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侪互动培训策略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15-04-09 14:05李松杰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同侪德育教学

□李松杰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同侪互动培训策略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李松杰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互动合作集中的课程。专兼职教师各自独有优势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实现分工合作,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双方优势。这种互动培训包括教学经验缺乏的兼职教师、实践和沟通能力困难的专职教师以及自愿合作的资深教师,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互动培训;德育教学;同侪

1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德育人才的重任,这一特色从思政课的课程设计就能证明。2004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思政课由原来各省独立设置教材改为全国通用教材,以期体现教育教学的严肃认真性。在教材统一使用的视角下,将思政课理论教学纳入全国德育教育的大的背景和视野下,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设置。

思政课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与新型道德践行公民的重任,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政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挑战与压力。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功实现由“挨饿”向物质富裕的阶段转变。对于90后在校大学生而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政治理念的淡漠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此外,随着新型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符号化”消费成为青年一代文化认同的代言词,思政课或者德育等同于无用,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如何将思政课理论讲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是教师面临的问题,化解各种误解或者消极因素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是教学改革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此外,手机网络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也在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且由于思政课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管理不易,部分出现了老师上课“自说自话”;学生在课上“自娱自乐”的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便利带来的不可回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课程消极因素对于老师和学生所带来的压力和影响。老师在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学生也缺乏真正的学习动力。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出现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影响到国家德育教育要求的本质,也最终影响到社会德育素质的提升,进而伤害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自豪感。因此,如何避免由于工作压力和认同感缺失而产生的厌倦感,甚至出现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积极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目前,思政课改革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展开。一个是实践教学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改革。这方面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设立学习小组、进行课堂辩论、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展开,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主流,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这种小型的改革模式如何将思政课德育教学在实践中深入人心,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二是课堂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型随大流教学模式,以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第三侧重老师个人魅力的培养和提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影响非常大,且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影响非常大,提升老师知识储备和用心、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也是提升思政课德育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下,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兴趣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教学现实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兼职教师仍然担任思政课理论教学。如何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优势,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思政课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但这方面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笔者以思政课同侪互动培训视角来探究提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自身素质,发挥各自特长,以期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视角来探讨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

2同侪互动培训策略和方式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师应该从自身能力和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能够与自己或同事进行经验交流的过程,并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研究,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同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师教学都有自身特色。从教育目标来分析,思政课目标是提升学生德育修养和能力,进而实现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目的就决定了思政课学习不仅仅是理论学习,而且更侧重实践。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批“理论言说的巨人”,而是培养一批道德践行者,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特色和其他专业教学不一样,需要和学校辅导员、党政负责人等相互配合,来实现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的目标。从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学习理论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这从近年来许多思政课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改革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实践教学领域有着先天优势,这也恰恰弥补了理论课教学方面的不足。而思政课理论课教学也能为学生管理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专兼职教师的合理互动是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德育修养的良好途径和方法,实现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互配合的合理运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也能为这一理论提供支撑。谢旻苍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同侪之间的优秀合作模式能够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改善教师的情绪,也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动力。相反,如果团队合作成员投入程度不够,经常缺席,且不愿意分享,则降低团队合作的动力,阻碍知识转化并影响知识的建构。

近年来,许多著名教学专家均提出了同侪互助的主张,从注重教师个人素质提升改为强调同侪互助和合作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开发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实践的沟通、合作和共同经验的分享,通过互助学习,以减少由于教师个人能力受限而导致的自发行为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实现同侪教师之间的互动以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服务学生,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所在。在教学研究中,以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德育水平提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采取分阶段研究方式在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中进行互动合作学习,逐步推行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首先,对课题组所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梳理分析,认真理清专兼职教师类别,并加以分析。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大类别入手,将教师进行分析理清,在整理教师各自教学特长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教师专业情况、入职年限等方面的差异将教师分类,形成专兼职教师资料库,并结合教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在遵循教师自愿基础上,根据研究专业和入职时间进行小组分类,每个小组既包括专职思政课教师也包括兼职教师。每一小组每月固定时间进行交流学习,且不能低于两次。针对在教学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在小组讨论中绝对采取的教学策略。

其次,运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网络同侪教学群。在教师教学小组确定以后,鼓励相关教师发动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学中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各种不同的网络教学群体,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过程中德育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通过网络学习群的互动让教师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在网络群构建过程中,不同小组教师和学生适时开展线上和线下互动,以指导学生实践、适时分析社会道德热点问题与问题处理中遭遇的困境。

再次,建立同侪互助导师合作制度。在思政课教学中,大量新入职担任教学任务的辅导员,由于专业出身和学校出身的不同。许多人并没有专业教学培训,教学中存在各种不足之处。面对思政课教学的压力,极有可能出现职业上的挫折感和懈怠意识,甚至出现职业认同感的丧失。课题组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许多兼职青年教师对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学生不配合情况感到厌倦,并反作用的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以调研中F教师为例来说明。F教师是刚入职任教不足两年教师,在访谈中,他明确表示,在开始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备课特别认真,但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上课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学生的严厉要求也造成学生的不理解,对他上课教学评价也不高。他认为自己对学生特别负责任,为什么学生对自己评价不好。甚至认为其他老师没有自己认真,却得到了学生好的评价,最后就使得他在教学中采取放任的态度。在调研中,这种现象在新入职的教师中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课题组采取教学导师互助合作制度,即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领年青教师,组织合作伙伴。这种模式中的两位教师具有多重角色,既是同事和合作者,又是导师和楷模。在相互合作中,提升帮扶教师的迅速成长,进而让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同时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利用年轻教师年青有活力和善于沟通的优点,更好地实践思政课教育的德育功能。

最后,实现课上理论和课下实践融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践行德育教育的本质。思政课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如何真正在大德育范畴的视野下进行思政教育,为学生服务是学校主管部门关心的问题。同侪互动的合理运用,在调动教师积极性基础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牵头,以学校专兼职资深教师具体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思政课同侪互助圈,建立微信群等多样化的网络组织模式。面临教师和学生在实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讨论,线下解决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运用新媒体手段,从更大范围内扩充同侪互助的范围,真正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线上讨论是指面临在教学理论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同侪之间发挥各自优势,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并处理解决。线下处理是指面临复杂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处理。以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为例,线下处理更多的是邀请优秀教师在小范围内上示范课,刚入职教师上公开课,针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并做好各方面的课堂危机情况的应对和处理。

3同侪互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困境

如何实践思政课德育教育的本质,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优势,在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同时,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与素质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更深层次上来说,也包括老师,同侪之间经过学习提升自我能力,激发教师教学的潜能和创新力,更大范围能实现自我价值。从学校组织层面来说,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也是教学组织的体现。在中国高等学校设置教研室,其目的就是在于组织同事相互沟通,互相学习。但教研室组织形式相对松散和有限性就制约了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而更广泛意义上的同侪互动模式是在遵循教师自愿原则基础上展开的,这种模式更能从深层次激发教师的潜能。在这一过程的实践中,无论是专兼职教师在互助合作中处于何种角色,在互动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合作不因为职位和职称的差别而产生差异。在互助合作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求合作各方放下年长或者职位高低,进行坦诚信任的交流,在实践中进行无私分享。因此,影响思政课同侪互动的因素也就非常明显,主要包括组织、团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因素。在组织方面,同中学同侪之间互动的最大不同在于,大学主张自由性教学模式,尊重教师个性和主创精神。如何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以组队形式结合起来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尤其是取得来自学校层面的政策与其他相关的支持,尤为需要学校在合作理念下提供平等的交流环境。就团体组织合作而言,思政课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互动合作目的在于调动各方老师积极性,弥补由于各自缺陷而带来的不足。但在实践中,如何从团队小组模式向更广范围去推广是目前课题组实践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前期小组部分实践中,召集教师和学生均是在尊重各方意愿基础上进行的。但从更大范围内推广的视角来看,无论是在教师内部还是学生中间,都存在部分不愿意的情况。如何让更多的老师接受这种模式,并乐意参与其中,更大意义上服务学生,提升学生德育水平,也是各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个人因素而言,同侪合作中的年龄、职位职称、个人性格和胸怀(主动愿意分享等)、信任关系、理念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均是互助合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在团体合作中,如何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理的自我定位,最大限度的实现能力优化与团队优势,让每位教师在合作中得到认同感,且乐意参与其中,并通过团队发挥,实现教学目的,也是课题组研究中所面临的难题。因为在合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课时量问题、由于职称因素而产生的待遇差异都是决定老师自身生活的重要方面,这也是在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困境。

思政课教师作为中国大学德育教育的主体,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重任。在教师教学和实践中,老师遇到问题且能通过自身有效的途径去解决当然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这种处理模式往往面临局限性和单调性,且很难持续对不同学生有效。如果能够实现良性的同侪互助,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我国德育教育独特性,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互助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生理论水平提升的同时,真正将德育教育深入人心,是思政课的本质,也是课题组进行同侪互助尝试的意义所在。本研究以校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为核心,引导教师对教学进行互动,进而带动学生进行互动,形成良性的教学效果。课题组所进行的试验和尝试虽然是小范围内试行,但期望达到的目的在于激发不同层次、级别和年龄教师的积极性,能够进行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平等合作互助,以实践德育教学服务学生这一根本目的。如何合作和变革都不应该是强加于人的产物,而是各方合作互助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徐绮穗.教师行动学习团体互助机制之研究[J].教育学志,2013(30).

[2]丁钢.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3(6).

[3]张莹.符文娟.教师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通径[J].新课程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郝晓梅]

The Application of Peer Interaction Training Strategy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 Song-jie

(Jingdezhenceramicinstitute,Jingdezhen333403,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cor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course of full-time teachers and part-time teachers.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i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can be very good to mobiliz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sides. Those who need interactive training include part-time teachers lacking in teaching experience,the full-time teachers who are not good at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senior teachers who can be the voluntary cooperation.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active training;moral education;peer

作者简介:李茹(1976-),女,山西忻州人,硕士,现工作于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15)04-0102-04

猜你喜欢
同侪德育教学
少年游·忆庚子殉职同侪
社交网络情境下的新产品扩散机理研究:基于同侪影响的产生过程
寄同乡吴远道兄(孤雁格)
同侪互助 职初教师发展新动力
旅游专业学生德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同侪互动方式探索
雁归来