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探讨

2015-04-02 10:54
关键词:教学模式活动课程

李 艳 群

(山东理工大学传媒技术系,山东淄博255049)

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探讨

李 艳 群

(山东理工大学传媒技术系,山东淄博255049)

MOOC是近年来高校在线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兴起与发展为高校在线教学实践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主要面临整体发展的不均衡、对教学的理性反思不够、教育实践的合规律性不高、教育主体的价值性弱化等问题。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策略主要有:注重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目标的内在要求;探寻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探索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本土化道路;强化在线教学实践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主体价值性等。

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层面上,高校教育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又将高校教育发展模式转为市场导向型,其目的就在于带动高校竞争的市场化。在这种大环境中,众多高校需要重新考虑其在线教学实践活动。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倒逼着高校在线教学模式的革新,进而为MOOC教育形式的实现提供发展机遇。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在教育界的大量运用,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公平、全新的教育平台,使得高校教育开始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自主性学习与终身化学习的价值诉求,加快了高校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然而,MOOC推动高校教育模式的变革还需要进行时间的检验,MOOC热潮之后,随着在线教学实践效果的逐步显现,高校在线教学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学术界进行深入理性地反思和探究。

二、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的不均衡

目前,高校在线教学实践的开展需要较高的技术与之相适应,所以,技术水平与基础设施在推进在线教学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效用。尤其是在MOOC时代中,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集中了各类优秀的教育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然而,由于国内区域差异性以及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最终会演变成新一轮高校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不均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扶持,“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1]会进一步加剧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均衡性,高校之间、地域之间、学科之间都将会出现不均衡性发展趋势,这种发展不一致的现状将会阻碍和干扰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推进。

1.院校发展的不均衡

(1)教育经费的不均衡

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政府分别在1995年和1998年决定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对少数知名高校加大投资进行重点扶植和建设,使这些高校迅速发展。在国家对教育总投入为固定值的情况下,加大对某些高校的投入必然造成对其他学校投入的不足。刘欣通过对2000年到2010年连续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并分析后指出,中央属与地方属院校其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明显,前者的额度通常为后者的2倍。[1]因此,院校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不均衡。

(2)师资建设的不均衡

目前,我国的一般本科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8.2%,成为全国高校的中坚力量。但因科研环境、薪资水平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其博士人数所占比重较小。虽然近年来这些院校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但从整体来说,其高水平人才比例仍较低。

师资配备方面,一般本科院校较之重点大学,差距巨大。据2012年有关数据显示,211 工程高校的“专业教师与新生的平均比”为1∶2.38*见网易教育频道综合.211工程大学2012级本科新生师资力量排行榜[EB/OL].http://edu.163.com/12/1009/10/8DCAPOQ 800294JD9.html,2012-10-09.,985高校则达到了1∶1.78,而一般本科院校仅为1∶18 左右*见网易教育频道综合.985工程大学2012级本科新生师资力量排行榜[EB/OL].http://edu.163.com/12/1009/10/8DCB51BS 00294JD9.html,2012-10-09.。由此可知,重点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在师资建设上差异显著,后者的师资建设方面较弱。

2.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造成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命脉即在于经济基础。同样,教育也不例外,也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个缺乏经济支撑的地区,是没有实力来改革创新学校教育,扩大教学规模的。在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致使其高等教育在教育规模、教育层次、教育质量等方面发展不均衡。尤其是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的实践与发展,要基于科学技术及设备的更新提高,因此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将难以深入开展在线教学实践。

在线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必然的,怎样让这一轮教学模式的变革转为均衡高校教育事业的主动力,是现阶段高校在线教学实践中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今后应该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的机制,缩减城乡、校际以及区域差距,找出局部促进与整体上升之间的均衡点,探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运行轨迹,[2]进一步均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进程。

(二)对教学的理性反思不够

2008年,MOOC一词开始出现,很快便席卷全球,并在2012年达到一个高潮。2013 年,国内知名大学开始纷纷加入国际MOOC 平台,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宣布加入edX、Coursera等,因此很多人将这一年称为“中国MOOC元年”。除此之外,各大网站也开始加盟各个平台,如2013年,网易联手Coursera,推出了“Coursera 官方中文学习社区”。在MOOC 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高校一方面加入国际 MOOC 平台,另一方面也开始打造国内 MOOC 平台。目前,国内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有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网易云课堂等。

在此大环境下,国内外也纷纷展开基于MOOC理念的在线教学实践研究。郑金秋对国内外涉及MOOC的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梳理,统计结果显示,研究主题为反思型文献的比例约为25%,其中20.4%为反思理论发展方面的文献,只有4.5%的文献为反思研究伦理和方法论的文献,在所有MOOC文献中所占比例最低。[2]此数据说明,在各高校纷纷开展相关在线教学实践及研究的同时,对教学的理性反思还不够。

1.关于科技工具运用的依赖性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吐故纳新,整个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进程史几乎成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史,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将科技工具的运用作为了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重点。但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单靠科学技术是无法解决的,在开放教育改革体系中,仅重视技术层面革新容易造成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松散化、支离化与无常化,甚至会导致背离了其原有的运行轨道。高校在线实践活动既需要注重技术是否能够服务于教学目的,是否可以帮助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还需要注重技术应用是否遵循了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网络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已经使得这个“分离的社会”摒弃了众多原有的运作模式,科学技术的革命也促使高校教育制度的系统化革新,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带给未来高校教学工作一些不确定的要素,因而,学术界需要努力探寻,谋求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稳定性。

2.关于可持续性问题

2010年,Global Industry Analysts通过分析指出,全球数字化学习市场在2015年将达1.07千亿美元。[3]然而,MOOC 在线教育领域在历经几年的发展后,对于应如何获取收益却依然不明晰,各个MOOC 项目也并没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目前,MOOC 公司通常采用“免费—额外收费服务”的商业模式,即最初为用户提供免费产品及服务,若用户继续使用,则需支付高级或额外服务及产品的费用。这种模式被美国硅谷很多科技公司如谷歌、推特、脸书等广泛采用,产品对用户的吸引程度及用户对免费产品的使用与消费是其成功的关键之处。当免费消费用户增加时,则收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种模式与硅谷常见的景象相似,启动快速但随后却被业界忧虑持续性收益问题。

因此,MOOC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实践的运转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并需要较高的资金支持,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发展超出人们自身难以掌控的境地,使教育的规律性和公平性失衡。

3.关于在线教学实践定位及教学模式问题

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变革总会带有一定的矛盾性与偶然性,甚至会出现一些貌同实异的现象。分析表象后面的必然性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同时也需要一些理性的反思。比如,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定位在线教学实践活动,定位不同则选择的教学模式不同。另外,应如何选择教学实践课程,假定将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定位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是否在某些学科的某些课型上也会有所例外,高校教师应以什么样的心理迎接此次教学变革,学生们在初期兴奋的接触后是否还能够从内在方面长期性接纳此种教学模式?对于在线教学模式和实践的组织方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质量。若要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经验和感受,需要对教学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相应变革。

一些研究者认为, MOOC环境下高校在线教学实践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如朱晓晶认为MOOC 在线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在很大程度上仍参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4]Dan Butin 教授指出,MOOC的发展,“Web2.0 的世界里依然提供着 learning1.0 的教学产品”。[5]

(三)教育实践的合规律性不高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为促进人的发展及促进社会的发展,并由此引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必须全面地协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学生全面发展,[6]被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二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7]被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的目的、方针、体制乃至课程设置和方法运用等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否则即违反规律。

目前,MOOC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启了高等教育领域新一轮的变革和战略讨论。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信息化改革和在线教学实践。其目标是在科学技术的辅助下,不断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与教学能力,完成教育目标。同时,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合规律性,即遵守教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规律,有效掌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将整个教学工作的理想转换成现实。目前,教育实践合规律性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要素。如陕西师范大学自2012 年即开启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组织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试点。然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为确保新拟定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实施的连贯性,怎样使各个部门对网络教学和开放课程形成一个正确、深刻和清晰的认识,成为该校面临的最大挑战。

王乾星指出MOOC 教学模式在构建社会化学习网络、知识创造和分享等方面存在优势,可能会对推动开放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但同时,它存在以下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陈旧、学习情境设计欠缺而导致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线教育课程缺乏有效的导航系统,课程教学评价缺失与反馈滞后等。[8]刘名卓、祝智庭等认为主流 MOOC 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活动设计方面重视不足。[9]关于 MOOC 合乎教育规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高地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梳理,从课程完成效果、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系统的阐述。[5]

(四)教育主体的价值性弱化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指出社会现代化的特性就是工具理性流行,[10]高校在线教学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机器与人的互通与对话,是在现代高校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工具性的诉求。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工具理性体现在以科技为核心的教学手段是否顺应教学发展的规律、是否能够达成整个教学的目标、教学实践效果是否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是以科技手段来获取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比例,但与此同时也相应地被实践性思维诱导为对科技工具的依恋,进而造成在线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性弱化或者是主体异化。

王建华认为,大学的边界可划分为物理边界、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三个方面。[11]MOOC的发展,使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受到严重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存在的界限开始逐渐淡化:第一,MOOC的出现,使学校的实体资源被分化,实质性的物质实体“校园”逐渐被人们淡化,范围将逐渐模糊,虚拟的“校园”逐渐诞生;第二,在线课程的各种平台联合了世界的知名大学,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使得大学地理边界的意识不再存在,大学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无边界组织的模式;第三,随着大学物理界限和地理界限的淡化和模糊,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依托的在线教育,人们对于大学的心理界限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的心理认同扩展到虚拟大学、网络大学课程。

理念的改变往往影响大学实践方式的变迁。从教育实践过程角度来看,MOOC的出现,还使教育主体从单主体转向双主体。[1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主体价值性较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讲授知识、编排设计教学内容、掌控教学进度、调节教学气氛、管理教学纪律等诸多教学环节,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个体价值性的发展需求,MOOC 的发展,则使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MOOC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弱化了教师主导地位,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例如,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特点,借助于网络或通讯设施随时随地浏览课程目录,参考课程大纲和简介,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开课后,在课程安排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灵活地决定课程的学习进度,不限次数地、自由地参与网络平台讨论。当然,在MOOC理念和模式下的在线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除了录制视频、整合并上传教学材料外,不再参与教学过程,而是责任变得比以往更为艰巨。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变为教育的促进者、组织者,除了对教学内容的呈现进行系统设计、质量把关,还要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随地参与课程讨论和答疑。从教育主体价值性的视角上来讲,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关注其实施的行为是否能够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激情、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是否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与发展的规律性。高校教学改革需要大力倡导学生的相互协作性与创造性,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打破原有在线教学模式的牢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开拓创新,实施社会性交互的教学方式。

三、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策略

(一)注重在线教学实践目标的内在要求

MOOC时代在线教学实践活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要素,但这不能阻碍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步伐。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系统化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理论材料,这些实践与理论能够帮助高校顺利开展在线教学工作。

MOOC时代在线教学技术突飞猛进,但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仍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在高校数字化教学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尽管有政府部门、高校的大量投资与雷厉风行的创建激情,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众多先进的基础设备的利用率远远达不到预期目的,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自身技能水平、自我定位能力以及挑战困难的决心等都可能影响到高校在线教学活动的质量。然而,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尽管摆脱不了科学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挑战,但是我们可以积极面对。例如教师作为课程的管理者和学生的指导者,应该掌握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心理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在线课程的出现,教师应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发展潮流,设计出更优质的在线课程。

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师应该获得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程序性知识,如师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尤其是师生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协作交流。另外还应包括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培训。

Reeve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支持的程度越高,学生的行为和情感参与度越高,[13]则在线教学实践效果越好。因此,应该善于利用在线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及时做出改进和调整。在线教学中,应该如何呈现教学内容才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实践者仔细摸索,如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便提供了数据统计功能,可以统计学习者登录课程的次数、登录课程的时长、在某一课程模块的学习或在线时长等功能,为调整和改革在线教学实践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二)探寻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国内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目前仍处在不断探索时期,在线实践活动对高校在线课程的设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校在线理论课程与在线实践活动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启发或指导,进而有效地解决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选择有效的途径,而借鉴性与创造性能帮助高校实现更具合理性的在线教学实践活动。借鉴性可能出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中,在借鉴能力的作用下,可以有效移植相应的实践经验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难题。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高校自身发展的特性,再加上外界条件的限制,借鉴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顺利地应对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境,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清华大学首个推出国内MOOC平台,该平台在使用edX开源平台的基础上对多视频源、可视化公式编辑、用户行为分析、编程作业自动评分、关键词检索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改造。[14]据学堂在线2014年数据显示,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已有自建课程30门,与北京大学、edX等联盟的课程140多门。此外,学堂在线正帮助国内其他高校及中学推广MOOC和SPOC模式。

目前,MOOC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与运行模式的不成熟,使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会遇到更多的新问题,因而,既需要不断进行错误性尝试,还需要一定的借鉴性与创造性来弥补在线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应在在线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统计并积累相关数据,并在利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创新,以作为提供决策的依据。

(三)探索在线教学实践的本土化道路

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市场得到迅速扩展,迎来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然而,在利益角逐的市场中很容易引起高校在线教学技术运用方式的转变。在面临教育事业互动化、虚拟化、多元开放化的挑战中,由于高校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特性,使得其在线教学实践活动更具敏感性与脆弱性。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广阔的,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MOOC时代中,观望不前将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呼吁在线教学实践的各种优点的同时,也不要认为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没落,还需要结合实际审慎开展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

MOOC在经历了热潮之后,随着实践效果的逐步显现,充斥传统讲授式教学、课程完成率低等问题使其开始面临冷静反思。针对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反 MOOC”的呼声。[15]在这场辩论潮中,作为实践者的中国也参与其中。超星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等中文 MOOC 平台的推出,宣告了中国 MOOC 时代的开启。然而中文 MOOC平台是否就等同于“中国式 MOOC”?构建“中国式 MOOC”的实践意义是什么?又该怎样构建?刘和海等以学堂在线、超星慕课、智慧树、果壳网、C20慕课联盟、过来人网等中文MOOC平台为对象,以客观的MOOC在线教学实例为依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者对中文MOOC平台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均值都处于 3.2732 ~3.6992 之间,未达到基本满意度。在各个满意度描述统计量中,学习者对教师支持、内容设计和技术支持三个维度最不满意。针对MOOC如何在“中国模式”这一特定环境下开展和立足,研究者提出“深化责任意识、契合关联MOOC、关注学习体验的优化措施”。[15]

(四)强化在线教学实践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主体价值性

高校在线教学实践追求的主体价值性,具体体现为学校价值的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进步。纵观MOOC时代的教育事业,片面重视效率性而忽略精神教育、重视同质化而忽略个性化、重视量化而忽略质化、重视效果而忽略进程,使得整个高校教育事业愈来愈倾向于工业产业,其测评的标准化与生产的批量性,使高校在线教学实践工作与个人的发展相背离。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价值实现的关键时期,其在线教学实践活动需要顺应教育规律,使高校、教师与学生均从在线教学实践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MOOC的发展,使高校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及教师个人的价值感。李纪元认为,大量教授投身MOOC的原因,“除了本身具有利他主义倾向外,希望更多的个体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源,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不落后于他人,获得一定的知名度”。[16]许多教授希望通过MOOC来增加个人的显示度,如同事之间的显示度以及在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显示度。

MOOC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调查结果显示,34%的受访者指出选择MOOC的动机是帮助自己改善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多样化的反馈可以作为评估自己教学技巧的一种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的教学反馈意见,可通过在线课程便捷地获取到,教师可将这些数据应用到传统教学中。Michael J. Cima教授利用来自MOOC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采用在线课程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成果差异。[16]

桑新民等指出,MOOC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三种智慧即学习智慧、IT智慧、商业智慧的内在结合。[17]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在在线教学实践中也获得了较强的价值感,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且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非常有价值。学生们认为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且通过MOOC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做精彩汇报以及如何展示自己,信息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18]

综上所述,探讨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的问题,意在对现有实践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分析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提出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策略,进而为高校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1]刘欣.破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内在动因分析[J].教育科学,2013,(2).

[2]郑金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

[3]袁莉,[英]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4]朱晓晶.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4,(7).

[5]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6]黄湘倬,王德清,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价值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7]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

[8]王乾星.MOOCs背景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9]刘名卓,祝智庭.MOOCs教学设计样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10]陈凡.韦伯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11]王建华.大学边界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12]李桂芳.MOOCs背景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13]潘丽佳.MOOC设计、学习者参与度和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4]孙茂松.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15]刘和海,李起斌.“中国式MOOC”概念探讨及平台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16]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17]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18]马红亮,袁莉,等.基于MOOC的中外教师合作混合教学新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4).

(责任编辑 李逢超)

2015-07-03

新疆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南疆中小学‘班班通’教学资源利用研究”(XJEDU070113B03)。

李艳群,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传媒技术系讲师,硕士。

G434

A

1672-0040(2015)05-0089-06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活动课程
“六小”活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