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的政党偏向与新闻建构
——以《联合报》与《自由时报》有关服贸协议的新闻为例

2015-04-06 06:20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服贸舆论导向联合报

马 越



台湾媒体的政党偏向与新闻建构
——以《联合报》与《自由时报》有关服贸协议的新闻为例

马 越

2013年6月21日在上海签署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受到了台湾媒体广泛而密切的关注。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通过对《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有关服贸协议的新闻进行文本分析,探究不同政党偏向的媒体采用何种新闻框架进行建构,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服贸协议 联合报 自由时报 新闻框架 舆论导向

马越,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2级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

随着近年来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经贸合作,台湾媒体对于两岸新闻事件的报道也日渐增多。新闻媒体在两岸交流与互动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承担着新闻建构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传媒除了“是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信息的基本载体,也是两岸政党沟通的重要途径”。*马汇莹, 张晓锋,童兵.传媒在两岸政党沟通中的角色审视[J].新闻大学,2006,(1).然而在台湾,蓝绿分野,媒体众多,不同政党偏向的媒体往往会采用特定的框架表现其所支持政党的政治诉求。涉及两岸合作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事件得到了台湾媒体的广泛关注,由于引发争议,台湾社会各界积极发声,蓝绿辩论,形成了舆论热潮。在近期更是引发了大规模学生运动,舆论持续发酵。由于不同媒体所支持的政党不同,其新闻框架和舆论导向也有差异。本文即从新闻框架理论出发,以台湾《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对服贸协议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媒体的新闻框架和舆论导向及其差异。

由于媒体的立场不同,其“框限”和“选择”,以及主观“重组”的部分事实上形成的新闻框架也不同。媒体的新闻框架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党派政治偏向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台湾,媒体呈现出对蓝绿阵营的不同偏向。特别是报道两岸议题时,不同政党偏向的媒体往往会采用特定的框架表现其所支持政党的政治诉求。在当今台湾社会,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是信仰三民主义、保卫“中华民国”、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反对“台独”的蓝色阵营,以国民党为代表;二是主张台湾“本土化”、台湾“国家认同”、主张台湾“独立”的绿色阵营,以民进党为代表。*赵勇.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倾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相应地,岛内媒体也分化为亲蓝媒体与亲绿媒体,对岛内的政治和社会舆论有重要影响。*陈玲.台湾媒体的政治化刍议[J].新闻界, 2012(7).亲蓝媒体以《联合报》为代表,亲绿媒体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由于政党蓝绿之对立,相应的媒体对于同一个议题所采取的新闻框架则不同,甚至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解读。

两岸问题是蓝绿阵营的重大政治分歧之一,因此,涉及两岸的议题的报道也使不同媒体产生了新闻框架的巨大差异。就以往研究来看,对于两岸议题,台湾蓝绿媒体均表现出了高度兴趣,但所选角度有所不同。学者陈玲在《台湾媒体的政治化刍议》一文中认为,蓝绿媒体在涉及两岸的议题中,“为各自阵营呐喊助威,各种带有颜色的政论性节目、新闻报道、民意调查等,政治倾向非常明显”。*陈玲.台湾媒体的政治化刍议[J]. 新闻界, 2012(7).

本文选取“两岸服贸协议”这一事件作为切入点,探究台湾媒体对两岸议题的新闻框架与政党偏向的关联性。《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又简称为《两岸服贸协议》,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续协商所签协议之一。为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和保障两岸双方服务提供者的权益,扩大业者交流合作的市场规模,并减少限制性措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于2013年6月21日在上海举行第九次高层会谈并签署该协议。虽然执政的马英九政府视之为加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如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副局长徐大卫评估,台湾电子商务、资讯业、线上游戏业、金融业、环保业、物流及运输等产业可望受惠。*台湾中央通讯社.大陆对台开放 7产业受惠.http://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30621005019-260410,2013-6-21.但该协议在台湾政坛与民间都引起了极大争议,真正生效尚需时日。由此产生的两岸议题得到了媒体的大量报道,执政党、在野党、业界人士、新闻工作者、普通民众持续发声,形成一股舆论热潮。

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选取了服贸协议签署前后共一个月《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为研究对象,探究《联合报》与《自由时报》报道服贸协议过程中,所采用的新闻框架、舆论导向及其差异。

一 《联合报》与《自由时报》有关服贸协议的新闻数据统计

从2013年6月1日到7月1日,《联合报》有关服贸协议的新闻共47篇。从新闻体裁来看,其中新闻报道37篇,新闻评论10篇。从新闻来源来看,有15篇报道来自于驻大陆记者,占整体的31.91%;其余均来自于台湾本地报道。从新闻倾向性来看,对服贸协议持正面态度的新闻有29篇,占整体的61.70%;持中立态度的有16篇,占整体的34.04%;持负面态度的有2篇,占整体的4.25%。以下是《联合报》新闻体裁与新闻倾向交叉分析表:

表1

从2013年6月1日到7月1日,《自由时报》有关服贸协议的新闻共134篇。从新闻体裁来看,其中新闻报道107篇,新闻评论27篇。从新闻来源来看,有8篇报道来自驻大陆记者,占整体的5.97%,其余则均来自台湾本土。从新闻倾向性来看,对服贸协议持正面态度的有4篇,占整体的2.99%;持中立态度的有16篇,占整体的11.94%;持负面态度的有114篇,占整体的85.07%。以下是《自由时报》新闻体裁与新闻倾向交叉分析表:

表2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联合报》对服贸协议总体上呈积极态度,正面新闻和中立新闻占九成以上。《自由时报》则对服贸协议总体上呈消极态度,负面新闻占八成以上。

二 《联合报》与《自由时报》有关服贸协议的框架过程与舆论导向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对服贸协议的新闻主导框架有明显差异。在框架过程中,媒体将这件事所认知的某一部分挑选出来在沟通文本中特别处理,以提供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定义问题

在签署服贸协议事件的定义问题上,《联合报》认为这是“惠及两岸的经贸合作”“超WTO待遇带来的前所未有商机”,认为协议中“电子商务、金融、营造是亮点”,即服贸协议“整体上利大于弊”,是“千亿美元商机的未来”。对于服贸协议,《联合报》所持观点是积极正面的,对马英九政府所推行的政策是支持的。而《自由时报》认为服贸协议是“对台湾中小业者的毁灭性打击”,是“台湾业者痛苦的开始”,将“严重冲击美容美发业、中药业、租车业等”,担心“印刷业被陆资控制,影响台湾言论自由”,认为服贸协议“缺乏全面有效的产业风险评估和配套措施”,是“不对等的”,台湾经济将“未受其利,先受其害”。很明显,在八成以上的负面新闻下,《自由时报》表现出对服贸协议极大的抵抗和否定态度,所发言论也多来自于反对马英九政府的绿营。

(二)主要归因

《联合报》认为两岸签署服贸协议是“ECFA后续协议”,源自“两岸和平发展的契机”和“互惠互利、加强交流合作”的不懈努力,并反对将服贸协议泛政治化解读。《自由时报》则代表绿营发声,狠批马英九政府举行“国共密谈”,签署服贸协议是为“中国吞并台湾做贡献”,并声称服贸协议是马英九“配合中共进行的统战阴谋”、“迫使台湾服务业门户大开,廉价中国劳工大举入侵”,认为大陆资本进入台湾是“假投资真移民”、“一为牟利,二为统一大业铺路”。由此可见,《自由时报》对服贸协议进行了大量政治化解读,并上升至反对马英九政府与大陆“一中框架”政治议题上,反映出强烈的泛政治化甚至是阴谋论式解读的舆论倾向。而《联合报》则并未对服贸协议进行泛政治化归因,舆论导向相对积极。

(三)道德评价

《联合报》认为服贸协议“整体上利大于弊”,是台湾服务业“扩展大陆市场的大好机会”,人民币业务“有助于金融合作和股权投资”,是“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机会。《自由时报》则对服贸协议评价为“卖台契”,并借机对马英九政府严厉抨击,认为“国共两党黑箱作业”,“事前未做好风险评估与配套措施,先斩后奏是罔顾民意、违反民主程序之举”,并进一步上升至马英九的个人攻击,认为其“消极怠惰”、“愚昧、无能、粗鲁且自我感觉良好地倒退,黑箱作业却自以为是,对大陆的无知和愚痴,对台湾本土中小业者缺乏怜悯”。由此可见,《自由时报》大幅刊登对服贸协议的负面报道和评论,对其进行负面的道德评价,反映出绿营“台独”的政治倾向和舆论导向。而《联合报》则与蓝营的主张基本相符,对服贸协议做出了相对积极的评价和舆论导向。

(四)解决方案

对于服贸协议所引发的争议,《联合报》代表蓝营发声,认为应“进一步完善规则,政府多做政策宣传和解释沟通”,未来“严格对大陆投资地点、基金、人力把关”,援引国台办发言人称“两岸产业问题可随时磋商解决,设紧急磋商条款”,并表示“立法院可逐条表决”。对于台湾业者,《联合报》认为服务业是台湾强项,业者应“甩开孤立心态,别画地自限,为单一产业抛弃全体”,鼓励台湾业者“赢家坎肩威胁力的机会”、“开放就要面对竞争”、“充满自信”,而且“与其挡苹果不如种莲雾”,意即鼓励台湾业者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对于反对党批评,《联合报》评论认为应“勿炒作民粹”。《自由时报》则表现出对服贸协议的全力阻击,认为服贸重伤经济应“立即终止”,号召台湾中小业者和民众“抵制服贸,甚至不惜街头战斗”,并代表绿营发声指出服贸协议应“交由立法院逐条审查,该删则删该改则改”。对于马英九政府,《自由时报》援引民进党主席苏贞昌言论称可借此机会“罢免马英九下台”。由此可见,《联合报》对台湾业者是积极鼓励,正面的舆论导向。《自由时报》则是悲观论调,从反服贸进一步上升至反对马英九政府和“一中框架”。

三 结 语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关于两岸服贸协议事件,《联合报》和《自由时报》的新闻框架过程及舆论导向都存在显著差异:《联合报》对服贸协议持支持态度,积极评价服贸协议并寻求完善方案,呈现正面积极的舆论导向。《自由时报》则对服贸协议持反对态度,消极评价并凸显事件的不良影响,进行鲜明的泛政治化解读,呈现出负面批判的舆论导向。

在两岸问题上,蓝营主张“不统不独”,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友好交往。因此泛蓝的《联合报》在服贸协议事件中构建出积极支持和鼓励态度,体现出了蓝营的政治主张。而绿营一贯以“台湾独立”为政治诉求,反对与大陆建立密切联系,反对“一中框架”,对国民党和中共都有敌意。因此,对于两岸经贸合作与两岸关系的改善,绿营难以有积极的评价。《自由时报》对服贸协议泛政治化的解读和全面攻击,也是绿营政治主张的体现。因此,无论是泛蓝媒体还是泛绿媒体的框架选择与建构,都深刻体现出“台湾媒体舆论环境与政治生态的共生关联”。*乐媛,黄渝双.台湾媒体的政党偏向与框架结构——基于两岸非政治性事件报道的个案研究[J].东南传播, 2013(6).

在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研究台湾媒体对两岸议题的框架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持不同意识形态的媒体进行对比分析,借此探究对于同一两岸议题有何差异化的新闻建构和舆论导向,望对研究台湾媒体和两岸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1]臧国仁.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M]. 台北:三民书局, 2005.

[2]陈韵如. 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与受众认知之关系——从受众推论看新闻框架之影响[D]. 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

[3]张洪忠.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0).

猜你喜欢
服贸舆论导向联合报
服贸项下外汇业务
试析新闻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论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浅谈新常态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数据库关联匹配法在服贸海运费核查中的应用
“服贸懒人包”激化学运
台湾选出年度汉字
京台老字号热络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