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及对策研究

2015-03-31 19:09莹,马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大学生

陈 莹,马 慧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及对策研究

陈莹,马慧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大学生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为:自身心理认知、家长期望、学校就业工作和就业形势四个方面。大学生通过自身调节以及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可以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缓解对策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基本的技能要求逐渐向高素质全方位的复合人才转变。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1999年高校开始进行扩招,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统计,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高校年招生规模从108万增至599万,增长456%,年均增长1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9.8%升至2008年的23.3%。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就业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的种种压力、焦虑和困惑。[1]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就业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层剖析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探索解决的对策,从而鼓励大学生合理面对并解决就业压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1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对目标的盲目与焦虑

盲目心理指的是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听从亲人、同学的建议或寻求热门职业而忽视了自己的专业、性格、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首选“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去“北、上、广、发达的沿海城市”和“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导致社会上出现了 “北上广热”“公务员热”等现象。[2][3]其实,大部分大学生在没有对自己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选择稳定的、安逸的岗位,是一种盲目的心态。这类大学生对自己及自身的劣势不能全面剖析,个人观点很容易受到他人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产生不确定、盲从的心理现象,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导致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从而形成的一种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面临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目,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因无法准确地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预测,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工作能力,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容易产生迷茫和焦虑情绪。一方面在对理想的岗位充满期待的同时又怕被拒绝;另一方面又不肯找基层工作,认为基层工作和自己的学历无法匹配,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担心、焦虑、迷茫而迷失了方向。

1.2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

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正确认知,通常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高估甚至过分的自我膨胀,过于看重自身的优势,而忽视自身的不足和能力的缺乏。总以自己的家庭环境、学校优势、专业特长等强项为荣,认为自己起点高变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在求职过程中,不把普通公司放在眼里,一味地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地区、跨国公司、外资企业等名牌响亮的单位,却往往因为目标太高而错过适合的就业机会。

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自卑的心理现象。一部分出身农村,家庭条件贫困的大学生,过分在乎自尊和面子,对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很敏感,认为自己在形象、学校、专业、家庭背景方面都与别人相差很远,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导致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主见,缺乏当代大学生的阳光和自信,最终与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这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过多的自我否定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就业心理压力。

1.3无法达到父母期望与依赖性

目前大多数家长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掌握,没有从学生的自身意愿和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就业,而是把自己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和意愿强加给子女,带给他们更多的心理压力。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子女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会感到失落。

家庭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参考因素,家长的要求和期望对大学生的职业方向发挥着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会从自身情况考虑,把自己对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的认识强加给子女,给予很高期望,却恰恰忽视了子女的意愿,使得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和矛盾,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

此外,大学生对父母还有一种依赖感,主要表现在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身上。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接受父母过多的宠爱和照顾导致其在生活上、决策上缺乏独立性。与此同时,诸如“富二代”“官二代”等,其父母利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把子女的工作问题包揽在身上,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有依赖心理出现。

2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

2.1自身心理认知不清晰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对自己、对职业及工作环境等进行心理认知,因此不准确的心理认知是形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多数大学生就业时比较盲目,不能对自己有合理的认识,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专业不扎实,没有能力参与就业竞争,因而导致自卑心理出现,有此种心理的人群专科生、女生还有农村学生居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学富五车、名校毕业、有不愁找工作的傲慢心理,这类优越感较强的学生往往过分挑剔而错失良机,导致最终择业受挫。以上两类学生均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最终导致就业失败。

2.2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疏导

国外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咨询工作,每两千个大学生就要配备一个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而在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利用率不高。部分做咨询的教师职业能力水平较低,教师团队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一些做心理咨询的教师只是考取了资格证书,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的情绪,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

2.3家长期望值过高

面临找工作的大学生群体,80后、90后居多,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尤其是生活在农村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无形中给大学生增加了很大压力。目前,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实际能力很难达到家长期望的高度。很多学生因为找不到父母满意的工作而担心、忧虑,压力感倍增。

2.4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大学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招生应该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也就是说高校的专业结构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并没有结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而改善专业设置,不断地增加招生人数而不重视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盲目的招生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有些大学生甚至开始怀疑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怀疑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学校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普遍重视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在实践和应用能力上普遍缺乏,例如像哲学和历史等人文专业的学生,实践的机会就更少;另一方面,在就业指导上,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缺少系统规范的培训和正规的个性化指导。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现状。

2.5高校间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之间生源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评价一个学校的标准直接与就业率挂钩,以至于学校的发展、学科建设、专业增设、上级对经费的投入都与就业率息息相关,就业率也是学生和家长选择报考学校的标准。由于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率给予高度重视,高校对学生的就业率也十分重视,把就业压力直接转嫁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使学生的就业压力感越来越强,越来越盲目。

2.6宏观就业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9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首次达到611万,2010年到2014年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分别是630万、660万、680万、699万、713万,2014年突破了700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就业市场仍是供过于求的饱和状态,如此残酷的就业形势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是自卑、恐惧,心理压力与日俱增,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人为了避免就业压力,选择考公务员、考研来缓解就业的残酷压力。

2.7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和相关的就业培训,保障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然而,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覆盖面不够充分,保障制度不完善, 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缺失。大学生与应聘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只保障招聘单位的利益,有些招聘单位还对大学生提出一些缺乏公平竞争的就业条件。例如,某些职位只招聘党员或党员优先;某些职位只招聘男生或男生优先;某些职位只招收“211”或“985”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些要求学历必须是本科等学历歧视现象;更有一些招聘单位甚至存在健康状况歧视现象,这使一些学业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又造成心理伤害。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应享有的就业权利被剥夺,参与就业培训的机会减少,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也不能在法律层面上约束应聘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行为。

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缓解对策

3.1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能力的提升

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最好方式。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前,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心理认知。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所学专业特点、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多方面给自己定位,确定个人志向和工作目标。同时还要正确认知就业环境,以学习的心态去选择职业,接受职业所带来的挑战。

同时还要从个人品德、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提高。这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实习中强化所学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在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各类竞赛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沟通技巧,通过参加社会性的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个人的组织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3.2家长的鼓励和认同

许多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较低,遇到求职困难就会陷入无助的情绪中,甚至选择放弃就业在家中啃老。这需要家长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重视其在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需要学习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并帮助分析就业形势,舒缓心理压力。家长可以通过聊天、听音乐或者体育活动等方式帮助其舒缓就业压力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帮助子女不断调整心态,保持心态平和。不过分强调自己的期望,把意愿强加给子女,要多留一点空间给他们,对子女的行为和选择要鼓励和认同,理解并尊重其决策。同时应注意言语上的表达,避免造成逆反心理和相反效果。

3.3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机制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到教学中。首先,在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引导学生做正确的职业规划。从入学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其次,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大胆创业,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4][5]。高等院校应努力发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3.4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的就业政策早已不是50年代国家包办的情况,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由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供给,于是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岗位分配无法同步的局面。此外,由于目前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户口等有限制,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局限。因此,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完善就业制度和大学生户籍管理,适当放宽制度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因劳动和人事等相关情况引起的压力。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度,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政策。让其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利用大好青春做出一番事业。

4结论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其就业心理压力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作为祖国的“花朵”和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全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健全就业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就业心理培养和就业指导;家长在关心子女学习的同时要多了解其心理情况并合理引导,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一定要多学知识,多培养能力,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明确的目标,相信自己一定能渡过难关,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蒋卫祥. 高职软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 科技视界,2014(34):31-32.

[2] 关金艳.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研究[J]. 教育探索,2013(8):142-143.

[3] 张丽娜,周方遒.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90-91.

[4] 朱春华,姜洋,周育国. 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表现特点、成因与正确引导[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87-688.

[5] 张等菊.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构建[J].教学研究,2011(7):18-20.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ource and countermeasure

CHEN Ying,MA Hui

(Daqing Normal univevsity,Daqing 163712,China)

(英文摘要略)

中图分类号:G455,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5)06-0129-04

收稿日期:2015-10-09

基金项目:大庆油田有限公司软科学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等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及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陈莹(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科研处科员,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6.035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高校辅导员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