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江堰生态水环境建设中引发的思考

2015-04-05 14:36尹邦军
四川水利 2015年4期
关键词:都江堰成都市供水

尹邦军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四川 都江堰,611830)



水环境

从都江堰生态水环境建设中引发的思考

尹邦军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四川 都江堰,611830)

都江堰对改善灌区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从都江堰为灌区水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成都市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建设中总结经验,并针对今后灌区水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建议。

都江堰 水生态环境 建设 思考

1 都江堰基本情况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时期蜀郡守李冰率领人民群众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川西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它的创建与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它以规模巨大、布局合理、费省效宏、经久不衰而闻名于世。建堰以来经历了二千多年,它仍发挥着巨大的效益,这离不开历代治水先贤们对都江堰的不断维护、管理和发展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工程的建设改造投入,对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和扩建,健全了管理机构,加强了用水管理,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了法制化的规范管理,灌区得到迅猛发展,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及其他用水和谐发展,供水区域和灌溉面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从建国初期14个县的18.8万hm2农田,发展到现在的7个市37个县(市、区)的69.33万hm2农田,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66.67万hm2(100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

供水区虽然幅员面积仅占全省5.6%,却集中了全省25.8%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1.8%,工业总产值占全省38.6%,农业总产值占全省26.4%;有耕地面积71.56万hm2,占全省17.8%;有效灌面占全省20.7%,粮食总产量占全省27.1%,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省的1.43倍。灌区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用水,已发展成为具有城市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供水,兼顾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目标的综合性特大型水利工程。供水区域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全省“十强县”有9个在灌区内。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全省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命脉。

2 灌区水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

2.1 工程建设和改造及工程生态建设是坚实的基础

按照《都江堰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总统规划》,我们从1996年开始至今,加大了灌区工程建设和改造,灌区工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统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总投入11.06亿元,完成新建、扩建、整治渠道800多km,整治建筑物6925座。经过近20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灌区的干渠工程得到了全面整治建设,加上“5.12”地震受损工程恢复重建投入8.2亿元,受损工程得到了全面恢复和改善,工程条件大大改善。同时,我们也按照省上的安排,进行了2万hm2水利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工程完善、技术先进、制度落实、机制健全、管理科学、效益显著、节水节能、人水和谐”的总体要求,目前取得初步成效,示范区已基本建成“田成方,渠成网,绿成带”、“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效果。成都市也着力打造生态环境,重点进行了成都市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规划沿成都市绕城高速环线的人工湖泊、湿地的生态屏障。我们也会同地方政府联合打造城市内的河(渠)生态环境,形成了“水、林、路、房、园”的和谐,大大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抓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从渠道美观,保护水资源,净化、绿化、美化水环境出发,对节点工程和重要制口进行了生态渠道建设,它们是都江堰灌区渠系工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灌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对支渠口计量设施进行了建设。从2001年开始进行计量设施试点建设,灌区现已建成计量设施1075处。其中,支渠口计量设施541处已全部建成;支渠口以下建成534处,完成率11%;全部支渠口都可以实现计量。并在灌区范围内推行了合同供水、计量供水、计量收费,管理局和灌区各管理处与灌区用水户依据灌区配水计划,按规定签订供用水合同,按合同供水、按合同规定以实际用水量计算并缴纳水费,促进了灌区节水。

2.2 灌区信息自动化系统是有力的支撑

根据水利部关于信息化推动和带动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我局与清华大学共同编写完成了《“数字都江堰”工程总体规划》,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都江堰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于2003年1月获得了水利部专家评估组审查通过,规划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确保了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信息自动化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全面引入水利行业,初步形成了都江堰水资源信息化调度系统的框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渠首水量调度信息系统的建成,实现了都江堰渠首水资源的适时监控,及时有效地掌握了岷江上游来水情况,为灌区的水量调度管理增强了时效性和精准性,节约了水量,大大提高了抵御极端气候及应对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灌区生态环境水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2.3 严格水资源管理,厉行节约是根本保障

早在2003年开始,我们在制定配水计划时,就严格按照灌区的用水定额,结合灌区渠道工程状况,在农业用水上,在支渠口实行计量,严格总量控制,大大降低了农业用水量。在严格水资源管理上,我们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1)领导重视,制度健全。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在严格水资源管理、构建节水型灌区上,备受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关注,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支持,管理局也一直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2)调度管理上,实行优化调度。按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规定,我们严格按照首先保障生活、满足生产用水,兼顾生态环境及其他用水的原则,保证了灌区和岷江正流(金马河段)生态用水量,实现了岷江金马河段常年不断流,维持岷江河流的生态良好;(3)落实责任制,强化供水管理。灌区局、处、站层层落实责任制,坚持用水制度,上下游严格交接水,渠道内上下游实行总量控制,同时管理局、处并把此项工作纳入了灌区用水目标考核,增强了灌区的供水管理力度,效果十分显著;(4)加强协调沟通,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工作落实。管理局加强了和上游紫坪埔公司的沟通协调,灌区各级水管部门加强了与灌区用水户协调沟通,各管理处根据灌区当年的气候、作物分布情况以及当年的降雨情况等,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及时调整时段供水量,保证灌区用水总量的供给;(5)参考省颁定额,精确计算灌区需水总量。我们根据灌区具体情况修正定额,以修正后的定额作为依据,测算出灌区各种作物的用水量,各管理处汇总出灌区支渠口的配水总量,按不同的时段,结合作物生长期的灌溉需水要求,制定出不同时段的用水量,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实行分时段配水。

2.4 跨流域调水解决生态环境是重要举措

都江堰灌区在上世纪70年代,都江堰渠系从北、中、南三个方向,穿过横亘于成都平原东南面的龙泉山,将岷江水引向川中丘陵区的沱江和涪江流域,在满足沱江流域和涪江流域以西部分地方的农田灌溉,粮食连年丰收,产量较以前增产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同时,调水也改善了其生态环境,水质标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区域水质从以前的劣Ⅴ类,提高到现在的Ⅲ类饮用水源标准。跨流域调水把以前“十年九旱”的龙泉山脉以东1.06万km2范围,变成了粮食连年丰收、生态优美、环境友好、人民生活富足的经济发达区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2.5 加大生态共适量,各方相互配合支持是根本途径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经把生态环境治理列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也对生态环境供水解决水生态问题非常关注,从2003年开始,在成都市政府的要求下,我们专门把成都市锦江生态环境供水正式列入当年配水计划,经过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和农耕技术节水,提高了都江堰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呈现出灌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成都市锦江枯季生态环境供水量已经达到6.71亿m3,水量的大幅增加为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改善提供了保障。成都市政府也加强了和管理局、处的沟通协调,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进行环境治理,采取节能减排、污水处理和城乡综合治理等措施,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我们的密切配合下,成都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成都市获得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奖,成都成为环境优美、人水和谐、最宜居城市之一。

同时,管理局也充分考虑到灌区的生态水量,每年安排10亿m3(不含成都市锦江)的水量通过渠系工程输往灌区,一方面补充地下水量,另一方面解决灌区生态发展所需水量,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加上灌区各级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灌区老百姓的人居环境大大改观,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6 注重环境保护,加强水质监管是保障

灌区各级政府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重点是加强了生态环境监管、生态环境治理、水源保护和全民节水意识教育等等。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保障,同时政府也加强了与我们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密切联系,共商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需的水问题。管理局和灌区管理处非常注重水质安全,首先有处理水质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其次配备有专门负责水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有专门的水质监测设施设备。目前在都江堰渠首安装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都江堰渠首水质,还可以通过专门配置的水质流动检测车,对灌区重要渠段和大中型水库都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取样,适时监测灌区水质。灌区水质一旦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和当地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联系,会同环保部门查找污染源,提出处理办法和解决措施;第四我们有专门的水利执法队伍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法中和当地政府的公安等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实行“联合执法”,特别是成都市公安局专门成立了“水上公安”,负责水利执法,为水利保驾护航。由于与政府公安、环保等执法部门的积极配合,做好了水质监管,虽说灌区出现多起水质污染事件,但由于我们反应迅速、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最终未对灌区的供水水质安全造成影响。

3 取得的显著成效

3.1 工程得到改善,节水能力增强

经过了10余年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区工程状况得到了改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2提高到0.481,已整治渠道水利用系数均值达到0.9以上,灌水周期由30d缩短为20d,受益区亩次平均用水量下降17.7%,灌区年增节水6.18亿m3,提高了灌区城市生活和生产供水保证率,为解决灌区生态环境具备了水源保障。

3.2 生态配置的水量大幅增加

岷江正流(金马河段)枯季以前基本断流,现在从都江堰渠首配置了日平均流量在50m3/s以上的生态流量,枯季总水量达到9.55亿m3,其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都市锦江是在2003年我们正式把其生态环境供水列入配水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成都市锦江的生态供水从当时的3000万m3增加到现在的6.71亿m3(仅枯季的11月至次年5月),同时向灌区提供10亿m3(不含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生态水量。灌区及岷江河流水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3.3 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由于工程设施的完善,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建成运行,加上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自然灾害和水质污染事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比如,2006年的特大干旱,2008年的特大地震和2013年“7.9”特大洪灾以及近几年的地震次生灾害;水质污染事件,2004年3月沱江污染,2010年4月柏木河污染和近几年的白沙河水质污染等。

4 几点思考

4.1 继续加大工程建设投入

都江堰灌区灌面大、涉及范围广、渠道战线长,工程基础差。虽说灌区工程得到了改善,但老化失修的工程仍然很多,影响向下游输水,特别是灌区的末级渠道,渠道破烂、输水损失大、管理难。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节水能力。

4.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法律、法规和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我们要进一步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各级政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4.3 加强治污力度,减少污水排放,还一江清水

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杜绝排污和治污的经费投入;其次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民的行为,对构成污染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严惩,绝不姑息;第三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改造,建设生态屏障,净化水体,提高空气质量,还一江清水,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4.4 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

从都江堰灌区来看,我们有水政执法队伍,也有水利执法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但是水利执法力度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有法执行难,只有依靠地方执法部门;灌区出现有法可依,但执法难严、违法难究的局面。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水利执法建设,赋予我们更多的执法权,为水利行业保驾护航。

4.5 加强宣传,全民树立节水、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的事情,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国力强大是保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关键,国家综合文化建设是前提,环境治理和保护是手段。特别关键的是水,它是生态建设的控制性要素。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民节水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要让全民积极行动起来,共建美好家园,共建生态文明国家,这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

X321.022(2711DJY

C

2095-1809(2015)04-0055-04

猜你喜欢
都江堰成都市供水
拜水都江堰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李冰与都江堰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千古奇观——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