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宗贵的蚕桑致富路

2015-04-04 05:49黄连平,王厚斌
四川蚕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珙县桑枝小蚕

蚕农园地

熊宗贵的蚕桑致富路

黄连平王厚斌

(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四川珙县644500)

珙县底洞镇楠桥村一社熊宗贵,家庭人口4人,两老口及儿子、儿媳,全家有承包地8亩,田、土各4亩,旱地于1999年全部栽桑,因发展蚕桑产业有较好的收益,其后又用稻田栽桑4亩,去年又流转外出务工农民桑园6亩,全家桑园面积达到14亩。

2014年熊宗贵养蚕21张,平均单产44.73kg/张,生产鲜茧939.39kg,售茧收入3.12万元;共育小蚕305张,共育费收入6.75万元;栽培桑枝食用菌菌袋0.84万袋,收入3.64万元。三项合计收入13.51万元,人均年收入3.38万元。

因为种桑养蚕收益高,又有珙县智溢公司带动做保障,熊宗贵2015年再次流转桑园2亩,目前桑园面积16亩,全面发展蚕桑产业。总结熊宗贵的做法如下:

1配套完善养蚕设施设备

为保证共育小蚕头数足、体质强健,为大蚕饲养提供基础保障,2007年,熊宗贵在珙县智溢公司的支持下,投入资金2.96万元,建设工厂化小蚕共育室一间,面积达到60m2,季可共育室蚕种140张。共育室配套小蚕桑叶切桑机、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汽动蚕室消毒机、小蚕模盒等设备。共育室建设规范,设备配套完善,科技水平高,是珙县培养的典范型示范共育室。

针对川南高温多湿环境,为养好大蚕,2008年,熊宗贵投入资金0.76万元,建设室外养蚕大棚一间,面积达到70m2;2012年租赁底洞镇楠桥1社工厂化养蚕大棚2间,面积100m2。合计大蚕饲养面积达到170m2,季可饲养大蚕5张。室外养蚕大棚建设标准,设备规范,环境优美,四面通风,确保大蚕饲养成功。

2全面实施科技养蚕

熊宗贵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肯钻研,好学习。在他进入蚕桑产业行业后,很快掌握小蚕、大蚕饲养技术,积极建设小蚕共育室,带头建设室外养蚕大棚,为蚕农做好榜样。在珙县推广蚕业科技的进程中,熊宗贵始终走在前列,积极主动参与,在公司推广“省力、优质、高效”科技行动中,他第一个做出表率,参与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率先与公司签订优质蚕茧产销合同,并生产出优质蚕茧,得到公司奖励,让其他蚕农看到、想到,并积极参与。现在底洞镇楠桥村1社,是珙县蚕业的科技示范社,全社养蚕单产高,经济效益好。

3坚持适度规模发展

熊宗贵认识到,一个产业如果不具有一定规模,就形不成效益。从他开始种桑养蚕起,先是将全家的4亩旱地全部种上桑树,三年后,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把自家的4亩田也改种桑树,扩大养蚕规模,今年又流转土地栽桑,成为专业大户。在他的带动下,楠桥村1社社员现在全部种桑养蚕,2014年,全社42户养蚕农户年养蚕673.3张,生产鲜茧29400kg,年平均单产43.7kg/张,蚕农售茧收入91.03万元,共育收入9.26万元,全社蚕业收益100.29万元,全社人均养蚕收入达到4110.3元,家家建起了小洋楼,户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的蚕农甚至购买了小轿车,纷纷过上了幸福生活。

4立足生产优质蚕茧

质量是产业的生命线,珙县智溢公司在全县开展优质蚕茧奖励活动,在收购价格的基础上,采取鲜茧数颗数的办法,价外奖励蚕农,每公斤最高可获奖励9.00元,鼓励蚕农生产优质蚕茧,熊宗贵第一个与公司签订了优质蚕茧产销合同,并缴纳了生产优质蚕茧保证金,当季就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并退回了优质蚕茧保证金,其他蚕农随后也积极加入到生产优质蚕茧的行列,目前楠桥村1社优质蚕茧比例高达97%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银珠新村”。

5结合搞好综合开发

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到珙县调研时提出:我们不能在一根丝上吊死,要搞综合开发,把产业做大做强。在通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公司提出了在珙县开发桑产业的思路,利用桑枝生产桑枝食用菌、冬桑叶生产桑叶茶、蚕沙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熊宗贵主动要求生产桑枝食用菌,2009年,公司在底洞镇楠桥1社熊宗贵家和底洞镇芭蕉1社何保田家试验种植桑枝食用菌,各试验种植桑枝食用菌4000袋,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几年来,他们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通过蚕业综合开发,延伸了产业链,蚕业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蚕桑产业更加兴旺。

作者简介:黄连平(1964-),男,大学本科,从事蚕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珙县桑枝小蚕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可爱的小蚕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可爱的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