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回族养老支持网络分析——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

2015-04-09 11:57王胜利
社科纵横 2015年3期
关键词:回族宁夏子女

王胜利 柯 玲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一、问题的提出

养老问题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之后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农村回族地区养老问题的紧迫性、特殊性和制约性对养老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农村回族社区养老支持网络来建立适合农村回族的养老模式是少数民族关心的问题,更是国家政策的出发点。

(一)老龄社会养老问题的紧迫性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时,其人口称为“老年型”,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社会”。第六次国家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3.26%,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已超过1亿,我国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达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其中65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达2000万,“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到2018年,据预计,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2025年将占1/5,2050年将占1/3,[1]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少数民族地区养老的特殊性

2009年宁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宁夏南部山区,年轻人在外打工,空巢老人家庭较多,家庭内部养老能力薄弱,养老意识淡薄。回族老人比较长寿,因此宁夏农村回族的养老问题更是一突出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文化对于家庭养老的关注,在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上很难改变,从道德和宗教两个角度对养老问题加以约束,赡养老人是每个回族人都应尽的义务。宁夏农村回族地区受地理环境的约束,老人思想观念保守,养老观念多为“养儿防老”。近年来宁夏养老保险政策的不断落实,养老政策不断带来的切身利益,让宁夏农村回族家庭开始关注社会养老,但是家庭养老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回族青年在外打工,接触外界比较多,受客观条件限制,孝敬老人的意识比较淡薄,在养老观念上两代人之间的差距较大,老人倾向家庭养老,年轻一代更多的是因为社会的舆论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选择家庭养老。在农村回族地区,倾斜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回族生育文化,虽然回族家庭多子女,但是对于老人的养老互相推诿,养老质量不高,精神养老缺失。宁夏山区少数民族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模式需要重新分析,巩固老人的支持网络,构建属于宁夏农村回族老人的养老模式。

(三)农村养老的制约性

我国长期实施的“二元体制”,在此体制下城市有国家强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家庭和个人养老方式在城市养老中起辅助的作用,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在农村养老中以土地为基础家庭和个人养老起主导作用,辅之以社区、亲友支持。有学者在河北陕西山西有关农村老人的养老意愿调查中发现“58.1%的人选择家庭养老,13.1%选择社区或敬老院,有4.2%的人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5.9%选社会养老保险金,18.7%靠自己的财产养老”[2](P32),在农村回族地区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更高,这说明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地区的首要选择。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筹资“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这种政策造成农村偏远地区无缴纳能力的个人与富裕地区有缴纳能力享受扶持和政策的差别加之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口众多,致力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养老保险金的筹足不够。

二、农村养老研究文献与本文研究方法

(一)农村养老研究文献

1.养老支持网络分析

关于养老支持网络分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涉及学科比较多,国外农民人口少,没有我国特殊社会时期的二元体制。主要涉及养老保险制度、社区、家庭、机构对老年人的照顾和料理。国内主要从养老模式和各地实际状况出发,对养老模式的分析。陈赛权2000年在《人口学刊》上发表的《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对养老模式进行了分类,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王瑞华在《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比较》一文中对养老模式进行了对比;从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高和荣、蒲新微的《论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等。

2.民族地区养老问题的探析

民族地区的养老主要根据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开展的研究。阿里木江·阿不来提与阿不都外力·依米提等著的《新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构研究》对新疆养老保障体系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张跃的《少数民族养老模式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为例》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桂林农村回族养老问题研究——以两个回族村落为例》通过两个回族村落的对比,指出回族村落养老模式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苏雪《民俗与养老——借鉴回族养老习俗解决同心县养老问题的思考》从民俗出发指出回族特色养老模式。

在关于养老资源的提供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论,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资源提供的数量与养老的地点是资源提供里较大的争议点。以农村回族地区为调查对象,希望针对目前宁夏农村回族的养老支持现状构建属于本地的养老模式。

(二)本文涉及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访谈、观察、文献研究方法,并结合在宁夏南部山区生活的体验,对农村回族的养老模式进行定性研究。从老人、年轻人、政府工作人员的视角出发,多方位了解宁夏南部山区目前养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本研究在观察中选取多位老人,老人子女,阿訇,清真寺寺管会成员以及乡政府负责养老保险政策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访谈,并对不同的观点做了整理。

三、宁夏农村回族养老支持网络

(一)国家支持

养老行为不仅仅是家庭行为,更是政府行为,在偏远地区养老的政府行为体现的更多,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种制度为农村保障的主要内容。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实施统筹城乡养老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多缴多得。对应 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缴费档次,县财政按照5元,10元,15元,20元,25元,30元,35元,40元,45元,50元,70元,90元予以补贴[3]。对于家庭困难低保户山区每人每月260元,无子女且晚年无养老能力的五保老人,新型医疗保险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危房改造等举措,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住房条件,宁夏在2013年开始土地确权登记,随着宁夏土地确权全面的开展农户的土地得到归属,对于农村老人土地养老得到有效保障。

(二)宗教机构支持

在回族地区,受共同的信仰和文化习俗的制约形成共同居住生活的特定地域即为坊。在农村回族聚居区,以村庄为主一个村庄一个坊,本坊居民对本坊具有归属感和依赖感,共同的心理素质起到坊内的保护作用。回坊是回族社会的典型社区,回坊内有清真大寺,以清真寺为中心,坊内居民进行互动,做礼拜,举办宗教活动。每家每户以散乜贴或过乜贴的方式祈祷真主佑助、赞颂真主恩典,乜贴即是“决心”,“举意”也是善功,散乜贴或过乜贴是向阿訇、亲戚朋友散发钱财、食物或用品。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村回族地区婚丧嫁娶散的钱财也不断增多,乡里或邻近的乡里有人去世都会邀请一些坊的人来参加,根据家庭条件不同有散十至三十元不等,平均都在每人二十元左右,男士散帽子女士散头巾。在《古兰经》中规定“你们决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你们所分舍的,无论是什么,都是真主所知道的。”[4]回族老人通过得到的乜贴以及清真寺里活动得到一些生活的补贴,回族要做礼拜,每天五次,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坊是回族老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三)家庭支持

宗教文化对回族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认识,现实条件为回族养老提供了物质基础。《古兰经》第二章第八十三节就指出“当时,我与以色列的后裔缔约,你们应当只崇拜真主,并当孝敬父母,和睦亲戚,怜悯孤儿,赈济贫民,对人说善言,谨守拜功,完纳天课。”[5]孝敬父母是圣行,是每个回族的天课,老人普遍受晚辈的尊重,赡养老人从宗教教规到行为习惯都成为回族地区的一种道德风尚。宁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川区回族农民家庭可以生2胎,山区回族农民可以生3胎,20世纪70、80年代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很突出,宁夏南部山区有一个男孩的也会选择再生一个男孩,所以很多家庭子女都多于三个,独生子女很少。传统回族家庭规模较大,老人与晚辈在一起受晚辈照顾。

(四)个人劳作

在农村,老年人受条件的限制和劳作的习惯,只要有劳作能力的老人都会劳作,直到丧失劳动能力。在农村回族家庭里,年轻人出去打工,老人负责耕种田地家务劳作,以及隔代抚养,年轻人打工挣得钱少,老人要靠自我劳作来供给自己晚年的生活,甚者还要补贴家用。子女受教育水平低,生活状况一般,子女多忙于生计,这也决定了父母居家的自我养老方式。在访谈中了解到老人养老观念的转变,父母一直靠子女,子女的品行决定个人的养老质量和方式,现在老人认为“儿女靠不住,只能靠自己”,“看儿女的脸色不如靠自己”。

(五)亲友补给

回族老人受邻里乡亲的尊重,亲戚晚辈都会去老人家里看望老人。古兰经中规定“你们所费用的财产,当费用于父母、至亲、孤儿、贫民、旅客”[6]。在布哈里圣训录里说到“穆民确如建筑物的砖块,当彼此牢结在一起”[7](P34)。长期以往回族人形成乐善好施的性格,在回族三大节日里(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晚辈会带着钱财及物品来看望老人,钱财一般都是家里人交给老人自己花。回族有勤俭节约的良好传统,很多老人都很节俭,尤其在宁夏农村回族地区,长期以来物质资源比较匮乏,即使物质资源充裕了也舍不得消费,将钱存起来贴补家用或是用于人情消费,很多回族老人在快要去世的时候会将自己平时攒的钱分给子女。

四、宁夏农村回族养老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养老支持不足

政府养老机构有养老院,但是宁夏财政匮乏,养老院资金资金来源少,设备欠缺,养老院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受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养老院大多数被认为是无子女无收入无自我养老能力的“三无”老人居住。受民族偏远地区经济能力的限制,家庭养老保险缴费力度不高。据乡民生服务大厅的人介绍缴费一般一年在400元、500元、600元、700元中间几个档次的比较多,大家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充分,加之收入来源少,很多人认为先少交点,不知以后政策什么变化,即使老了没人养老国家和家庭不会不管的,低水平的养老保险保障了老人晚年的生活,但是很难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老人也有礼情等支出,社会养老保险只是老人养老方式的一个补充部分。老人倾向于家庭养老,受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老人老年还要劳作以添补家用,直到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为止,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二)机构养老缺失

在养老的机构中,有国家设置的正式养老机构,也有民间自组织的社会机构,不管是国家机构还是民间机构在宁夏南部山区都是缺失的。在回坊的一个国家养老机构了解到,该机构只有3位工作人员,27位老人,大都是孤寡老人。管理人员介绍,机构资金缺乏,物质条件无法改善,很多老人都不愿意来。研究中发现机构内娱乐活动没有,工作人员无奈地说“能吃饱穿上就不错了,基本的事都干不过来”。清真寺是农村回族日常活动的中心,随着村里人外出打工求学的增多,清真寺平时多是老人礼拜聚合的场所,很多老人相当一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清真寺度过,但是近年来,各坊注重清真寺的修建,淡化了清真寺内养老等设施的改善,无形中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家庭养老弱化

伊斯兰教严禁子女不赡养老人,冷落孤寡老人,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不管是出于子女本身的善良还是道德的约束,回族农村家庭的养老一般为家庭养老,老人自己劳作和子女补贴。但是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尊老,敬老,养老的观念有所淡化,老年人常说“好儿子不如好儿媳”。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取代父子关系,随着打工以及子女外出上学增多,每家都是这样的情况,无从评判个人的孝顺与否,大家谁也不会去说谁,家庭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家庭内部对一个人的评判也主要是从这个人挣钱多少,工作的好坏出发,对孝敬老人、道德价值方向进行评判的较少。回族有“厚养薄葬”的文化传统,但是近年来,回族的丧葬费不断攀比。在各家调查了解到,南部山区普通农村回族家庭的丧葬费占正常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多万,不但增加了群众的生活负担,也降低了对老人平时的养老。

(四)个人养老能力有限

农村回族老人大多有很强的养儿防老观念,养老的质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子女对于老人的态度,子女孝顺,老人的养老质量高,反之老人的晚年生活很凄惨。宁夏南部山区老人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造成老人自我经济支持能力的脆弱和有限性,老人在年轻时微薄的收入还要运用于生产、日常消费及子女教育,没有养老意识,储蓄下来的资金很少,老人个人的养老能力非常有限。

五、宁夏农村回族养老支持网络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条件对养老支持网络的选择

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处于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地瘠薄,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极度匮乏,经济欠发达,以“苦瘠甲于天下”而闻名全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连片地区。据2011年统计,还有100万人口处于全国贫困线以下。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约束使得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养老基础差,底子弱。南部山区回族家庭结构由原来的联合家庭变为现在的核心家庭,遇到老人的养老问题,子女互相推诿,老两口选择单独过,子女进行物质补贴。近年来,子女多外出打工求学,老人在家带小孩,有体力的老人还要种植庄稼,养老质量很难提高。老人的孩子大都三十岁左右,这一代人的受教育水平有限,生活状况一般,外出打工较多,受客观条件限制,养老意识淡薄,也无暇顾及老人的养老,老人的养老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养老文化对养老支持网络的影响

伊斯兰教规严格规定穆斯林的行为,并指出孝敬老人是穆斯林信仰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容涉及多。同时受儒家忠孝文化的影响,回族对孝道非常重视。对老人的孝被看做是这家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方面,将老人送去养老院养老被看做是不孝的表现,年轻人不管是出于真心的孝顺还是有碍面子,一般情况下都会将老人留在家中,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成为关起门来自家事,外人只能看到表面,而不得老人的真心感受。在调查了解中得知,回族老人大多数认为“生女儿得计,生儿子有面子”。儿子是根,晚年选择跟儿子过,女儿则根据经济条件给老人一定的生活补贴,不时回家看望老人,或将老人接去住一段时间,没有儿子的老人才会选择跟女儿过,在女儿家里老人会觉得很没面子。

(三)家庭养老观念的转变

现代社会核心家庭的重要性取代传统的联合大家庭,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降低。在农村社区里以物质的财富,地位的高低来论一个人成就的高低,并做为大家效仿的对象。一个人在家庭内部的地位主要看一个人收入的多少,带给家里的经济贡献,而不是看这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是否孝敬老人。年轻人外出打工求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业中。回族老人宗教信仰虔诚,对子女的信仰等观念问题比较担忧,双方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冲突,加之双方在饮食习惯,起居等方面的差异,有自我养老条件的老人选择自我养老,子女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的补助,久而久之在年轻人的养老意识里,给老人只要提供物质财富就是尽孝道,忽视老人的精神需求。老人晚年生活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媳妇的善良,媳妇敬老爱老,老人的生活质量会比较高,反之,晚年生活比较凄凉。老人条件好,子女们争相养老,老人条件差,子女则互相推诿,老人以大家庭其乐融融的场景来评价当下的生活,内心落差比较大,失落感比较强。

六、对农村回族养老支持网络的建议

(一)促进老人的收入

完善资金保障,促进老人收入是养老的物质基础。政府行为只能对农村养老起补充作用,最重要的是扩大老人的收入来源,依靠财产收入和土地收入,提高老人晚年生活的尊严,在此过程中要完善老人土地养老的方式。当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的土地确权工作要切实保障好老人的利益;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政策是惠及民生的重要政策,各级政府要严格贯彻落实,做好老人领取养老金工作,让老人看到养老保险带来的切实利益。对于农村贫困家庭及无子女无收入家庭的老人,要做好低保五保政策的落实,同时对不及时赡养老人的子女给予警告。发挥农村老人自身的优势,引进和大力发展适合老人的产业,促进有劳动能力老人的收入。

(二)培育养老文化

政府要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培育养老文化。新闻媒体要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文明道德风尚引领社会价值观,而不是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个人的成就。在农村家庭里多开展“孝敬老人,关爱社会”等的活动,孝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将孝文化写进小学课本里,引进清真寺的经堂教育中。阿訇做为回坊的精神领袖,要担负起坊内道德风尚的建设,利用周五主麻日讲“沃尔兹”的时间,结合《古兰经》讲授孝文化,在讲解过程中结合现实社会状况,对经文里规定的不合时宜的孝文化要及时整改,让年轻人容易接受。

(三)整合养老资源

回坊内有很多养老资源,最重要的是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以社区为主的养老方式是未来社会养老方式的首要选择,但是回族社区区别于非回族社区,回族社区的养老要考虑回族社区的文化和实际状况。回族老人重视大家庭,喜欢家庭养老,勤劳自立,将“干教门”做为晚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活动范围位于家和清真寺之间,针对回族老人的生活喜好和风俗习惯,整合家庭和“坊”二者资源。建立家庭和清真寺二者结合的养老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老人的养老,提高老人的养老质量,加深老人与老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年轻一代的生活负担,从而减少两代人之间的摩擦,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

总结

解决宁夏南部山区老人的养老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宗教机构、家庭、个人、亲友相互支撑的养老体系。由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比较落后,整个南部山区养老意识淡薄,国家对当地的养老支持不足、机构养老缺失、家庭与个人养老能力弱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国家目前最关键的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做好后期养老金的发放,大力宣扬养老文化,提高农村社区养老意识;社区要建立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寺管会,创新寺管会的管理模式和内容,增加社区养老服务;家庭要从家长做起,提供条件完善老人的养老,并培养孩子的尊老意识。只有不同主体共同协作,整合各种养老资源才能有效改善农村回族地区的养老问题。

[1]来自人民网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5/19/content_824143.htm?div=-1?_new.

[2]葛晓萍,袁丙澍,李澍卿.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3]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网.

[4]古兰经:第 2章第 221节[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

[5]古兰经:第2章第 83节[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

[6]古兰经:第 2章第 133节[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

[7]穆斯塔法.本.穆罕默德艾玛热著,穆萨.宝文安哈吉译.圣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4.

[8]李国珍著.新农保体制下农村老年人养老研究:以湖北仙桃范湾村和汉川洪北村的调查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9]姚远著.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

[10]阿里江木·阿不来提,阿不都外力·依米提著.新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5).

[11]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

[13]李迎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J].宁夏社会科学,2002(l).

[14]张原震.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人口研究,2000(5).

[15]杨海娟.宁夏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及现实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16]张永庆.宁夏农村回民家庭养老状况研究[J].回族研究,1998(2).

[17]王锋,徐晓美,杜军.当代西北农村回族社区宗教信仰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18]徐志文.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提出及功能定位[J].特区经济,2007(6).

[19]陈灵肖.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9).

[20]苏雪.民俗与养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21]宋婷婷.桂林农村回族养老问题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09(1).

[22]张立,张文学,杨建林.中国农村多支柱的养老模式研究[J].西北人口,2012(4).

[23]张永庆.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异军突起[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4]苏荣夏.社会资本对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J].经济论坛,2011(2).

[25]吴海盛,邓明,潘刚.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三农论坛,2010(5).

猜你喜欢
回族宁夏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宁夏
宁夏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