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象形成机理及治理

2015-04-09 12:00蔡萌杨文静
市场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空心化城乡一体化多元化

◇蔡萌 杨文静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象形成机理及治理

◇蔡萌杨文静

摘要: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加剧了城乡二元化。因此,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来发现农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治理“空心化”的措施,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城乡一体化;多元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广大农村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结果。农村人口特别是掌握一定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渐走出农村向城市寻求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许多房屋、土地闲置。由此,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年龄结构等出现失衡,这种“候鸟式迁移”使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一、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及影响

1.农村“空心化”的内涵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转移,农村耕地抛荒日益增多,农业用地日益减少,农村地区宅基地荒废或闲置,或出现居住中心向外辐射、延伸,致使许多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由此产生了政治权利主体空洞、社会文化生活空虚等现象,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农村“空心化”。

(1)村庄的空巢化。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流,村庄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使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缺乏,村庄出现空巢化。

(2)房屋、土地闲置化。农村人口迁移以后,原来的住宅大多数被闲置下来,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3)政治权利空洞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外流,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村民的权利也逐渐缩减。

(4)精神文化空虚化。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缺乏主力与动力,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农村的特色文化也逐渐消失,出现了精神文明空虚化。

2.农村“空心化”的影响

农村“空心化”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1)农村“空心化”使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首先,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形成与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土地荒废,农业增长的环境和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的收入也受到影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空心化”使大量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人口外流,改变了农村现有人口中的受教育的比例。农村中仅剩下的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因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有限,并且农村交通、通信等条件相对落后,村庄内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减少,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现代文化的传入。

(3)农村“空心化”制约了农村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力主体流失,甚至出现权力家族化,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环节难以进行。其次,农村的政治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农村“空心化”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阻,使农村政治建设失去经济支撑,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农村“空心化”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反映农村“空心化”问题,我们对邢台县进行了调查研究。邢台县既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山区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6.17%,调查选择了全县5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找到了目前城镇化背景下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原因。

1.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制度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土地制度规划不完善,农民可以无偿取得并长期占有土地,但由于不能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土地使用权,房子不能随土地流转而流转就造成了旧宅基地与房屋闲置,直接导致了土地“空心化”。现阶段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也没有相关的明确制度要求,政府的制度与政策的供给不均等,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2.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直接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如:社会保障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不对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大等。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与城市地区有较大差距,现在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老人看不起病、学生上不起学的情况。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劳动力价格、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大量农民逐渐向城市转移,造成了人口“空心化”;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土地资源、房屋等出现无人使用和无人居住,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土地“空心化”。

3.传统观念束缚

由于城市地区发展机会多,拥有更好的就业条件,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逐渐走向城市来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大部分人受传统的叶落归根的思想影响,虽然外出打工并且在城市买上房子,但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在农村所居住的房屋,使大量住宅与土地闲置下来,再加上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随意侵占土地,节约用地的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些都加剧了农村土地“空心化”。

三、农村“空心化”的新选择

1.推进农村法制化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农村“空心化”的治理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加以支持与规范,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作为农村“空心化”的治理主体,必须把“空心化”治理工作作为长期工作内容之一,积极完善地方管理制度,合理解决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转让等问题。政府应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订地方性政策法规,并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改造,研究恰当的规划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政府对农村住宅用地的监管力度。

2.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增强农村对人口的吸引力

农村人口向城市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就业机会少,如果农村地区具备城市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那么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可能会选择重新回到农村。为此,政府应发展适合农村的特色旅游、度假、生态经济等,培育新兴产业,使农村地区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同时,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减小城乡差异,提升农村对人口的吸引力,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

3.提高思想认识,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农民思想观念的陈旧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和经济进步,只有改变了农民的意识、提升农民的思想和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状况,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科技及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对土地重要性的认识,有效避免土地的浪费和破坏,及时对村民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另外,仅凭农村这一单一力量很难有效治理“空心化”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吸引农村以外的技术、资金等外部力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它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现阶段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必须积极引导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广泛参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01).

[2]吴俊.欠发达地区村庄空心化机制与治理研究[D].蚌阜:安徽财经大学,2014.

[3]宋伟,陈百明,张英.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01).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项目基金:2015年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一般项目)

猜你喜欢
空心化城乡一体化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