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2015-04-02 15:12高晓峰常学洲
关键词:框架欧洲区域

高晓峰, 常学洲, 宋 强

(1.石家庄铁道大学 党政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21世纪以来,我国增大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战略决策强调了从区域的战略角度规范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世界范围看,区域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高校都展现出合作与融合的趋势。欧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最为突出的地区,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参考。研究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运行体制,对于推进和建设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相适应的区域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合作与发展

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欧洲各国迫切需要在各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合作,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同时也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再创欧洲大学的辉煌。建设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就在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进程中启动并不断向前推进。

1997年,欧洲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里斯本公约》,该公约的制定标志着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开始,也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法律文件奠定了基础。1999年,欧洲29国高教部部长和200多位欧洲高等教育界的代表举行部长会议,签订了《博洛尼亚宣言》,宣告至2010年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就此全面启动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进程。2010年的《布达佩斯-维也纳宣言》标志着“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正式启动。2012年7月,欧洲高等教育区部长会议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论坛探讨了在全球范围内,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对其它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合作进程的影响,并分享了全球范围内在高等教育区域化推进过程中的经验。自1998年《里斯本公约》签署以来,欧洲高等教育部长会议已经召开了多次,已有47个欧洲国家先后参与到这项改革进程中来,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欧洲高等教育区制度构建

(一)构建区域学位结构框架

2003年,在柏林召开的欧洲高等教育部长会议确定要构建具有兼容性与可比较性的学位资格框架,这些学位框架对每个学位阶段的基础水准进行界定,并对各学习阶段的学时、学习结果、学习能力进行基本的描述和规定。构建区域学位结构框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描述,首先根据学习结果和掌握的技能将学习过程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并从多方面对这三个阶段的期望学习产出进行了层次界定。其次,各成员国还逐步建立与欧洲资格框架相适应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加强对欧洲不同教育系统中学位资格之间异同的理解,确保欧洲资格框架的有效实施[1]。

(二)构建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999年的《博洛尼亚宣言》提出在欧洲范围内确立可比性的方法和标准实现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其后在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的历次欧洲部长会议上,都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作为改革的重点和核心,这推动和完善了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并逐步将该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从高校和国家的层面扩展到欧洲区域。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人员的流动,文凭和学位的相互认定,也有利于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兼容性和透明性,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区的长期核心任务。

(三)实施区域学分制

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加强了区域内学生的流动,加速了知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也推动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2000年以来,博洛尼亚进程的所有参与国都采纳了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或者建立了与该系统相比较或者兼容的本国学分系统,该系统已经被广泛采纳,并成为各国学分制的基础。欧洲各国以法律作为保障,并运用自己的办学自主权,积极实施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除此之外,为保障学历文凭以及资格证书国际互认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提出了《文凭补充说明》,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强制推行。这也对人才的自由流动和文凭互认提供了条件,进一步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构建终身学习资格框架

自2001年的布拉格部长会议开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4月,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批准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过程中,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是继学位资格框架后的第二个全局范围内的资格框架。它与学位资格框架相辅相成,覆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并按照知识传授和培训技能水平制定了严格的评判标准,这对欧洲公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供了参照,并促进了人员在欧洲各国的流动。

三、欧洲高等教育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区域合作和政府间的合作,欧洲各国共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建立了欧洲高等教育区[2]。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是欧洲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划时代变革,它推进了人员的流动,增加了就业,提高了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建立区域合作联盟,转变发展方式

建立高校战略联盟,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过程中,先后有多种类型的大学联盟成立,如1994年成立的“欧洲纺织大学联盟”;2002年建立的“欧洲研究性大学联盟”;2005年建立的“欧洲科技型大学联盟”;2012年成立的“英国大学联盟”,这些大学联盟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提升了大学的竞争力[3]。各个合作联盟联合了欧洲各国的力量,不但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兼容性和可比性,而且提高了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提升了欧洲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的综合实力。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发展,并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尚存在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重复设置,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共存的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构建开放、灵活、多渠道、多选择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由此可见,探索区域高校合作发展模式,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区域高校合作联盟,推进合作交流,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立高校和高校、高校和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高校和地方政府等多种合作战略联盟形式,对于打破地域和学科的限制,整合各不同部门间的资源,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高校战略联盟的建设,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各高校自身发展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联盟方式。其中,高校与高校间的战略联盟方式可以借鉴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实践经验,构建区域学位结构框架,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区域学分制,并完善终身学习资格框架,从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就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而言,要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为中心的资源交流平台,构建技术创新机制。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方式,可以采用合办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共同承担重大科研目等多种方式实现。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也需要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人才建设规划,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

人才资源对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完善区域战略联盟高等学校人才队伍规划的任务刻不容缓。完善人才建设规划可以从涵盖区域人才选拔、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保障等多方面展开进行。要建立弹性宽松的人才引进机制,促进联盟高校间的人才流动;建立灵活的区域联盟高校人才培训和奖励机制,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梯队建设、优秀人才选拔、设立专门基金等多种方式,推动人才培训,从而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实行区域高校间的教授互聘制度,建立区域共同师资储备,发挥专家在项目评审和科研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也可以提高教师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区域高校师资的整体水平[4]。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既包括人才和资产等有形资源,也包括信息等无形资源。构筑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建设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资源服务体系,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矛盾,有助于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进程中,欧盟始终将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列为重要的优先发展计划。就我国目前拨款情况而言,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仍然是大部分高等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的资金来源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优化高校的物质资源有利于区域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要鼓励区域高校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实行公共设施相互开放,构建区域科研共享平台。增强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与发展,还需要强化区域高等教育的信息互动与共享,定期发布合作区域的高等教育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切实增强区域高校信息的服务功能,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监督[5]。

(三)加速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多方协同发展机制

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市场、政府、高校和社会等不同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发展。2001年《布拉格公报》提出,“竭尽所能谋求与政府、高校、学生组织以及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密切协作”。在2005年的《卑尔根公报》,2009年的《鲁汶公报》,2010年的《布达佩斯—维也纳宣言》中,也先后阐述了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观点。反观我国高校,多注重扩充规模和专业建设,忽略了自身原有的竞争优势,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高校、市场的关系不明,市场机制未能引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暴露出办学模式同质化、资源重复配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政府、高校、市场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市场、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机制,首先应该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区域发展是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应遵循市场的运作规律,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调节作用,控制供需双方在教育市场中的行为,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6]。其次,要强化政府统筹调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宏观统筹调控,确保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也要努力增强区域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找准定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增强自身自我调适功能。区域高校要主动面向社会,与市场对接,以其整体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市场调节、政府主导、高校实施和社会参与的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为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发展设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并因此而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点。在十几年的建设过程中,欧洲高等教育不仅得以自身的飞速发展,并且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与启示。学习借鉴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方向,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1]谌晓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研究-聚焦于博洛尼亚进程(1999-2010)[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2]李化树,叶冲.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研究述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111-117.

[3]蒲云,邱延峻.特色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67.

[4]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0-32.

[5]建设欧洲高等区—聚焦博洛尼亚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47-248.

[6]高晓峰,常学洲.服务于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8.

猜你喜欢
框架欧洲区域
欧洲“芦笋季”
框架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分割区域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