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5-03-30 03:48郭艳军
武术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评价

郭艳军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1 前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而设置的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颇具发展潜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了众多学科的交叉专业。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颇具发展性。但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些许问题。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情况并不可观。科学高效地缓解此状况,已成为当前专业改革的主要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实践性颇强,其重要培养方针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年轻的专业,社会对其寄予了厚望,满足了未来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社会大众体育观念的日益增强,大众对体育娱乐的需求也在加强,但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并未如理想中一样受到大众体育市场的欢迎。就毕业后所从事职业来看,要么转行投身于其它行业,要么进入相关的培训机构“回炉加工”后再就业。为使大学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适应大众健身市场的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已显得特别重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大量的期刊,报刊,阅读学校教学大纲等文献资料了解收集其实践教学计划及其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调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中北大学以及山西大学四所高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形式是现场发放问卷。回收到的问卷共196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综合归纳、统计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3.1.1 实践教学时间分析

表1 四所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安排

从表1得出,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周数安排少、实践教学时段安排很紧凑,均放在了大四学年。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涉及范围广,课程设置量也比较大,大部分课程都需要进行专业实践,所以就导致各门课程的实践时间会减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性,将理论知识成功转化为实践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这个过程还需要稳定的环境。实践时间不充足,就不能保证实践能力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导致实践能力得不到强化。因为实践教学时间少,导致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实践环节松散无制约等。

3.1.2 实践教学环境分析

表2 四所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安排

从表2可以得出,在论文中所涉及的四所高校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开展的实践教学场所平均为43个,选择类型4个。只有充足数量和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可靠保证。在提供了充足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前提下,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基地的数量直接关乎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水平层次。目前,在山西省四所普通高校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均存在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并且实践基地选择类型少的现状。

3.1.3 践教学评价体系分析

11月29日,由北京酿酒协会、天津市酿酒工业协会、河北省白酒葡萄酒工业协会与《中国酒业》杂志、中国酿酒网联合举办的“2018中国酒业京津冀一体化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西国贸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等行业组织的大力支持。

表3 四所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方式

从表3得出,当前山西省内四所高校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现行评价方式,大多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而在重视程度上,中期检查显得不够重视。在为期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虽然会进行一定次数的中期检查,但是次数却很少,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实习情况。在现行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因而不能充分满足教学的各项基础要求,并且现今的实践教学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形式过于单一,同时评价结果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实践教学时间偏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是一项持续性较强的训练过程。学生将在校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需要不断积累,同时适应新的实践教学环境也需要时间,为取得显著效果,各环节都需要充足的时间来保证,而由于实践教学时间的不充足,变相提升了学生将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难度。

其次,实践教学时间和环节过于集中紧凑,主要集中安排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16周的时间段内,而在之前的时间段内却几乎没有安排实践。由于缺乏每个学年不同阶段中时间的合理分配,导致学生难以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

3.2.2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类型量少而窄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锻炼,从而得到提高进步的专业。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实践成果的基础是有规范的实践环境建设。只有在专业对口的环境下,将在校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日常实践中合理恰当运用,在实践效果上才可以取得显著的提升。

通过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安排学生实践教学环境方面,主要实践基地为学校、俱乐部及健身场所。且各学校受多方局限,在拥有学生众多的情况下,目前却只采纳了较少实习点,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学生自己去寻找实践地点。在实践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时,只是很简单的进行一些基础教学任务,相对来说实践类型要单调,缺乏专业特色。另外一部分学生在俱乐部或者健身场所实习,由于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中条件有限,与其共建合作目的性不强,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目的。

目前四所高校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形成了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将校内所学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加强了课堂教学、实践培训以及实习考核等主要环节。为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制定了更高的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目的更加的明确。

但是,现今的评价体系仍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仍然不够,在监控方面由于地域、时间、人员管理等方面因素,在实施中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二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内容评价结构体系缺乏操作性,有的采用校内与校外的两个方面结合,内外兼顾的评价内容体系,有的只重视实践结果,缺少了对过程环节的考察,只是对主要环节中的重点评价内容关注,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评价。

3.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和途径

3.3.1 合理分配实践教学时间

目前,在四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中,实践的时间普遍偏短,而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相比之下显得很长,在校外进行实践的时间却很短,这就出现了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合理搭配,不能有效利用时间来充分地将在校所学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建立,应时刻秉承为社会培养专业体育人才依据,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前期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方案时,应强调建立整体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讲究学科特点的突出,并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在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应当讲究合理科学,并且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来具体对待,应当时刻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专业特性表现出来,更多的安排实践教学。

3.3.2 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环境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一定的环境,主要是指在进行实践过程当中基地的选取。为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目的,规范的基地建设是前提。在基地安排方面,一是建立固定的实习场所,并且尽可能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以便可以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二是不应该局限于体育俱乐部,健身场所等地方,而是要面向社会,尽量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实践,可以让专业所学充分发挥。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实践基地可供选择的数量的多少以及实践质量水平的优劣,将会直观的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高校在安排实践教学环境时,应当更加科学化,不应该与体育教育专业雷同,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性显现不出来。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基地安排时,也应当注重选择性的差异,应鼓励学生多发挥专业特色可以充分发挥的地方进行实践。

3.3.3 构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时,所采用的手段仍停留在参考中期检查,实行终结性评价的形式上。显然,现今所采用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而进行有预判性的调整,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群众体育的健身需求,构建完整并且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势在必行的。进行实践教学评价的过程,应当力求保持评价环节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应当更加合理地结合实践的过程与结果,而不是一味的讲究最终的实践成绩。

4 结论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式,但是由于发展时间尚短,导致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比较少,时间安排紧凑,出现了些许不合理,因而,在实践教学中应当合理分配时间。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环境依赖性,只有将所学灵活的运用,才能体现出专业的特色。但是目前调查的四所高校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方面量少面窄,专业特色体现不够鲜明,应当认真规划实践教学环境,做到科学安排。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目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中期检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不强,缺少可控性与可操作性,过度追求最终的实践成绩。

[1]王树宏.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310-1311.

[2]汪元榜.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974-975.

[3]汪元榜.安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

[4]宁亮生.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1).

[5]李 娜.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0).

[6]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34-36.

[7]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0-113.

[8]赵 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1-5.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评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