主性的阶段,父母如果允许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儿童则逐渐养成自主性;反之,父母如果过分保护或指责,儿童就会怀疑自己的自主能力,产生羞耻感。主动性主要是在4—5岁培养起来,这个阶段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不耐烦或嘲笑,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从家庭教育来说,很多家长偏于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甚至学习成绩,忽视或者不了解健全人格的培养方法,致使儿童的这些积极的人格特征没有得到系统的培养。而从学校教育来看,中小学期间更多地偏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培养也是重视不够。结果就是到了大学,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主性主动性,甚至有人会为穿什么衣服、中午吃什么之类的问题打电话问妈妈,更不用说主动去交往、解决考试及就业等问题了。

还有,很多大学生依然有高考过后松口气的心态,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大的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很被动,缺乏计划,平时不准备,急来抱佛脚。调查中发现只有11%的学生会主动问清楚,并做相应的准备。而从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来看,很多人选的有关营养、易经等课程,而对与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密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不感兴趣。可见,学生在行动上并不重视教师资格证考试,不肯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准备。这种状态也跟不良经验有关,46%的大学生认为,估计到时候能抄,不用太辛苦做准备。学生在这种无准备的状态下,一谈到考试必然会感觉有压力。

总之,压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新的教师资格证制度背景下要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引导大学生调整好心态,就要具体分析原因,有的放矢,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

[1]梁宝勇主编.心理卫生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希庭主编.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

[4]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

G444

A

2095-3763(2015)02-0107-03

2014-10-12

佟秀莲(1965-),女,河北唐山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编号JJS2013—184)。

猜你喜欢
资格证心理压力考试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保证教师资格证含金量,优化教师后备军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应对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
你考试焦虑吗?
喊“办证”的人将失业?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