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象津《白云山房集》的价值
——兼论地方文献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2015-04-02 10:54巩曰国陈玉金
关键词:考工白云山新城

巩曰国,陈玉金

(1.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论张象津《白云山房集》的价值
——兼论地方文献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巩曰国1,陈玉金2

(1.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白云山房集》收录清人张象津的诗文作品和《考工释车》《离骚经章句义疏》《等韵简明指掌图》等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古代诗学、经学、音韵学以及张象津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民情、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其对于文学史、学术史及地方文史研究都有重要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加强对《白云山房集》等地方文献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张象津;《白云山房集》;地方文献

《白云山房集》是清人张象津的诗文著作集,包括诗集3卷,文集6卷,附《考工释车》1卷、《离骚经章句义疏》1卷、《等韵简明指掌图》1卷。张象津(1738-1824),字汉渡,号莪石,别号雪岚,新城(今山东桓台)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官济宁州学正。张象津是一位诗人,也是颇有成就的学者,《白云山房集》是研究文学史、学术史的宝贵资料。张象津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其相关诗文论著,对于地方文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学界对《白云山房集》关注不多,对其全面研究与利用甚少。在明清时期,有许多境况类似《白云山房集》的文献,作者均为地方文化名人,影响亦多局限于地方。这些地方文献,如同海平面下的冰山,虽不引人注目,但自有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不应忽视此类文献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一、《白云山房集》与文学史研究

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主流体裁之一。张象津热爱诗,《白云山房集》收录其《离骚经章句义疏》及诗作266首①其中五言古诗27首,七言古诗18首,五言律诗40首,七言律诗48首,七言绝句133首。,对于深入把握《离骚》内涵,充分认识清诗的文学史地位,都有参考价值。

《离骚》为屈原代表作,受到历代学者重视。汉代王逸、宋代洪兴祖、朱熹、明代王夫之等,都曾为之作注。张象津自幼喜读《离骚》,至老不辍,在前人旧注基础上,撰成《离骚经章句义疏》。古人注《离骚》,有的侧重于文字训诂,有的侧重于疏通章句。《离骚经章句义疏》属于后者。张象津把《离骚》的主体内容分为三大段,每大段又分为若干小节,解说大意,阐述诗旨,对于理解《离骚》很有帮助。

《离骚》全诗373句,2477字,内容复杂,且多用比兴寄托,不易理解。要想读通这首长诗,理清全诗的篇章结构是关键。《离骚》的段落划分,有多种分法。姜亮夫说:“归纳起来大致有95家之多。”[1]40其中以“二分法”“三分法”影响最大。“二分法”以“岂余心之可惩”为界,前半部分写“人境”,后半部分写“神境”。这种分法有其合理性,但第二段内容太多,有再分的必要。“三分法”则将“二分法”的后半部分以“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界,又分为两段。这样,第一段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与失败,第二段写诗人在想象中的追求与幻灭,第三段写诗人设想去国而终于不忍离去,结构更为明晰。张象津《离骚经章句义疏》用的就是“三分法”。当代的游国恩、蒋天枢、金开诚等学者,均认为《离骚》应分为三大段,与张象津不谋而合。需要注意的是,《离骚经章句义疏》是以屈复《楚辞新注》为基础而作的。《楚辞新注》将《离骚》分为五段。张象津基于对《离骚》结构脉络的准确把握,弃“五分法”不用,而采用“三分法”,表现出高超的文学造诣。

对于清代诗词,前人评价多有不同。严迪昌对清诗的文学史地位给予充分肯定,称之为中国诗史上“灿若豹尾的结束之章”。[2]9张象津的诗正是其一部分。他的诗不同流俗,颇具特色。张翰风(张琦)称其诗“风格不减渔洋”。[3]522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说他的诗“逋峭清空,不坠理障”。[4]4328《晚晴簃诗汇》选录张象津诗5首:《柳下》《登楼》《云若筑室颜曰寄斋索诗为赋此》《桔槔叹》《忆临朐山居》。其中《登楼》“晴高大岘云,秋远济阴树”,意境高远,气象不凡;《桔槔叹》“城中达官梦初醒,美人素绠汲银瓶,辘轳卻向雕阑听”,对比鲜明,感情深沉,尤为人所称道。

古代诗有山水诗、怀人诗、爱情诗、田园诗、咏史诗、咏物诗、怀古诗等多种题材。清代诗在题材充实、容量拓展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对于清诗,目前的评价不尽相同。严迪昌对清代山水诗、怀人诗有如下论述:“以山水诗言,视野的拓展,审美的深入,缒幽凿险地贴写难状之景的高妙,均是前代山水之作未曾企及的”;“从清初王士禛起,数以百家、多逾万首的怀人诗,题材涉及抒情述事、传人记史、论诗谈艺,诗味浓郁而足补史乘”。[2]10-11

《白云山房集》中有多首山水诗,其中不乏佳作。如《仙人瀑》:“平生耳熟玉井莲,太华峰头藕如船。又闻太行天井溢,新晴长剑倚青天”。诗中把阳光照耀下的仙人瀑比作倚青天的长剑,造语警奇,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能够“贴写难状之景的高妙”。张象津交游广泛,与刘大绅交往尤为密切。刘大绅(1747-1838),字寄庵,云南宁州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刘大绅曾任新城县令,勤政爱民,颇有政声。张象津以刘大绅为知己,有多首诗寄怀刘大绅,《寄庵明府小别》很有代表性。诗中既有对刘大绅的高度评价,“使君本是烟霞客,丹诀已成犹敛翮,一夕难忘造化心,翩然出救苍生厄”,把刘大绅看作是来人间救济苍生的神仙;也有对刘大绅的深情怀念,“即今小别成凄恻,地角天涯情何极”。全诗感情真挚,“诗味浓郁而足补史乘”。凡此,均足以丰富我们对清代诗词的认识。

二、《白云山房集》与学术史研究

张象津学识渊博。清代学者成瓘在《白云山房集序》中说:“吾济南郡为山东省会,近百年来, 酣沉古籍,以博雅著者,历城林汲山人而后,惟新城张汉渡先生独出冠时。”[3]488其《考工释车》《等韵简明指掌图》,反映了清代经学史、音韵学史的某些侧面。

《考工记》是一部手工业技术专著,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西汉时,《周官》一书的“冬官”缺佚,河间献王刘德取《考工记》补入。《周官》后被称作《周礼》,《考工记》就成为《周礼》的一部分,其研究也成为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历代研究《考工记》的著作很多,有的附于《周礼》之内,也有专门研究《考工记》的著作,如宋代林希逸《考工记解》、明代徐光启《考工记解》、清代戴震的《考工记图》、程瑶田的《考工创物小记》、庄有可《考工记集说》、王宗涑《考工记考辨》等。清代尚有一些学者研究《考工记》车制,如钱坫《车制考》、郑珍《轮舆私笺》、郑知同《轮舆图》、李承超《车制考误》等。张象津的《考工释车》是较早专门研究《考工记》车制的著作。

《考工记》年代久远,文词古奥,其所载车制,后人难以考究。历代学者虽多有诠释,但多侧重于文字训诂,于古代车制,难得其要。张象津对《考工记》车制融会贯通,分列条目,解说古车各部件之名称、功用、位置与尺寸,纲举目张,对了解《考工记》车制非常有帮助。刘大绅称赞此书:“博采注疏,条分缕析,车之制于是为备。”[3]666钟廷瑛评价《考工释车》:“约汉注唐疏而眉列之,博而贯,简而该,此近代之绝学,当与马、郑分席,不第如刘氏《释名》、柳子《说车》作闲闲文字观也。”[3]667

清代学者治《考工记》,有的坚守古人传注,如郑珍《轮舆私笺》“坚守康成”,不破郑注;[5]433有的则不主一家,择善而从,如戴震《考工记图》“择其正论,补其未逮”。[6]9张象津《考工释车》广引旧注而不囿于旧注,理念与戴震相同。如对“较”的解释,郑注:“较,两輢上出轼者。”贾疏:“较,谓车舆两相,今人谓之平鬲也。”张象津认为“輢者较轵之总名,较轵者輢上之分目”,而郑注、贾疏“皆别輢于较”,因此没有采用古人旧说,而释“较”为“舆两旁輢上平置木也”。[3]661这反映了张象津明达务实的治学精神。

《等韵简明指掌图》是一部音韵学著作。该书以《康熙字典》的韵图为基础,依十二摄(迦、结、冈、庚、裓、高、该、傀、根、干、钩、歌)编排,同时又做了调整,将“结”“歌”二摄相合,“结摄”不再出现,第二摄与第十二摄均标为“歌摄”。各图中,第二摄与第十二摄内容相同。这种调整是张象津根据当时的实际发音情况做出的。他说:“取《等韵》读之,止得十一声。旧疑为限于乡土,因问登州牟卢坡及大名王生渠,亦谓然。盖第二结摄与第十二歌摄不能分也。分读之,则又与他韵相混。今再检《等韵》,其结摄正开、正合皆无字,惟副开、副合有字;歌摄则正开、正合皆有字,而副开、副合无字,再以他摄之开合法例按诸二摄,乃悟结摄之正开、正合无字者,其音即歌摄正开、正合之字也,歌摄之副开、副合无字者,其音即结摄副开、副合之字也。由是言之,则为等韵者于十二摄亦止得十一声矣。”[3]682李新魁指出:“(《等韵简明指掌图》)不是单纯仿效《康熙字典》前的《字母切韵要法》而作,他对字音的安排,颇有参用实际语音及独出心裁的地方。”[7]328历代等韵图,多以书面语音为据,往往忽视口头语音的变化。张象津《等韵简明指掌图》根据当时口语实际做了改进,对韵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白云山房集》与地方文史研究

张象津热爱故乡,热心公益,注重地方文化搜集。《白云山房集》涉及桓台的历史地理、风土民情、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对于地方文史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

桓台古称新城,置县于金元之际。其建置时间,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元史·世祖本纪九》:(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辛亥,并淄莱路田、索二镇,仍于驿台立新城县治”。[8]245《元史·地理志》:“(新城)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以人民完聚,创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镇属焉。”[8]1374张象津《新城建置考》仔细分析这两处记载,认为:“新城初建在太祖世,不在世祖世”,“盖建县时事属草创,二镇初不统于县,至世祖十九年乃并之,则建县自在先,并镇自在后”。张象津进一步考证新城置县时间:“(元太祖)八年(1213)癸酉,分三道伐金,南及怀孟,东迄登沂,而济南、淄莱、长山、高苑等郡县皆陷。明年甲戌(1214)五月,宣宗避敌迁汴,河北大乱,济青淄莱间金朝命不行。又三年及丁丑(1217),为太祖即位之十二年,乃抚定中原,因张元帅保聚驿台,授以县职。此建县之始也。”[3]632张象津以前,人们多据《元史·世祖本纪》,以新城置县在元世祖至元年间。张象津发现新城置县与新城合并田、索二镇并非一时,将新城置县上溯至元太祖之世,实为研究桓台历史之功臣。

新城地处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交界地带,境内河流承纳鲁中山区千山万壑之水。因排水不畅,明清时期,水患频繁。张象津情系桑梓,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济南旅舍向时任新城知县刘大绅陈述新城水利建设建议,后专门撰《新城水利四议》,收入《白云山房集》。该文对新城域内小清河、孝妇河、郑潢沟、乌河四条河流之利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转害为利的具体方案。张象津认为,新城治水的关键是疏濬小清河河道,“顺水之性”“使水随来随去,以海为归”,[3]566此诚为明达之见,已为实践所证实。《新城水利四议》不仅是一篇水利文献,其中包含了小清河、孝妇河、郑潢沟、乌河等河流的诸多信息,也是研究桓台及其周边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白云山房集》有《方言土字辨》一文,也很值得注意。其中所载“历城人入音皆为平,章邱去皆为入,莱人去皆为平,胶西人读‘人’字舌音为牙音,益都人读‘二’字舌音为喉音”,[3]635可为研究清代山东方言之参助。张象津通晓音韵,《等韵简明指掌图》反映了张象津时代口语语音的实际状况,是研究清代桓台及其周边地区方言的宝贵资料。张树铮指出,该书“基本上记录了当时的桓台方音,这正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9]96

《白云山房集》中有多篇传记、墓志铭,如《王文简公传》《何端简公传》《丹符于公传》《蓬莱教谕王澄源小传》《诰授朝议大夫贵州镇远府知府前江西建昌府知府敬亭王公墓志铭》《诰封武德佐骑尉候选营千总何公墓志铭》等,记载清代桓台历史名人王士禛、何世璂、于崇勅、王心清、王祖肃、何殿魁生平事迹及新城王氏、于氏、何氏家族历史变迁,是研究地方文化名人、文化世家的重要资料。《白云山房集》还有一些碑记、募缘引,如《重修华严寺碑记》《白衣大士庙修葺碑记》《重修长山县南关永安桥碑记》《崔楼重修镇武庙碧霞元君祠募缘引》《重修郑潢沟卧龙桥募缘引》,是研究考证地方桥梁寺庙、文物古迹的一手资料,足以补史书记载之缺失。

张象津留心乡邦文献,曾收藏了大量王士禛及王氏家族成员的著述与手迹。《白云山房集》有张象津致李雨樵书信4通,第一、第二信中,详细介绍王士禛著述的版刻情况*张象津致李雨樵书信的部分内容,曾以《渔洋著述版刻考略》为名,刊于《国立山东图书馆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为后人研究王士禛著作及诗学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10]169-176

四、地方文献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我国的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有的广为人知,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还有大量的类似《白云山房集》的地方文献,鲜有人关注,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须从基础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入手。要充分发掘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关键。

一是做好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大量地方文献长期以线装书的形式,尘封于各种藏书机构及私人藏家手中,常人难以睹其真貌,更谈不上研究与利用。这些文献,可先以原版影印,再进一步点校整理出版,以扩大流通,方便阅读使用。《白云山房集》刊行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存世稀少。以前仅有少数学者注意到其中的《等韵简明指掌图》以及单独刊于《国立山东图书馆季刊》的《渔洋著述版刻考略》。2006年,山东省图书馆藏本《白云山房集》收入《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影印出版;2013年,桓台王渔洋文化研究中心据私人藏《白云山房集》电子版翻印,作为内部资料流通。近几年,张象津及《白云山房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这两种影印本的出现有直接关系。如果后续再出版校整理本,《白云山房集》的影响将会更广泛。

二是深入发掘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新资料的发现对学术研究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文献蕴含丰富学术信息,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白云山房集》对文学史、学术史及地方文史研究的价值,前文已经论列。这类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如张象津的同乡前辈何世璂著有《何端简公集》,其卷三《〈尚书〉古文今文辨》一文,论《尚书》古文今文的真伪问题:“然则所谓古文者,非真孔壁之古文也,审矣。张霸伪作于前,梅赜采辑于后。今之存者,梅书耳,乌得与伏生口授之书同日而语?”*本文所据《何端简公集》,为桓台《陈何世谱》续修理事会编印本,桓台新生数码印刷厂2012年印刷。梅赜献的所谓古文《尚书》长期被奉为经典,何世璂生活于清康熙雍正年间,当时学者对《尚书》真伪问题论争激烈。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力证其伪;毛奇龄著《尚书古文冤词》,为其鸣冤叫屈。何世璂力辨古文尚书为伪作,反映了其敏锐的学术眼光。何世璂的论证方法也很值得注意,他不像严若璩那样旁征博引,而是“不假外求,第沉潜於书中之词气而得之”。[11]538何世璂并不是经学专家,他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他对古文尚书的认识及论证方法,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经学史的认识。

三是积极探索地方文献的利用形式。地方文献,有的可以拿来直接利用。如《新城王氏世谱》载有王氏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新城王氏为文化世家,号称“江北青箱”,明清两代,科甲蝉联,名人辈出。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就出自这一家族。其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很有启发意义。地方文献经过适当的加工整理,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例如王士禛的《手镜》,是王士禛为其担任唐山县令的三子王启汸所写的官箴,共50条。其内容涵盖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为官之道、审刑之度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王士禛“清、慎、勤”的为官准则。桓台县王士禛纪念馆组织力量,对《手镜》进行注释翻译,宣纸印刷,以线装古籍形式出版。书内附有王士禛《手镜》手迹的石刻拓本以及中国美院教授创作的插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手镜》做成富有品位的礼品书,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收藏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这是利用古籍文献,发挥其现实价值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1]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严迪昌.清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张象津.白云山房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国书店,1989.

[5]郑珍.续修四库全书经部(85)·轮舆私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戴震.考工记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7]李新魁.汉语等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张树铮.方言历史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10]张讯.张象津先生年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11]成瓘.篛园日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责任编辑 石学军)

On the Significance ofBaiyunshanAnthologyby Zhang Xiangjin——with Comment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Gong Yueguo1, Chen Yujin2

(1.QiCultureResearchInstitution,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2.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BaiyunshanAnthologywas written by Zhang Xiangjin, a scholar of Qing Dynasty, and it contains his poetry, essays and other academic works, such asOnAncientCarriage-making,SentencetoSentenceInterpretitionofLisao,PhonologicalDiagram, covering the ancient poetry, history, classical studies, phonology as well as geography, customs, cultural figures, historical sites of Zhang Xiangjin’s hometown. All these are of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 for th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history, academic history and local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such as theBaiyunshanAnthologyshould be strengthened.

Zhang Xiangjin;BaiyunshanAnthology;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2015-03-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子学史”(12BZX037)。

巩曰国,男,山东桓台人,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文学博士;陈玉金,男,山东蒙阴人,山东理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I207.41

A

1672-0040(2015)05-0049-05

猜你喜欢
考工白云山新城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珠江新城夜璀璨
白云山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考工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长江新城
广州·白云山
新书介绍:《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
新城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森林自然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