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构建

2015-04-09 09:24刘丽英陈庆艳
社科纵横 2015年5期
关键词:残疾人社区活动

刘丽英 陈庆艳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南京 210000)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基础。[1]我国社区建设正式推行于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16个城市的26个城区展开的“社区建设实验区”试点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取得飞跃发展,管理规范有序、服务日趋完善、居民自治稳步推进。近年来随着残疾人事业的高速发展,如何更好地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总体来看,社区残疾人物质保障和服务提升较快,残疾人社区康复、残疾人社区托养服务等已取得初步成效,精神层面的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开展了多种样式的文体活动,丰富了残疾人的文化生活,但无法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发展需求,故梳理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现状,总结不足与缺失,构建社区现代残疾人文化服务是当下社区残疾人工作中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现状

从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残疾人的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基本同步。我国的社区建设正式起步于1999年的社区试点,为了社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政策。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服务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要求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2001年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2005年)》中强调要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服务,要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区群众文体活动。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提出要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残疾人广泛参与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流动舞台车、全民健身等政府重点文化体育工程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2010年,中国残联、文化部决定每年举办残疾人文化周活动,以基层城乡社区残疾人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为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残疾人文化服务成为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各地区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了具体的社区残疾人工作评估标准,明确规定社区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的具体形式内容和考核标准,深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有效地提升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如2004年《青岛市残疾人工作示范社区评估标准》中就明确规定: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文化活动得1分,组织残疾人文艺汇演得1分(人数较少的社区,可同其他人一起举办),否则不得分;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体育活动得1分,组织残疾人运动会得1分(人数较少的社区,可同其他人一起举办),否则不得分;注意选拔培养残疾人文体骨干,设档立卡得1分,为国家、省、市输送运动员和文艺骨干的各得0.5分,否则不得分。这些举措有力地确保了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顺利展开。此外,各级残联以社区为载体,为残疾人文化服务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如“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在全国开展了“文化进社区”项目试点工作,为1000个社区的文化活动站(室)配送残疾人读物。各级残联深入基层社区指导,积极推进社区的残疾人文化活动。再如苏州市残联以丰富社区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区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积极推进残疾人精神文化社区活动圈建设,为残疾人文体活动提供专门器具,专人负责组织残疾人开展各类活动,使得社区的残疾人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生活。

从总体来看,我国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虽仅经历十余年的建设,但已颇有成效,基层社区残疾人文化工作形成了有专门部门、专职人员负责、网格健全的有效体系,如南京市鼓楼区2006年组建了以区残联、街道残联、社区残联以及五大专门协会等三级组织机构和协会组织的网络格局,为社区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各地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标准清晰、管理有序、内容丰富,如自2010年起每年全国范围内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日常建设中各基层社区依据自身特点开展文体服务,组织读书、绘画、书法作品展、文艺演出、残疾人读书会、游艺会、残疾人摄影比赛等多种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此外,社区的残疾人文体活动配套设施如无障碍设施、盲人图书馆等硬件配套设施也得到了建设,为残疾人参与文体活动提供了保障。

二、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短板分析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残疾人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来看,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短板:

1.文化服务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主要渠道是社区党政组织和具有行政化倾向的社区居委会组织,其他的非政府组织如社会志愿者、企业、邻里扶助等服务渠道比较少,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基本上是政府部门单向度管理,由此带来渠道单一、专职负责人员少、工作线条粗等问题。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的残疾人服务一般注重硬件建设,如康复工作,对残疾人的文化需求重视力度不够,一些社区没有专业的文化负责人,或者对文化服务工作不熟悉,导致残疾人文化服务范畴狭窄,仅停留满足其基本的文化娱乐层面,未能很好地起到文化精神建设的作用。

2.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有待创新

从总体来看,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形式比较传统,以集体组织、定期举办为主要形式,如作品展、文艺演出等,内容方面也以传统的书法、绘画、读书、棋牌、摄影等为主,起到愉悦、康复残疾人身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残疾人的文化需求。但随着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得到不断提升,他们对文化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尤其是青年残疾人,不再满足于吹拉弹唱等传统形式,更渴望与社会文化接轨,这对社区文化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在保持传统文化服务的同时,社区应结合残疾人的需求改革创新,提出新方法、探索新思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精神文化发展要求。

3.文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待提升

从社区建设的进程看,硬件设施的配备是社区建设的重点,文化软件的建设虽然也设有考核指标,但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文化软件建设力度偏小的现象。从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看,不少社区是按照考核要求定时定式地举办活动,相关部门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未能充分了解和吸纳残疾人自身的需求,导致残疾人参与的力度和深度不够。

三、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构建途径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先建设和谐社区。在我国当前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下,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不再是简单的娱乐休闲,已被赋予精神建设的内涵,所以,如何构建现代残疾人文化服务是当下社区发展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1.创新管理体制,实行残健共建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而导致的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开展的,所以社区建设中行政嵌入指导的特点比较突出,这种模式便于社区建设资源的整合、工作开展秩序性强,但同时也带来服务的单一性和单向性,导致多方面出现供需差距。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社区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功能日益凸显,政府统一单向管理的缺失也进一步体现出来。残疾人的文化服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配备与其需求相符的设施与服务人员,这对于社区的行政服务力量而言是艰巨的工作,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都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必须要创新管理体制,以提升服务能力。首先要改变由行政单一管理的体制,由社区行政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资源共同管理。其次在人员方面,要充分吸纳残疾人进入管理体制,实行残健共建。这不仅便于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更有利于调动残疾人的力量。在此基础上,社区形成多渠道、多模式、多角度的管理体制,使得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互动、行政资源与民间资源互补,才能切实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目前,全国已有多地社区展开了新模式的探索,如2013年南京鼓楼区的丁山社区在政府和残联的牵头下,融合多方力量建立了鼓馨盲聋人影院,可容纳160名盲聋哑人同时“观”赏电影,志愿者们在现场用手语和解说的方式使残疾人了解电影内容,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

2.丰富形式与内容,拓展残健共享的文化活动

社区残疾人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仅仅面向残疾人展开活动,它是社区总体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发挥残健两方面的力量,通过文化促进融合,打造和谐社区。社区要开发和挖掘适合残健共同参加的文化活动,丰富内容与形式,在传统文化活动基础上拓展包含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和科普活动等在内的文化活动,让残疾人乐于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如结合视力障碍者的情况,开展口头表达类的活动,如歌唱、曲艺、读书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为盲人开展影视作品讲述、作品朗读等活动,听力障碍者的局限性比较小,除了听说类的活动,基本不受限制,可开展多样的残健体育竞赛,也可组织社区文化互助活动,聘请社区内或社会的专业人员(或者志愿者)开展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舞蹈等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组织有特殊专长的残疾人在社区开展相关活动,充分促进形成残健互学、互助、共建、共融的文化氛围。此外,社区还应结合残疾人的个体需求,开展个别化文化服务,对于不便参加公共活动的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切实保障社区内的每位残疾人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

3.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质量

2013年中国社区发展协会成立,第一任会长姜力指出:社区发展协会要做到“四个服务”,即服务政府决策、服务社区发展、服务群众需求、服务会员利益。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工作的要点。社区服务完善是社区服务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社区服务均等化过程的终极目标,是社区民生建设目标的直接体现。[2]由于我国社区工作的行政化特点,在发展的十多年来,服务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社区要做好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改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在做好残疾人工作中,服务意识则更为重要。由于疾病的限制,很多残疾人出行不便,长期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交流,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意识不强,这要求社区要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切实从残疾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此外,由于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社区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为文化工作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也较小,社区能为残疾人提供的文化设施有限,这些都对社区的文化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要通过多种途径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做好文化服务工作,让残疾人真正参与和融入到社区的文化建设中。

残疾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每个社区的一份子。据统计,我国现有残疾人8500多万,直接影响2.6亿个家庭,如何做好分散在每个社区的每位残疾人服务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核心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社区建设任重道远,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提升服务质量,真正有效地推动符合时代需求的社区现代残疾人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精神文化基础。

[1]陈世海.和谐社区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7(12):42.

[2]张大维.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理论与改革,2011(7):48.

猜你喜欢
残疾人社区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骄傲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