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内容选择随想

2015-03-30 23:28张仙君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生本位选修课阅读

[关键词]选修课,印度,学生本位,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59-04

2013年,学校开始向高一学生开设校本选修课,我的《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成为了第一批课程,共有115名学生选修。从选修人数来看,我的课貌似颇受学生的欢迎。但真正开课后,就有两件事情让我充满了挫败感。一是课上有个别学生做主科作业,二是有同事问我:“你这选修课的目录与《印度文明史》一书大致雷同,如此何须你上课,让学生自己看书不就得了吗?”同事的质问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扪心自问,选修课的开设使教师难得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舞台,如果课上就做个简单的搬书匠,我岂不成了复读机吗?惊醒后,我开始改变……

“印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选择怎样的内容带领学生走近印度对于我来说是个考验。经同事质问后,我反复提醒自己不能照搬书籍上的结论,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仅以学术为本位,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位。正如课程论专家张华所说:“唯有让儿童进入真实的历史情境去探索真实的历史问题,每一个儿童都产生自己的历史理解,历史课程才能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和资源。”要让学生走近印度,关键是要缩短学生与印度的距离,如何缩短?我尝试让课程内容从贴近学生做起。

首先,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解开印度的神秘面纱——印度教》一课中我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印度教认为理想的人生分为四个时期:(1)梵行期:与婆罗门师父共同起居,学习宗教知识,节制欲望,一般12年。(2)家居期:拜别师父回家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娶妻生子、成家立业。(3)林栖期:在森林中穿着破旧衣服,朝夕沐浴,吃野菜瓜果,采取超然的态度和苦行来沉思和冥思。(4)遁世期:完全抛弃世俗的一切,置苦乐于度外,带破钵,着破衣独身云游,靠接受施舍为生,潜心于最终的解脱。

这话题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很远,如果就介绍这四个生活期,学生无法形成共鸣。我在选取内容时尽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循着这思路出发,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我们中国儒家的理想人生是怎样的呢?

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对啊,这是非常入世的、积极有为的人生。

师:印度教主张的理想人生又是怎样的呢?印度教的理想人生设计,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它的前身婆罗门教时代,我们先来看看印度圣人的人生。先看释迦牟尼。哪位同学能来说说释迦牟尼的人生经历。

学生讲述后教师总结:释迦牟尼贵为王子,刹帝利种姓,16岁成家,29岁初为人父,却辞别妻儿,抛弃万贯家财,离开宫殿,成了一名流浪汉。干什么?思考人生苦行(展示释迦牟尼苦行像),冥思生老病死,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展示大雄的神像),他是谁呢?印度耆那教创始人筏陀摩那,人称大雄。大家看他的神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全裸。

师:为什么大雄会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呢?这也与他的人生有关。大雄也是刹帝利种姓,贝拿勒斯国的王子。自小生活安逸,结婚后有一女,大约30岁时,他决定出家修行,他放弃了世俗的一切,甚至扔掉了衣服。经过13年的苦修,终于顿悟得道。

师:按照儒家对理想人生的设计,释迦牟尼和大雄应该干什么?

生:善待家人,勤政为民,安定天下。

师:那是什么让他们抛弃荣华富贵,抛妻弃子、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要理解他们的选择还是要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理解去寻找答案。

之后教师展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四个生活期,并予以解释。

学生对印度教的理想人生设计一无所知,但根据初中所学的儒家的理想人生和释迦牟尼的人生经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引出印度主流宗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枯燥的宗教理论和生动的人物经历相结合,减少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贵为王子却选择抛弃荣华富贵,这与我们中国主流文化形成强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引发了学生探究中印两国文化差异的兴趣,并在比较中加深对两国文化的理解。

其次,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印度历史是远离学生生活的一个世界,尤其是印度的宗教文化,离学生的生活更加遥远。然而,当代印度和中国是学生相对熟悉的,所以我采用了透过印度当下看历史和透过中国看印度的思路来选取内容。

透过印度当下看历史。人们常说,历史就是现在,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同样可以从当下寻找历史的影子。比如,印度文化中有尊敬神灵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在教学时我就选取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一幕:排舞时舞者动作不够完美,此时舞蹈老师说:“你们要是不全神贯注,就无法以舞蹈敬神、爱神。感受自己脚踏实地的感觉,双[紧盯地平线,让神灵透过舞蹈,进入身体,传递给世界。”

由此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湿婆雕像判断这段视频反映地是哪一教派?因湿婆是印度教的神灵,学生已知。教师追问:她们跳舞为了什么?学生:敬神、爱神。之后我引导说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和舞蹈在印度人心中的神圣。音乐和舞蹈在印度不仅是自我情绪的宣泄,也是娱乐神灵的艺术。

再比如,在讲授印度教的理想人生时,我也用透过当下看历史的思路,选用了当下印度苦行僧的照片,学生对穿着破衣,扎着发髻,浑身涂灰,脸上画着三叉戟,额间涂红的苦行僧很感兴趣。学生看完就知道了原来在今天印度教的四个生活期观念依然存在,从中可见印度宗教传统的源远流长。我的教学并没有停止在让学生了解苦行僧的穿着上,而是追问苦行僧为什么做此打扮?同时展示印度教的主神湿婆的图片,让学生寻找湿婆和苦行僧装扮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苦行僧的打扮是在模仿湿婆:额间的红就是湿婆的第三只[,湿婆的第三只[可以喷神火毁灭一切(现在印度妇女额上的吉祥痣也代表第三只[),三叉戟就是湿婆随身携带之物。选用了这些浅显易懂的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印度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印度宗教对今天印度的影响。

透过中国看印度。引导学生从比较视野出发了解印度,可以更理性地审视中印文化的差异,增进学生对区域文化的理解。比如,印度文化敬重神灵,神灵是不容许冒犯的。那我们中国又是怎样的呢?我引导学生利用必修三所学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当有人向孔子请教人死后的事情时,孔子很不高兴地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也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教育弟子对鬼神要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可见我们的文化是世俗性的。然后再补充:

1888年4月,广东省的清朝官吏们祈求龙王爷停止没完没了的瓢泼大雨,当龙王对官吏的祷告充耳不闻时,官吏便将龙王爷的塑像套上枷锁押起来整整5天。①

在中国,1949年以前的确有曝晒、鞭打龙王的祈雨仪式。中国文化和印度相比,缺乏对神灵的敬畏。

我的选修课从开发、设计到开课总共用了半年左右时间,其间恰逢高三教学,时间仓促。印度对于我自己来说其实也是个陌生的话题,选择印度一是因为自己对她知道得实在太少,想借此充实一下,二是因为我们的高中教材目光总是越过大洋,关注遥远的欧美,对毗邻而居并有两千年交往史的印度只字未提。印度在许多学生心中成了一个神秘的国度。为了弥补这份遗憾,我选择了印度。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比如曾想好好和学生说说印度的王朝风云,体验历史伟人的魅力。但印度重神话,轻历史,可见的关于历史人物的鲜活资料实在稀少,多为经历简介,少有人物性情的生动描述。就拿阿克巴大帝来说,我甚至要通过电影去感知他。再加上我阅读视野的狭窄,接触的书籍多为通史和游记类,所以课堂中扮]的角色常常是印度历史文化的介绍者,缺乏自己的理解。如此上课,我自己感觉不到自我专业的成长,对学生而言,听了我的课最大的意义或许是多点课后的谈资而已,这也难怪学生会在课上做作业了。怎么变?

其一:在阅读中成长。之所以只能扮]文化的介绍者,根源在于阅读太浅,太少。正如梁启超所说:史识,要读书间得。我从阅读开始改变,从通史走向专题,重点看印度宗教文化有关的书籍,同时更广泛的看当下印度的资料,通过书籍更细致地感知印度。在阅读中我的选修课也在修正,原来是《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深度阅读后发现要了解印度绕不开的就是她的宗教文化,所以我把范围缩小为《从印度宗教看印度》。

其二:在介绍中融入个性化的思考。以往我在选取内容时多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至于其深入的原因和影响涉及较少,这就导致了我的选修课有个很大的弊端,学生无从感知我分析和思考的过程,这对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养成是不利的。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开始透过印度当下看历史、透过印度历史看当下、透过中国看印度的思考。比如,去年讲印度教的人生设计,我仅介绍了四个生活期,并未进行追问。今年上课,我就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印度教徒的四个生活期的设计对印度心态会有什么影响?

生:相对轻视物质,重精神。

师:这对于一个社会发展可能会有哪些积极影响?

生:可能会把钱财视为身外物。

生:可能会乐于捐赠。

师:大家推测完全正确。印度社会的确有乐善好施的传统。印度不少高校是私立的,但学费并不贵,完全靠学费维持学校根本支撑不下去,教育资金主要靠社会捐助。而在公立大学,特别是像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这样最著名大学,学生几乎不用交费,而且学校管食宿,教育资金也主要来自社会的捐款。

师:大家再想想四个生活期对老年人的心态会有什么影响?

生:老了可以追求精神的超越,不会那么无聊。

师:非常好,许多中国人很怕衰老,老了就啥也干不了。但在印度老年不是一种衰退,而是更积极地追求解脱。印度老人真如毕加索所说:人生从60岁开始变年轻。可以说,四个生活期的设计让印度社会更积极地看待老年。也正因为此,年长的家庭成员受人尊重。具体到生活中年轻人见到长者要弯下腰行触脚礼,有的甚至会行吻脚礼。

师:按照四个生活期的设计,世俗生活和宗教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

生:宗教。

师:政治和宗教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

生:宗教。

师:印度历史上多次被异族入侵,但对印度教徒而言,最重要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外来民族可以占领国土,掠夺财富,焚烧庙宇,屠戮人民,但这不是真正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印度的宗教深入人心,很难被征服。正因为此,印度有强大的文化自信。2007年底,《印度教徒报》引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全世界47个国家所做的调查称:“世界上印度人最自恋。”调查显示93%的印度人认为本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有63%的印度人认为在任何方面都比别的国家好。比如想到印度服装我们就会想到纱丽,而今纱丽依然是印度妇女的日常服饰之一,甚至于田间劳作也穿着长长的纱丽。我想这就是印度屡被征服却固守自身传统的重要原因。同学们,我们的国服今安在?为何我们传统的服饰在生活中较少穿着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好好探究。

再如,去年我给学生介绍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湿婆,仅介绍了他的三种身份(毁灭之神、舞王、再生之神),并未追问。今年,我再讲湿婆,同样是介绍了三种身份,但追问:

师:湿婆集毁灭和再生于一体,这和印度教的什么主张有关?

生:轮回。

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我课堂中的提问增加了,师生对话增加了,课堂不再是讲座式的一言堂。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我发现了对印度文化充满热情的学生,体验了教学相长的乐趣。但选修课对于我而言,依然是孕育中的孩子,它的成长需要我在阅读和思考中不断地修正……

【作者简介】张仙君,女,浙江龙游人,中学一级教师,浙江衢州第一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学生本位选修课阅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生本位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河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版译林英语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以学生为本,让个性化阅读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